杨士民, 项 琦, 常 艳, 马跃申
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MBO)是指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的肠道梗阻,是晚期或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合并症[1],尤其是腹部或盆腔恶性肿瘤,多为不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MBO患者多为肿瘤晚期或终末期,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或患者体质无法承受手术,治疗上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期(OS)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放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再口服复方大承气汤治疗MBO患者30例,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7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MBO患者30例,按照随机原则,由SAS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根据随机数字分入对照组和中药组,每组15例。对照组中男7例,女8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14.5)岁。治疗组中男7例,女8例,年龄25~73岁,平均(53.2±13.5)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2,P=0.757)。30例MBO病例中,原发恶性肿瘤分别为结肠癌8例,卵巢癌7例,胃癌5例,直肠癌3例,胰腺癌2例,子宫恶性肿瘤2例,阑尾恶性肿瘤1例,腹膜癌1例,脐尿管恶性肿瘤1例。
1.2 纳入标准 (1)明确诊断为MBO;(2)年龄≥18岁;(3)肿瘤复发或转移所致肠道梗阻者;(4)低位小肠肠道梗阻;(5)临床失去手术机会者;(6)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放置后7 d即为研究终止。
1.3 排除标准 (1)儿童、孕妇、精神病患者;(2)住院天数不足7 d的患者;(3)患有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疾患、肝肾功能衰竭和精神障碍者;(4)有放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禁忌证的患者。
1.4 MBO诊断标准[2](1)恶性肿瘤病史;(2)既往未行或曾行腹部手术、放疗或腹腔内灌注药物治疗;(3)间歇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或不伴肛门排气或排便;(4)腹部可见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或消失;(5)腹部CT或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腔明显扩张和多个液平面;(6)腹部强化CT、PET-CT、腹部彩超、MRI、消化道造影及胃镜结肠镜等证实局部复发或腹腔广泛转移;(7)合并或不合并腹腔以外器官转移。
1.5 疗效评价 (1)完全缓解:腹痛、腹胀消失,食欲及排便均正常,腹部X线片示无异常;(2)好转:有轻度腹胀,进食半流质饮食后腹胀可有加重,但休息后缓解,肛门排气排便,腹部无或有轻压痛,腹部X线片示正常或肠管轻度胀气;(3)无效:腹痛、腹胀不减轻或加重,仍有呕吐,不能进食,肛门无排气、排便,腹部压痛明显,可有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X线片示仍有明显气液平面及肠管胀气。
1.6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禁食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奥美拉唑和奥曲肽抑制消化液分泌,止痛止呕等对症治疗。
1.6.1 对照组 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急症放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24 h后开始口服温开水100 mL,每天2次,连服7 d。
1.6.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口服温开水改为口服复方大承气汤[厚朴15 g,炒莱菔子30 g,枳实9 g,桃仁9 g,赤芍15 g,大黄15 g (后下),芒硝9 g(冲服),加水500 mL,煎成200 mL],每次口服100 mL,每天2次,连服7 d。
1.7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放置前后48 h腹围变化、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肠梗阻导管每日减压量;3 d后腹平片气液平面变化;入院时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放置后7 d检测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及D-乳酸(D-LC)水平,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及CD3+、CD4+、CD8+水平。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有效率为53.3%(8/15),低于中药组的86.7%(1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2.2 术中指标比较 两组入院后48 h腹围缩小程度及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后48 h腹围缩小程度、腹痛腹胀缓解及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2.3 两组胃肠引流量的比较 放置导管后第1~3天及第7天,两组消化液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6天,中药组的消化液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立位腹平片气液平面变化比较 对照组气液平面减少或消失比例86.7%(13/15);中药组为93.3%(14/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P=0.543)。
2.5 两组血桨DAO和D-LC水平比较 入院时两组DAO和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后7 d,两组的DAO及D-LC水平均下降,且中药组下降得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放置肠梗阻导管后7 d的DAO、D-LC水平比较
2.6 两组血清中IgA、IgG、IgM水平比较 入院时两组血清中IgA、IgG、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后7 d,IgA、IgG、IgM均有所升高,其中中药组Ig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放置肠梗阻导管后7 d的IgA、IgG、IgM水平比较
2.7 两组血清中C3、C4水平比较 入院时两组血清中C3、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后7 d,两组血清中C3、C4均有所升高,中药组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放置肠梗阻导管后7 d的C3、C4水平比较
2.8 两组血清中CD3+、CD4+、CD8+水平比较入院时两组血清中CD3+、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后7 d,两组CD3+、CD4+、CD8+均有所升高,中药组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7。
表7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放置肠梗阻导管后7 d的CD3+、CD4+、CD8+水平比较
3.1 临床现状 2018年全球新发恶性肿瘤约1 808万例,中国约占23.7%[3]。根据中国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数380.4万例,平均每天约有10 400人诊断为癌症[4];排名前十位的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脑瘤、胰腺癌,其中占多数的腹腔内恶性肿瘤都可能导致肠梗阻,尤其是结直肠癌。2014年中国大陆新增结直肠癌患者约37万例,到2018年,新发病例数已经增长至52万,从2014—2018年,新发病例以每年大约8%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放化疗方案的优化改进、新的有效的靶向药物不断出现、免疫治疗的横空出世,使得许多晚期肿瘤的OS逐渐延长。据统计,我国2003—2005到2012—2015年间,癌症生存率已经由30.9%升高至40.5%[5]。恶性肿瘤慢慢地被公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与肿瘤共生存的人数越来越多。
MBO是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肿瘤晚期患者约5%~43%会发生MBO[6],原发腹腔、消化道及盆腔的恶性肿瘤是MBO的主要原发病,有研究显示,20%~50%的卵巢癌患者和10%~29%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出现MBO[7]。大多数MBO是由肿瘤局部复发或腹膜弥漫转移引起的,出现MBO通常提示肿瘤已经进入肿瘤晚期或终末期,预后不佳,预计生存期为1~9个月,中位生存期约4个月。MBO患者常会有渐进性加重和反复发作肠梗阻的过程,好转出院后的MBO患者中超过50%的患者会因梗阻复发再次住院,这都给MBO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影响生存质量和增加生活负担[8]。然而,由于MBO患者病情复杂,手术治疗难度较大,一项涉及17项系统回顾性分析的研究发现,MBO行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死亡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再梗阻率、二次手术率、再入院率均较高[9]。同时,多数肿瘤晚期患者的身体状况差,无法耐受手术,弥漫性腹膜转移、多段多处梗阻、腹水和既往曾接受放疗等因素也限制了手术的实施,有研究显示,MBO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比例高达49%以上[10]。因此,非手术治疗MBO更有优势。
3.2 临床难点 然而MBO治疗中存在难点,单纯的西医治疗治愈率低;行单纯中医药治疗时,由于患者处于肠梗阻状态,肠管内大量积液,肠黏膜水肿,影响中药口服、吸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MBO的效果更好。首先放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通过小肠蠕动将肠梗阻导管先端推送至梗阻部位,对梗阻近端肠管进行充分减压,将积存在肠道中的肠内容物抽出,达到快速改善肠梗阻症状,减轻小肠黏膜水肿,恢复小肠黏膜吸收功能。本研究中放置肠梗阻导管后48 h,两组腹围均较入院时减小;腹痛腹胀也在放置后的几个小时后缓解;3 d后复查立位腹平片,绝大部分患者气液平消失,这些都提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可快速有效地缓解MBO患者的梗阻症状。
3.3 中医药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治疗手段,在MBO治疗方面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中医认为MBO属中医学“关格”“肠结”范畴,MBO患者多肠腑气机阻滞,气血不畅,热邪郁闭,湿邪中阻,水谷通道闭塞,无水舟停。应把MBO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辨证施治,通过通里攻下、行气活血达到升降平衡、通调气机,六腑恢复通泄的目的。本研究中使用的复方大承气汤出自吴咸中院士的《腹部外科实践》。复方大承气汤是在大承气汤的基础上,加用桃仁、赤芍、炒莱菔子,方剂中大黄可祛瘀消瘤、通里攻下、荡涤肠胃、通利水谷通道;芒硝软坚润燥、泻热通便;厚朴、枳实、炒莱菔子下气除满、行气消痞,助泻下通便;赤芍、桃仁行气通络、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本方具有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之功效,同时还具有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及胃肠道平滑肌蠕动的作用。本研究中,中药组患者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随着梗阻部位的通畅,肠梗阻导管减压量逐渐减少,可以客观上反映梗阻部位的通畅程度,两组肠梗阻导管减压量在放置导管后4~6 d,中药组减压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中药组治愈6例,好转7例,有效率达8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3.3%,表明复方大承气汤可以提高治疗MBO的有效率。
3.4 中医药的作用机制 生理状态下,小肠黏膜屏障可以有效阻止肠道中的细菌、毒素等致病因子进入体循环,保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但发生MBO时,肠腔内压力增高、肠管严重扩张、肠壁血运异常,肠黏膜组织血液灌流减少而诱发缺血性肠炎及溃疡,肠黏膜屏障遭到破坏。D-LC是肠道内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菌以及乳酸杆菌属等多种细菌代谢产物,是肠道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正常情况下在血清中的含量较低,当肠黏膜屏障受到破坏时,肠黏膜绒毛脱落,通透性增加,肠道中细菌产生的大量D-LC通过受损黏膜进入人体血液中,因人体内没有分解代谢D-LC的酶系统,故临床上常通过检测D-LC水平来判断肠黏膜屏障受损程度和通透性变化。DAO是人类小肠黏膜上层绒毛中具有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90%的DAO在细胞内,在其他组织中含量少。肠黏膜细胞受损坏死后该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DAO活性增高,故血清DAO水平可以特异性地反映肠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提示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和受损程度。研究发现,复方大承气汤还具有通过通里攻下、行气破滞、活血化瘀,从而清除肠道细菌,中和降解内毒素,降低微血管通透性,改善肠道运动功能,保护肠黏膜上皮完整;增加肠黏膜血流量,改善肠道微循环,促进肠黏膜屏障损伤后修复[11]。本研究中两组MBO患者入院时D-LC和DAO均较高,经过治疗7 d后,D-LC和DAO均下降,中药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提示复方大承气汤能够促进修复损伤的肠黏膜屏障。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承气汤不仅能够通腑逐邪,清除肠源性内毒素,减少肠道内毒素和细菌移位,恢复肠道微循环,修复损伤的肠黏膜屏障,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血清内毒素;还能通过双向调节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进而作用于并激活T、B淋巴细胞,达到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2]。本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理论基本一致,入院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和C4,T细胞亚群CD3+、CD4+、CD8+均下降,提示MBO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或免疫力下降,治疗7 d后,中药组患者IgA、IgG、IgM均有所升高,尤其IgG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中药组患者C3、C4均高于对照组;中药组中的CD3+、CD4+、CD8+均对照组明显升高。表明复方大承气汤能够调节MBO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通里攻下经典名方复方大承气汤联合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MBO,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了治疗MBO的有效率;复方大承气汤还能够促进MBO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调节MBO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