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就是构建高效的课堂。如何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东风,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当前的教育热点之一。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了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结合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接受知识的快慢等,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教学,便于学生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素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了解数学,逐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熱情,从而为高效课堂奠定兴趣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提高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生活中的数”教学中,为了体现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事例引入学习:首先是1——10这几个数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和理解这些数字的具体意义。譬如,我们有1个脑袋,2只眼睛,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等。当学生逐渐对数字的意义形成具体概念之后,引导学生从教室内部的陈设入手,对基数的大小和顺序进行练习:教室内有1块黑板,2扇门,3盏吊灯,4扇窗户……诸如此类,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素材入手,使教学与学生的现有经验有效融合在一起,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练习:李阿姨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她开了药,这种药的外包装盒上写着0.25g×12粒,处方上写着每天3次,每次0.5g,连服3天。问:李阿姨买一盒药够用3天吗?这样,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课堂,并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再如在这一生活情境的带动下,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极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推动高效课堂的生成。
二、借助游戏活动理解知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小学教学也应依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计,采用游戏的方法开展教学,将游戏与数学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自主感悟和理解知识,达到有效学习和应用的目的。
例如:“位置与顺序”一节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能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并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对此,教师在将相关概念教给学生之后,便制定游戏规则,以游戏的方式激励大家都参与进来,掌握有关位置与顺序的知识。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指明小欣同学选定一个方向站定,并将其双眼蒙住。之后,再选另一位同学小勇悄悄站到小欣的任意一个方位。此时,其他同学提示小欣同学,小勇同学站在她的前方、后方,亦或是左前方、右后方等位置,以语言引导的方式指导小欣正确找到小勇的具体位置。然后,教师再换一组学生上来做这个游戏。这一游戏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对本节“位置与顺序”知识有了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提出有效问题启发思维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其思维往往以主观意识为主导。尤其表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不能理性而客观地做出思考和判断,由此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进行突破,即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并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拓展思维,为有效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节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启发。首先是情境的创设,可以选择“动物王国评选整洁家庭榜样”为主题,向学生出示相应的图片。如负责评选的评委——小喜鹊首先来到了小蜜蜂的家,小蜜蜂的家里种了很多颜色的花朵,按照相应的颜色排列得整整齐齐;小喜鹊又来到小松鼠的家,小松鼠的家里有很多松果和漂亮的糖果,也非常整齐规矩地摆放;小喜鹊又来到小狗的家,只见它家里的地上放着骨头、零食、沙包等,十分凌乱。根据这些图片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帮助小狗把家整理得和其它小动物家一样整齐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转移到那些整洁的小动物家里是怎样的。随后,教师提出:“小狗家的东西这么多这么乱,又这么多种类,我们有什么好办法给它整理呢?”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物品“种类”的思考,再加上学生通过对那些整洁家庭的观察,思考如何将整理的方法向“种类”靠拢,学会了分类,从而将本节知识得以有效渗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四、创设情境体验成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学习用品的价格,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能把自己收集的材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学生陆续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我收集到一本《格言》5.00元”“我买了一瓶矿泉水1.50元”“我找到一本童话书18.80元”……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物品发问:“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这些数和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认读这些小数的过程中展示自己对小数的已有认识,在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五、通过对比联系强化概念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这一特点也是制约小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的最大阻碍。如何将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存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比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在新知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某些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将它们共同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对比,掌握新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除法”概念时,笔者为了使“除法”概念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将它与“乘法”概念作个对比,便于学生直观地掌握概念,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教师以“分苹果”的情境切入:“一共有30个苹果,每个盘子里放5个苹果,一共能放几盘?”对此,笔者首先引出乘法口诀“五六三十”并用6个5连加的算式列出5+5+5+5+5+5=30,即5×6=30。在得出6盘的结果后,又反向推导,让学生们体会从30里面连减6个5,即,30-5-5-5-5-5-5=0,由此引导学生得出30里面一共有6个“5”,由此,顺理成章引出30÷5=6的算式。学生通过对乘法算式5×6理解的铺垫,对除法的内涵有了很好的掌握。教师又通过此类方法对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进行传授,极大提升了除法概念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参与实践感受研究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数学實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开展社会调查或小课题研究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考、数学发现等写成数学日记或调查报告。此外,根据各学段学生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将平时学习中的独到见解、困惑与体会写成数学小论文,做成数学手抄报,编成数学小故事,不断丰富学生数学研究的经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和自我体验,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感受研究的过程和辛苦,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总之,数学虽然枯燥难学,但只要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其身心发展结合在一起,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进行调整与优化,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创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孙燕青.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读写算,2015,(16).
[2]朱红霞.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浅探[J].教学研究,2014,(20).
[3]李小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J].亚太教育,2015,(11).
[4]高玉波.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小学课内外,2016,(22).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