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高渤,高燕茹
(南开大学 滨海学院,天津 300270)
据数据统计,迄今为止全球残疾人人口大概占总人口数量的1/10,在我国,全国总人口数中有6.34%的残疾人,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数量在全国残疾人总数量中占很大一部分,社会上关注残疾儿童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对学龄前儿童的关注相对较少一点,听力障碍的儿童主要就是指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听觉器官的缺损或衰退,分程度、分阶段影响到正常言语功能的情况。通常,我们对于外界信息的输入是基于大脑来进行分解并认知记忆的,大脑通过分解外界接收的信息对其进行转化,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个体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脑最重要的发育期是0~6岁,3岁前是人脑发育和功能分区的最主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学习和锻炼将会促进大脑的发展进步,然而听障儿童听觉效果在植入人工耳蜗后要经过两年左右的训练才会达到最好的感受,也就是说在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之后的两年将是听障儿童训练的关键时期,是重要的磨合期。对于残疾人的康复来说,干预越早,康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针对此问题课题组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探索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认知康复的训练方法,以期在佩戴人工耳蜗的情况下达到能够和正常儿童无障碍交流和学习的状态。
儿童教育类APP的基本分类主要为儿歌故事类、动画片、儿童游戏类、认知学习类等。在众多的产品中找到最适合听障儿童的认知康复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儿童教学类主要还是以动画形象为主要内容进行的设计。
目前针对全国普遍的听障儿童教学机构的学习环境和情况来看,教学中实现家校携手共同帮助听障儿童学习康复方面还需要解决一些核心问题。比如家校合作中家长参与不足的问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沟通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合作的对象及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特殊教育家校合作的制度保障尚未健全等等。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耐心施策,尽可能多地做到平静地给孩子有意义的声音。要让孩子认识声音,首先要做到认识声音的属性、存在、工具,家长要给出正确的引导。做到分层次、有意义的给声音。主要要记清楚三种声音:自然、非自然、人语声。
分层次给声要注意到按照孩子的听觉能力发展需求给声,掌握以下原则:视听同步、先少后多、先小后大、先静再杂、由远及近、先声后物,手口合作,引导清晰,等待反馈的步骤。
有意义给声,即赋予声音意义,我们都知道任何声音都具有代表性。对于追赶时间的听障儿童来说,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进行自然积累和自我学习后定义,因此家长要施加一定的外力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积累。
在做好前面两个步骤的同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和观察,如果家长急于反馈,立即重复输入声音或更改输入的语言、句式就会导致孩子因受其认知能力的限制而使该认知过程混乱,在教学过程中家长切记一定要耐心,如果家长出现表情变得严肃、情绪开始失控等行为会严重引发孩子发生情绪紧张,思维僵化等不良反应,记忆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会出现的情况就是延迟孩子的听觉能力发展从而错过最好的听力恢复阶段。
在3~6岁听障儿童训练的基础上,家长起到重要的作用,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声音并感知声音所代表的含义。孩子树立起基本的信心就能对学习提起兴趣,康复训练就会相对轻松且质量好。
设计方案分别对现实空间硬环境和虚拟移动空间软环境进行设计,设计内容从教室整体出发,着重考虑到儿童的主要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活动范围。把整个教室空间按照活动内容分为智慧教学区、墙绘区、智能消毒区以及游戏互动区和玩具储物区,在整个教室空间内,依照儿童一日活动的流程和活动内容进行空间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教学工作。
在教室的硬件配置方面,按照儿童日常活动情况和范围进行设计,方便儿童日常的认知训练和基础学习智能化设计体验并将功能的开关植入手机,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监查管理,大面积的墙绘板设计方便儿童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表达,智能消毒保温储物柜可以为孩子提供教学柜和保温餐食服务,游戏区的设计可为孩子提供教室内的简单活动场所。
移动教室软环境在教室设计中起到辅助教学和成为促进家校沟通的基本渠道的作用。同步增强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并提高认知水平。在方便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智慧星APP提供给教师的便利程度主要有四大功能,如备课辅助、教案上传、发布作业以及教务打卡。便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的输出和沉淀,便于教务系统管理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任课教师轻松搞定和家长的沟通以及控制教室的基本设备情况。
对于幼儿在学校学习的内容,首先将儿童学习的每个时间段的活动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对每个时间段内空间功能的需求进行了划分(图1)并统计得出每个功能区的功能设置和使用频率。
线下空间的每个功能区都针对听障儿童做了基本的玩学设想并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空间的基本层次。基于听障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康复训练内容进行空间方案的设计。教室空间分为六块区域,主要有主教学区、辅助教学区、玩教具物品存放区和室内活动区以及清洁消毒区和中心的多功能活动区。(图2)
对于主教学区,着重考虑老师和孩子之间互动的需求,配置智能化设备,为老师讲课和学生互动建立基本的平台。在认知训练和口腔训练的课程中会匹配显示屏以及表演互动设备,显示屏和讲台的高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主教学区还配置了自动擦黑板装置和紫光消毒柜,在紫光消毒柜里存放儿童表演所需要使用到的道具,用于表演使用。存放消毒方便多个小朋友共同使用。(图3)
>图1 活动时间分析
>图2 线下空间功能分区图
>图3 主教学区
辅助教学区主要是考虑到儿童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绘画,辅助教学区的黑板设计为落地式,帮助儿童更舒适地进行写画表达。上方悬挂认知滚屏可以系统地讲述不同内容,比如说图中的动物单元元素。(图4)
线下空间后方设置了一个语音互动式的室内活动区,在这里常驻一位孩子们重要的虚拟伙伴“小蓝”,他可以和孩子们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孩子们和小蓝进行互动聊天,增加孩子们表达交流的兴趣。以及配置了一个小滑梯让孩子们愿意在教室进行学习和训练。(图5)
>图4 辅助教学区
>图5 室内活动区
在空间入口处进行了清洁消毒区域的设计,包括儿童储物空间以及清洁消毒保温工作一定要在幼儿园落实好,清洁卫生习惯一定要从小就进行培养。(图6)
在多功能活动区的设计,为应对幼儿园多种类型的活动,比如沉浸式节日角色表演活动、体操、午休,上课等等需求,中心场地的功能设置较为灵活多变,可根据实际活动需求进行收纳和布置使用。(图7)
关于家校配合提升儿童认知水平的问题,首先从认知课堂的系统化学习到鼓励孩子表达出学到的东西并在课下进行巩固,如丛林奇遇记单元训练,可进行课堂学习、单个动物的认知以及课下继续巩固学习一个循环的逻辑进行深化记忆,知识点可通过绘画以及和小蓝交流进行运用表达,一段时间后可通过APP进行检测,判断当前学习能力和康复水平。(图8)
在教师端首页的控制页面输入教室号管理即可使用APP控制教室的设备,如在上午10:00的认知学习表演环节,使用APP打开显示屏、调整讲台高度、控制声音大小、控制灯光的投射,控制窗帘等,以营造出教学所需要的整体环境氛围。(图9)
如何能够让家长在儿童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参与互动,这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在APP中着重设计了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基本情况的模块。建立和家长进行及时沟通的平台。育儿基本常识学习内容环节,可进行同步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APP还提供给家长关于育儿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助儿童进行学习的基本功能。(图10)
>图6 清洁消毒区
>图7 多功能活动区
>图8 APP配合空间分析图
>图9 APP设计联动教室设备
>图10 APP功能设计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系列心智活动,是人们成功完成社会职能最重要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语言、思维、动作、知觉、注意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多种因子,是构成智力活动的基础。和健听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认知系统的建立要困难得多。通过对听障儿童认知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抓住并利用好植入人工耳蜗的康复最佳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分类学习和家校携手合作的学习模式可使其听力水平和认知水平得到有效的恢复。线上线下混合以及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可实现为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提供辅助教学的目的。听力训练要和他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既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总的规律,又要体现不同听障儿童不同认知结构的个性化教育原则。康复全过程既要有家长参与,又要有全社会 的广泛关注,力争尽快提高聋儿认知能力以缩小与健听儿童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