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沛佳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长效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教育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在我国教育部全面开展高职阶段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以“全员、全要素、全过程”为引导纲领,开展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改革优化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质量监控体系最初被称为质量保证体系,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其内在理论含义是:能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高职院校引入质量监控体系是对内部的教育系统、教学管理、专业课程以及院校管理等具体工作进行质量评价,并对其全部工作活动内容进行监测、评估、保障、维持以及改进,质量监控体系应用到高职院校管理建设当中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为满足学生成长、家长期望、企业需求、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而进行的教学质量监测、控制与评价活动。
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学校教育系统、教学管理、专业课程以及院校管理实现全过程监测与控制。因此,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构建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理论依据基础之上,具备涵盖的理论依据有:
1.系统论
系统论是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构建的一项重要理论依据,最初的理念是由奥地利生物学领域提出的,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单元以及与环境发生关系所构成的总体。系统论的核心内容强调每一个单元以一定的规则或者结构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有机体,该有机体并不是每一个单元的简单叠加,而会形成一个更稳定的新的组织秩序,并与外部环境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高职质量监控体系就是排列汇总后形成的新的“有机体”,而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质量、院校管理等就是新“有机体”系统内部的每一个单元个体。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顾名思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以组织内部全员参与为基准,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组织,在企业方面,全面质量管理是通过让组织内部全部成员以及顾客得到满意,并实现社会受益,进而实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该理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分为计划、执行、检查以及处理四个阶段。高职质量监控体系在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过程中,将教学管理作为一项系统管理工程,内部构建一个完整的、全员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即实现教职工与学生全员满意,又满足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建设需求,进而达成全面质量管理的建设目标。
3.顾客满意理论
顾客满意理论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深度延续,是企业以了解、掌握和满足顾客需求为第一要义进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顾客满意理论在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应用的过程中,将高职院校视作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将学生需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看作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这种基于顾客满意理论诞生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职业需求导向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人才培养需求和职业需求为指引,明确高职教育的专业定位和市场定位,进而进行针对性的质量监控体系设计。
2015年,我国教育部针对高职阶段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改革意见,并颁布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了高职院校开展和推进教学质量改革的战略发展目标。高职院校构建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切实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建设方面存在的遗留问题,能够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既满足了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也满足了我国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才的迫切有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满足教学诊改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任,因此,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通过构建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实现对教学管理、教育管理、院校管理、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全过程监测、控制和评价,对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规划等教育教学具体工作进行全面把控,能够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动下,高职院校在教学诊改政策的全面要求下进行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能够实现高精细的常态化发展,质量监控体系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强大的数据价值挖掘能力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进行更加精确的监测和反馈,进而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报告,为下一阶段的优化调整提供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参考意见,因此,高职院校构建质量监控体系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长效化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工作推进。
在教学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质量监控该体系必须要明确目标,依照高职院校自身的学科建设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必须能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实现有效的监测、控制与评价,进而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以及专业核心能力的客观评价,因此,高职院校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必须遵循针对性原则。
“全员、全要素、全过程”是教育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诊断和改进工作的全新要求,是高职院校开展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纲领,高职院校在进行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全员参与,每一个管理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人才培养模式、每一个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纳入质量监控体系的全过程监管当中,全面性原则是高职院校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教学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必须要具备可操作性,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目标、实施过程、反馈机制以及流程设置都要具备高质量的应用实践效果,进而确保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在实际工作当中行之有效的得到贯彻落实,因此,高职院校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必须要遵循实践性原则。
高职院校基于教学诊改相关理念进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需打造“三维一体”的管理模式,即从评价主体、受评对象以及评价关键环节三个维度方向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顶层框架设计。评价主体是解决“谁来进行评价”的问题,包含:高校教学管理者、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等;受评对象是解决“谁是影响教学质量关键环节的关键人员”的问题,包含:管理者、教师、学生等;评价关键环节是解决“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关键节点和具体环节”的问题,主要包含: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具体顶层框架设计图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三维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图
教育部开展的教学诊改工作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出了“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具体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要对教学管理实现全方位考量,对人才培养实现全过程评价。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该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划分为4个一级指标,涵盖:教学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学条件下辖管理队伍、教师队伍、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备4个二级指标;教学设计下辖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3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下辖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设计2个二级指标;教学效果下辖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教评成绩、企业实训教评成绩、学评教成绩4个二级指标。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完成顶层框架设计和具体关键环节设计后,还需要明确质量监控体系的管理组织架构,以确保具体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联动管理组织架构模式,一级管理为学校层级,由校领导、教工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组成,对质量监控体系的制度相关建设和重大事项规划进行统领,并对二级管理层级进行监管;二级管理为学院层级,由教务处、学院领导组成,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教育教学实施进行统筹安排,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管、检查、分析、评价和指导工作,接受一级管理层级的全面监管,并对三级管理层级进行监管;三级管理层级由分团委、导员、班主任组成,对受评主体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并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日常生活、学习成绩等进行全面监管,并接受二级管理层级的全面监管。
教育部开展的教学诊改工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优化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需深度结合教学诊改“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具体要求,并遵循相关基本准则,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旨在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优化发展,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