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军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独特的节庆文化来更好地诠释地域文化。旅游产品的良性发展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关键,旅游景区能否设计出令旅游者满意的产品,决定了旅游景区客源量的大小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对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西江千户苗寨的“牯藏节”为例,阐述了旅游产品发展对于整个苗寨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剖析我国的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产品;牯藏节;现状;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雷山县城约36km,距省会贵阳市约200km。苗寨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远观是“牛头”形状。这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著名作家余秋雨曾题词评价千户苗寨——以美丽回答一切。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天然“历史文化博物馆”,这里展示了苗族最原始的生态文化,苗族文化在这里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繁衍不息。在这里,可以看到苗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奋斗史,也可以看到苗寨儿女多次西迁和命运做抗争的动人场景,也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更是苗族文化的活化石。至今千户苗寨还保留着苗族最原始的节日文化,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以及13年一次的“牯藏节”等,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
化的大看台[1]。
在西江千戶苗寨,可以领略到纯正的苗族文化、苗族服饰和苗族风情,随处可见的苗族文化遗产和景观,其中最常见的要数吊脚楼。苗寨的轮廓呈现出牛头的形状,“牛头”是苗族文化的图腾,村寨的“牛头”设计也融入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刺牛”,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藏头”组织,“牯藏头”由各族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活动一般在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举行。“牯藏节”有“大牯”和“小牯”之分。“大牯”一般每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主,节日期间,东道主村寨会杀猪宰牛宴请亲朋好友,并举行斗牛、吹芦笙等活动。“小牯”每年举办一次,大多都在农闲季节,常见于初春与秋后,具体举行时间不固定。
(一)“牯藏节”的起源
1.传说一
在苗族的《创世歌》里有对“牯藏节”这种古老的节日来源以及祭祖礼仪的记录。因为苗族没有文字,苗族的文化传承只能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所以歌曲在苗族文化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创世歌》歌词优美,内容颇具神话色彩,讲述了“牯藏节”的起源。歌词述说的是远古时代万物生命之树——枫树,不知何故被上古女神妞香砍倒,然后树心里飞出了蝴蝶,蝴蝶生了12个蛋,其他的蛋都孵化成功,但有1个蛋始终不能孵化,最后在暴风的帮助下,那颗未孵化的蛋刮落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了1头小牛,小牛怨恨蝴蝶没有孵化它,就把蝴蝶气死,从此以后人们用牛耕田,收成一直不好,其他鬼神告诉人们,因为大姑牛气死了蝴蝶,所以才让牛耕的地长不出好庄稼,只有把大姑牛杀掉来祭祀蝴蝶,庄稼才能获得丰收,人们照做之后,来年的庄稼立马获得了大丰收。这是“牯藏节”由来的一种传说。
2.传说二
远古时期,苗家有两姐妹,美丽善良、勤劳勇敢,姐姐的名字,叫“贲”(苗语是花的意思),妹妹叫“鲠”(苗语是虫的意思)。有一天,姐妹俩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盯上,于是老虎幻化成两个青年人,将两姐妹骗到大山里吃掉。村寨里的人知道后,痛不欲生,联合将老虎杀死,同时关闭寨门,杀1头小牯牛来祭奠死去的姐妹,此后,就形成了今天的“牯藏节”[2]。
(二)“牯藏节”的活动流程
“牯藏节”举办的活动流程独具特色,主要有活动准备、正式程序和主要仪式等几个环节。
1.准备阶段
“牯藏节”祭祖的一切活动均由“牯藏头”安排。“牯藏头”会亲自挑选连同自己在内的12名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一支祭祀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必须要有一名年轻貌美的女性。东道主寨要提前喂养牯牛,所有家庭都会备足酒肉、鞭炮和虹彩等礼物,姑娘们会准备丝线、布鞋等物品。主寨会提前两个月或者半年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期间也会举行斗牛活动,一般持续3~4日,在斗牛场的出入口,主寨村民会用鱼藤草扎好拱门,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节日期间,凡到场观看斗牛赛的客人皆为贵宾,日夜歌酒不休。
2.正式程序
第一年,村民要选出五名已婚男子为“牯藏头”。第二年在“牯藏头”的带领下采购祭祀用的牯牛,并同时完成接鼓、醒鼓及制单鼓的任务。所谓“接鼓”就是在祭祖前把鼓从上届鼓头家迎接到新的鼓头家里。“醒鼓”就是村民上山把珍藏在石窟里的单鼓翻动一下,以告示祖先,祭祖很快就要开始。“制单鼓”就是每次祭祖时要制作一个单鼓备用,所用材料取自当地的山林。在长达10多天的节日期间,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安排,吃法讲究,礼仪周到,表现了勤劳的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3.主要仪式
“牯藏节”一般13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4年之久,之后改为持续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以及过节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牯藏节”的活动以跳芦笙舞为主,一般持续5~9天,持续时间要为单数。“牯藏节”第一年二月申日由“牯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七月寅日,举办“醒鼓”仪式;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为“白鼓节”,这是“牯藏节”的主要活动仪式[3]。
(三)节日意义
苗族“牯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观、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牯藏节”的祷告主题[4]。“牯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要继续发扬这种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让其永远传承下去。
“牯藏节”作为西江苗寨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节日间隔时间较长,人们特别期待。虽然“小牯”每年都有一次,但人们对“大牯”的期待尤为明显。在商业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西江苗寨在民族节日传承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問题。
(一)节日活动过程单一且雷同
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尤其在贵州省,有49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特色文化。各个民族在举办节日活动的时候都相互借鉴和吸收,有雷同的趋势,“牯藏节”也不例外。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牯藏节”活动虽然较好的传承了特有的活动仪式,但是,节日举办过程单一、缺乏创新,与游客的互动较少,没有更好地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享受性。
(二)模仿和抄袭严重
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要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吸收和借鉴,不能丢失自身民族文化特色,更不能照搬抄袭其他民族节日。13年一次的“牯藏节”,人们对其充满了期待,但是抄袭现象日益严重,这样会影响游客对节日的向往和感知,也会影响游客对整个苗族文化的定位。
要避免雷同现象,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市场调查,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需求。西江千户苗寨在节日的设计和宣传过程中往往不进行或不注重市场调查,只是靠经验判断,这种节日设计思路,会很难再有吸引力,也会挫伤“牯藏节”的文化影响力[5]。
模仿、抄袭其他民族的节日,经过简单改装之后变为己有,既浪费人力、物力,对节日的文化传承收效甚微,也打击了文化创新的积极性。这种盲目的抄袭和模仿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丢失,也会使传统文化丧失魅力。
(三)旅游产品设计资金投入不足
在西江苗寨传统节日的运作过程中,景区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宣传促销活动上,而对旅游产品设计的投入较少。在旅游产品创新发展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造成“牯藏节”目前发展出现后劲不足、过程单一、无特色的重要原因[6]。
人员配备也不合理,旅游产品设计人员应该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才能设计出旅游者所需要的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千户苗寨更多的是依靠传统的传承方式,并没有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
西江千户苗寨是黔东南的旅游窗口,是苗族文化蓬勃发展的主要阵地,这里聚集了几十个少数民族,传承其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随着商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千户苗寨出现了各种问题,为了让“牯藏节”更好的发展,必须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充分认识旅游产品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牯藏节”对于苗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旅游产品的设计要结合苗族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加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游客的需求,这对于“牯藏节”的发展以及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稳中有增的客源是西江苗寨经济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独特的节庆文化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载体,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最后,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呈现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发展要随着这种趋势的变化而变化,重视旅游产品的设计发展,设计出多样化、特色化、传承化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7]。
(二)靠文化特色与内涵树立“民族品牌”
在西江苗寨旅游产品的发展过程中,苗寨必须从长远出发,做好自己的市场定位,从深层次挖掘“牯藏节”的潜力,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高技术含量,使其他竞争者难以模仿。与此同时,还应重视“民族品牌”的创立,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优势。
“牯藏节”必须注重其参与性和体验性,提高游客在节日活动中的参与度,使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节日的魅力,进而更好地体验苗族文化。也可以在节日举办过程中,开设美食一条街、举办长桌宴等,让游客在参与节日活动的同时去品尝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并让游客参与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制作美食的愉悦和感受苗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7]。苗族歌舞除了舞台展演,还可以让游客零距离接触苗族歌舞文化,将单纯的观赏变成一种交流、互动的活动,吸引游客全面体验苗族传统文化。
(三)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宣传力度
苗族的“牯藏节”要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顺应市场潮流,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了解传统的苗族文化。在宣传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也可以在火车站、机场、公交站、大型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投放广告进行宣传,进行多元化促销,更多的传递节日相关的信息。同时,在重要客源市场的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潜在客源对“牯藏节”的感知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的市场产品单一,需要在“牯藏节”的基础上,研发出新的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牯藏节”的文化内涵,改变以观光游为主的市场现状,以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游客。只有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才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进而在市场中赢得自己的份额。
[1] 岑星.苗族古歌的现代性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17(2):108-111.
[2] 李天翼等.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04-205.
[3] 姚原温,李阳兵,金昭贵,等.贵州省大坝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1):67-72.
[4] 李阳兵,李睿康,罗光杰,等.贵州典型峰丛洼地区域近50年村落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J].生态学报,2018(7):2523-2535.
[5] 杜佳.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102-109.
[6] 林文君.“西江苗寨”:民族地区发展的样本—对话西江苗寨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天翼[N].贵州民族报,2017-03-03(A02).
[7] 罗亮权.强化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促进民族区域自治: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EB/OL].[2017-03-22](2020-01-15). http://www.gzrd.gov.cn/llyt/201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