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斧战备里的宋金对抗

2021-03-09 13:28龚剑
收藏·拍卖 2021年1期
关键词:骑兵

龚剑

宋与金的对峙,在历史上持续了上百年时间,强悍的金依靠铁骑、重甲对宋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作为偏安一隅的“弱宋”是否真的在金军面前不堪一击?从史料、传世文物中窥探,可以发现,金军的甲与宋军的斧,是相互牵制的战备,从中也能大致还原出宋与金曾经发生的激烈对抗。

金军,以骑兵重甲进攻

在灭辽、灭北宋的时候,金军最为依仗的就是骑兵。金军骑兵以“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枪或棍棒,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三朝北盟会编》卷三)金军这样的骑兵编制说明重甲和轻甲混编,重甲是冲锋的锋锐,是突击力量,而轻甲骑兵负责远程火力输出,这些轻甲骑兵同时负责侦察。金军骑兵在进攻前先会派出数人观察对手虚实,然后以重甲骑兵冲击对方两翼,轻骑兵则围绕对方军阵射箭。金军与南宋交战之初,具装铠骑兵、重铠在南宋人史料中记载为“拐子马”和“铁浮屠”。而这两种称谓往往又因史料混杂,两词汇又混杂在一起,极易混淆其本意。

“拐子马”一词早在北宋人所撰述的相关武备和军事的史料中就已经出现,并非在宋、金战争发生后才出现的,特指金军两翼骑兵。而“铁浮屠”是进攻状态的重甲步兵,这些步兵的构成,有可能是下马作战的重甲骑兵,也有可能原本就是金军重甲步兵,金军的骑士和步兵身披重甲都可被称之为“铁浮屠”。

而金军早年的武备基本都是从辽朝购买所得,金景祖(完颜乌古乃)本纪载:“生女直旧无铁,邻国有以甲胄来鬻者,倾赀厚贾以与贸易,亦令昆弟族人皆售之。得铁既多,因之以修弓矢,备器械,兵势稍振,前后愿附者众。”(《金史》卷一本纪第一)当时“邻国”就是辽朝,女真早期武备形制都是沿用辽制。

金朝重甲、具装铠在雕塑、绘画中都有所体现。山西稷山县西南马村,有一宋金时期遗留下来的家族墓群,共发现墓葬15座,已发掘9座。据其中墓室中的“段楫预修墓记”和对墓葬形制的判断,为金朝大定朝以前的段氏家族墓地。其中第7号墓地墓志铭系宋政和八年(1118)至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之间。墓室中有大量砖雕武士形象,这些武士的甲分成重甲和轻甲两种,擐重甲会戴兜鍪(盔)、披膊、身甲、甲裙;轻甲只穿戴甲裙。马匹也分成批具装铠和无甲两种(图1、2)。金军重甲都是由铁札甲叶编缀而成,兜鍪后有三重顿相;金军的具装铠与宋军的具装铠形制上基本没有区别,马珂也在顶部装饰羽毛。

上海龙美术馆收藏的南宋绘画《瑞应图卷》中有明确的金军具装铠和重甲形象(图3)。其中第八幅《追师退舍》中左边是重装金军骑兵,具装铠都是黑色,马珂上装饰羽毛,与山西稷山砖雕的具装铠形制一致。前排军士职位较高,戴黑色头巾,铁胄背于背后,军士铁胄上半部分为整体锻造的胄体,胄体下缘编缀甲叶,顿相、护颊连接在一起,只露眉眼,骑兵首领的顿相揭起挂在胄体上。披膊罩在身甲之外,身甲、甲裙都是铁叶札甲,甲裙下沿几乎到脚踝,盔甲颜色都是灰白色,应是磨光的铁甲,旌旗蔽空,以黑色为主调,这是金人认为本朝为水德,尚黑。

内蒙古博物院藏有金朝铁胄(图4),胄体呈浅圆钵形,盔顶有缨管(已遗失),正面有一长方形护额,护额上有凸眉。此种风格的铁胄俄罗斯远东边疆地区考古也有出土,这些区域曾经都是辽金两朝的國土。圆钵形,盔顶有缨管(已遗失),正面有一长方形护额,护额上有凸眉。此种风格的铁胄在俄罗斯远东边疆地区考古也有出土,这些区域曾经都是辽金两朝的国土。

金朝铁甲迄今未有完整形制出土,诸多考古资料显示金朝甲叶:“多为长方形,也有少量方形的,均较大。两侧有小孔。在南门东侧的堆积中曾成堆出土。”(图5)(《黑龙江克东县金代蒲峪路故城发掘》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者长8-14厘米,宽7-9厘米,小者长5-7厘,宽1.5-2厘米,而且每一片铁甲叶都有多少不等的穿孔。”

金朝甲叶普遍厚度在1.5毫米,多为17孔,四角较直,中间略微鼓。现存两块身甲局部残段,由多片17孔甲叶编缀在一起(图6),这批甲叶形制与黑龙江克东县金代蒲峪路故城出土实物一致。此两件身甲较好保留甲叶的形状和编缀方式,通过残留的皮绳,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金朝铁甲的编缀方式。经过复原编缀,大概能推测出金朝身甲胸甲和背甲的大体造型,胸甲编缀以一甲叶为中线,向左右编缀。笔者推测,披膊和甲裙大致应该也是使用此种编缀形式。

金军的具装铠甲叶亦有出土,还有一类大型甲叶,整体为圭形,甲叶长14.6厘米,底边宽817厘米,上边宽8厘米,共15孔(图7)。此种甲叶上窄下宽,横向编缀后,整体略有弧形,此体量甲叶推测是具装铠甲叶。其编缀方式可能同样是先横后上下,只是不知此类甲叶属于具装铠具体哪个部位。

宋军,以大斧与麻扎刀克制

金军重甲精锐在南宋初期给宋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南宋君臣开始认知到铠甲对军队的重要性,宋高宗赵构为此慨叹:“无甲何以御敌”,张俊亦言“近岁军中方知带甲之利”(《中兴小记》卷十五)。所以南宋武备制作中,也开始制作重甲、斩马刀、斧、弓弩。

南宋在对抗金军的南下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克制金军的骑兵战术和武器。克制金军主要两种武器就是“大斧”和“麻扎刀”。

麻扎刀一词主要出现在南宋史料中,宋孝宗御札中提到“拨降麻扎刀一千口”,宋宁宗时期,蕲州贮备的兵器中,有“长枪五百条,麻扎刀一百五十柄”,南宋晚期扬州武库依旧贮藏“背嵬军斧、麻扎刀”(《嘉靖惟扬志》)。麻扎刀应该与北宋的双手长柄刀类似,而不是长杆接刀头类,应该都是北宋双手刀的演变,麻扎二字应是指长柄外会缠绕麻绳,所以通俗称之麻扎刀。

南宋军中的弓弩、重斧在南宋初期对金军铁浮屠和骑兵取得了较好的战绩,以致完颜宗弼曾言:“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五)

两宋的雕塑、绘画、考古、收藏实物都有大斧和双手长刀。

北宋成书的《武经总要》已经记载了北宋军中斧子的造型(图8),“一面刃,长柯。近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之名,大抵其形一耳。”其中峨眉耀、风头斧同样是斧的另外形制。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宋朝石刻艺术,展示南宋四川地区持长斧的武士形象(图9、10)。9图像中的斧刃形制与《武经总要》的大斧一致,10图像中的斧刃与《武经总要》中峨眉曜一致。

雙手长柄宋刀也有实物。1982年淳安县出土了一批窖藏铁兵器,共计20件,其中刀15件,剑1件(图12)。根据淳安县文管所的考据,认为此批刀剑系方腊兵败亡过程中掩埋。

此窖藏宋刀装具以铜装为主。格为桃形、椭圆、方形三类;刀首基本为环形;刃型有三种,第一种是刀背弧形,刀刃平直,刀尖尖锐,刃宽418厘米;第二种刀形如鱼腹形,刀尖尖锐;第三类数量最多,刃端平齐无尖,直刃,前后宽窄变化较小。刃宽从3.8-5厘米不等;刃长从52-68厘米不等;全长62-82厘米不等;单手刀柄长在14厘米以内,双手刀柄长20-24.5厘米不等。

1974年江苏省丹徒县出土了一只南宋环首铁刀刀脊近茎处錾刻“两淮制置印侍郎任内咸淳六年造”十四字(图13),刃长64厘米,宽4-4.6厘米,茎长19.5厘米,此环首铁刀是印侍郎在两淮制置使时期制作,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印侍郎”是南宋印应雷,《宋史》载:“咸淳六年春正月壬寅,印应雷两淮安抚制置使”,“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是南宋度宗年号,此时距宋朝灭亡只有不到十年时间。

从综合数据来看,刃端平齐无尖、双手长柄是宋军刀制中的主流,此类刀应该就是史料中记载的劈阵刀、破阵刀之类,南宋麻扎刀应该属于此种形制。

宋、金两朝百余年的战争中,既有金军的南侵,亦有南宋军的北伐。在战争初期,金军利用铁浮图重甲、拐子马骑兵对南宋军形成巨大的压力,南宋军在总结经验后迅速调整,军中装备重甲、重斧、长枪破金军重甲;双手长柄刀破拐子马骑兵,有效遏制了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的优势。

从宋、金战争中,能充分地看出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一两件优势兵器决定的,任何一种军事装备都有克制之法。宋朝在中国历史中,是战略环境最差的一个朝代,北方失去燕山防线,西北失去河套地区,传统养马之地尽失,为了对抗辽、西夏、金的重装骑兵,宋军不得不选择以步制骑,这个时代又是中国甲胄发展的高峰,重甲防护使刀、剑、鞭、锏的伤害直线下降,唯一能对重甲产生破坏就是弓弩、重斧、长枪,对马匹产生巨大伤害的就是麻扎刀,宋军选择重斧和麻扎刀是历史的必然。

猜你喜欢
骑兵
情怀在心间 精神永流传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By Robert McNamara
解放军现在还有骑兵吗
骑兵之败
浅论汉匈战争中的骑兵运用与新战略战术的形成
骑兵与绿手(大家拍世界)
泰国“骑兵”新宠重装登场
唐刀的作用及影响
最后的骑兵
浅析中国古代南北战争中的历史地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