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探索

2021-03-10 00:48叶继生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建构主义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如何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个重大课题。当下,生命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必要的责任和担当。本文从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视域,重点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内容、途径、方法和注意点。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叶继生,(1973.9—),男,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中,高级教师。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成为诸多教育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教育理论,最早提出的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从儿童心理成熟和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学习过程,皮亚杰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取,是人的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稳定—不稳定—重新稳定”中寻求一种平衡,从而促进人的认知得到丰富和提高。

建构主义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輸的。人的学习究其本质,就是把感知到的外在现象,通过思索、加工、领悟,重新生成新感知的过程。其中,决定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是学习者的动机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辅助角色,应该把学习者视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促进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尊重学习者的人格,把学习者视为有独特个性的人,由于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身体状况、爱好等不一样,也就构成了每个学习者内心世界的不一样,面对他们不一样的心理个性,教师要客观评估这种个性,培育每个学习者的独特性,就是要“把学习者当作人”。基于以上这些观点,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短暂的、独特的、不可逆的,来之不易而又不可替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的生命,就是让人的生命更精彩、更有意义、更有存在价值。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对学习者和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都有明确的规定,教育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珍爱生命”的核心素养。

现代社会环境复杂多样,过度物质化的倾向严重存在。初中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自我控制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目前,初中生自杀、自残现象屡有发生,确实令人心痛。台湾地区和日本都非常重视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视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生命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严重的弊端,分数依然是课堂的主心骨,一切教育围绕分数转,转来转去,就越来越忽视生命教育。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不断机械重复书本知识,学业负担过重。在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下,教师压力也很大,整天出题,批改作业,再出题,再批改,身心疲惫,许多教师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道德与法治课内容抽象,学生兴趣不高,课程工具作用很突出,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可见,目前我国教育大环境非常缺失生命教育。

二、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学习者传授知识,进行生命教育引领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终知此事要躬行”,让他们在“行”中体验情感,在亲历中感悟;这样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仅能内化于心,更能外化于行,让他们用“知”指导实践行为。切忌空洞乏味的说教,切忌脱离实际的灌输。

爱和民主的原则。通过爱和民主教育感染学习者,能有效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用心关爱学生的生活,用爱温暖学生的内心,用民主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师生交往成为充满爱的共长历程。

主体性原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再也不能坚持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单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要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展示自我,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活用身边榜样,注重情感体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

学会生活。就是要引导学习者理解生活的真谛,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与别人共享生活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生存观、生活观,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防范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创业、创新的角度,倡导全新的生活理念,让学习者不断地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学会坚强。生活中,难免遇到阻碍、失意、失败,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人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一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调整心态,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激发自身的潜能,在生活的路上越挫越勇。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学会借助外力解决困难。

学会做人。人一生有两件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更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一个尊重他人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做一个守规则、懂礼仪的人;做一个心胸开阔、善于合作的人。作为教育者,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身正为范,潜移默化。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在“民主”“关爱”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在“对话”“体验”中感悟生命的存在,在“创新”“合作”中开发生命的潜力。

专题教育。真实而且富有震撼力的专题教育活动,会加快学习者生命的思考和步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针对实际问题,从心理发展规律出发,不断探索专题教育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性心理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分阶段、多形式;抓契机、重实效;重情境、多体验。

综合实践。实践出真知,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联系当下生活实际,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样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精心组织各种综合活动,多层面、多途径地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习者在活动中挖掘生命潜能,促进学习者认知、道德、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

第一,“四结合”的教学法。

所谓“四结合”的教学法,就是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导学—思维碰撞—反馈评价”四步教学环节实施教学。例如,我上“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以下是课堂实录:首先播放视频资料,再现生活中的“不如意”。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这些经历吗?你有哪些困惑?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大家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师:这个组对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鼓励一下。师:你知道历史人物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你有哪些收获?请分享……

以上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采用的正是“四结合”的教学法。首先运用图像、声音、动画等生动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然后引导学习者发现生活中的难解问题;接着组织学习者联系自身实际,深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同伴合作探究,产生共鸣;最后是反馈评价,再设问题,让学习者独立思考,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空互动等形式,让每个人的智慧在碰撞中生成并共享。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且是集体心理构建的过程,学生们在自主、协作、和谐中丰富情感,提高能力。这种多向作用的过程,推促学习者新旧经验的冲突,由此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和生发,通过不断对生活问题的探究与思考,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动态的、自然的、有机的生活样本,这对学习者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二,活动参与法。

活动参与法符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精心组织各种活动,比如情景剧表演、角色体验、辩论、志愿者活动、社区调查、劳动实践等,为学习者提供“行”的形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中去思考、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

例如,《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要引导学习者在理解生命有时尽的自然规律基础上,审视个人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理解生命有接续,培养作为个体生命的“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这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难点,可以启发学生收集袁隆平院士用一生的奋斗让“中国人端牢了自己的饭碗”,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杰出贡献的丰功伟绩的课外阅读材料,然后在秋收季节组织学习者到学校包干区收割水稻,他们在水稻收割的过程中体验到劳作之苦,体会到丰收之乐,记牢袁老的叮嘱“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悟到种子的力量。袁隆平虽然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留下了粮食的种子,留下了奋斗的“种子”,从而引导学习者继承袁隆平的种子精神,思考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为家庭、为祖国乃至为整个人类担当一份使命。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学习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获得体验感悟,充分认识到人类生命的接续不仅是身体生命的接续,也是精神生命的传承与延续,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空洞乏味的说教和单纯的理论灌输无法比拟的。

第三,案例分析法。

所谓“案例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用真实的案例开展生命教育。

例如,在教学《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时,展示浙江余村变迁的真实案例,用“灰色记忆—绿色转变—华丽蝶变—今天行动—村规民约”呈现余村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设置以下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1)找出余村走过的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并比较两条道路的不同。(2)余村“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华丽蝶变,让村民获得了哪些效益?(3)余村今天的行动,说明了什么?(4)对于余村的“村规民约”你怎么看?学习者通过观看乡村的改变,分析讨论余村的发展之路,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这则案例一方面让学习者真实感受余村从“矿之殇到美之富的华丽转身”的绿色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激发他们深刻感悟到人类面对生活困难的勇气、坚强,体会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内心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真正渗透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学习者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增强对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注意点

要敬畏生命。人的生命演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三十多亿年前生命起源,几百万年前人类产生。《荀子》中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冰心在《谈生命》里说过,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宇宙是个大生命,课堂上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脆弱的、不可逆的。罗兰说过,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无复返。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教育者要深入地研究生命,对生命有一种敬畏的情怀,谨言慎行,切实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要守护生命。生命是可贵的,守护生命,才能体验生命的丰富多彩,追求生命的存在价值。生命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生命的存在首先是物质的存在,要教育学生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能因为挫折和不幸,做出过激的反应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面对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灾难,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和技巧。同时,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生命信仰、价值、意义的体现,这就是生命的人文性所在,要引导学习者守护精神家园,追求真善美,绽放生命的精彩。

要创造生命。人为什么活着,这是生命的追问。探寻生命的价值,是人类生命的源动力。个体的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价值是具体的。生命的价值需要不断地发现和创造。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实践、探索,一点点地滋养生命,才会让生命慢慢充盈起来。生命拒绝冷漠,需要以一颗心去温暖另一颗心,在关爱自己的同时,更要关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与伟人相比,更多的人是平凡的,但只要用善良、奋斗、坚强、责任践行自己的生命,平凡的生命也一样是伟大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教育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尤其是初中阶段,生命教育亟待加强。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初中生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改进,又顺应了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徐晓鹏.建构主义视角下合作化研讨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J].经济师,2020(12).

[2]李理.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开发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1).

[3]王进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21(1).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
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创新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情感教学的思考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