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峰 姜 雪
大连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辽宁大连 116033
乳腺癌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其发生率较高,临床主要是采用手术的方式为患者治疗。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在疾病早期接受手术治疗,不仅能够更好改善其病情,且可降低患者的疾病死亡率[1-2]。以往临床主要是采用乳腺癌根治术为患者治疗,虽然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其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术后恢复的速度慢,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4]。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也得以提高,其能够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对患者的乳房保留[5]。为探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治疗的效果及价值,本研究选取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实施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以及保乳术治疗,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总结保乳术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段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50 例)与对照组(50 例)。试验组患者,年龄29~69 岁,平均(52.36±4.01)岁;肿瘤直径1~3 cm,平均(1.33±0.15)cm;TNM分期:Ⅰ期38 例,Ⅱa 期12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0~70 岁,平均(53.01±3.69)岁;肿瘤直径1~3 cm,平均(1.31±0.14)cm;TNM 分期:Ⅰ期39 例,Ⅱa 期1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的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且处于TNM 分期Ⅰ、Ⅱ期,患者均为女性。排除标准:重要器官严重障碍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手术禁忌证者;拒绝参与本研究者。
对照组患者实施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根据患者病灶情况,作纵切口或横切口,切除乳头在内的肿瘤周围>3 cm 的皮肤以及组织,实施腋窝以及全乳房的淋巴结清扫处理。结束手术后,将引流管置入,缝合包扎切口,合理实施抗生素干预来对感染的发生预防。
试验组患者实施保乳术治疗,协助患者保持为仰卧位,给予其全身麻醉,外展患侧上肢,消毒处理,首先实施前哨淋巴结的活检干预,并以亚甲蓝染色剂(1%)示踪法实施检测,亚甲蓝注射液(2 mL)在患侧晕区以及患者肿块皮下组织处注射,10 min 后实施注射部位的按摩处理。手术中,沿着蓝染淋巴管进行追踪,直至胸大肌外侧缘,在患者腋窝低位处做切口(3 cm 左右),取蓝染前哨淋巴结标记送检,结果为阳性者,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性者,则不再实施腋窝淋巴结的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切除乳腺肿瘤,明确患者肿瘤的具体部位,以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实施手术操作,将肿瘤组织切除,以患者的肿瘤为中心点,切除肿瘤周围正常乳腺组织>1 cm,深度至胸肌筋膜,对肿瘤边缘不同位置切取,在标记后,实施快速冷冻切片,进行病理检查,若结果为阳性,则再次实施局部扩大切除,直至肿瘤边缘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
两组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均常规实施化疗、放疗等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等),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切口感染、皮下积液、术后出血、上肢水肿等)发生情况、疾病复发、远处转移以及3年生存率。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s)
组别例数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量(mL)手术用时(min)住院时间(d)试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50 50 6.32±1.07 15.44±2.60 22.937 0.001 92.47±11.02 141.15±20.39 14.852 0.001 112.12±30.17 139.65±20.33 5.351 0.001 10.20±2.26 13.09±1.88 6.951 0.001
两组的疾病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疾病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的比较[n(%)]
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乳腺癌主要是在女性中发生,疾病发生后,临床主要是采用内分泌治疗、化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来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其健康状态[6]。乳腺癌治疗的经典术式是乳腺癌根治术,其是将患者的整个乳房切除,并实施腋窝淋巴结的清扫,从而达到清除肿瘤细胞以及组织的目的[7-8]。虽然乳腺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其手术切除的范围大,会增加患者的创伤程度,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且根治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会严重影响女性的美观度,因此,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疾病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根治术、保乳术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保乳手术的应用,可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治疗和康复的时间。范东伟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为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治疗,均可获得对应的效果,其中保乳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治疗的效果,且能够降低患者的手术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应用价值较高。本研究结果与范东伟等[11]的研究结果相比,一致性较高,表明本研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保乳手术能够在对手术效果保证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降低乳房切除的体积,更好对乳房组织保留,满足患者形态美观的要求,且创伤小、术后恢复更快[12-13]。相较于根治术,保乳手术的优势主要为:①操作难度小,可缩短手术的时间;②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③缩小患者乳腺切除的创面,且腋窝淋巴结的清扫程度低,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④美观性好;⑤效果好[14]。虽然保乳手术治疗的应用有着一定的价值,但是临床为患者实施治疗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①肿瘤直径5 cm 及以下;②TNM 分期Ⅰ、Ⅱ期;③患者乳房体积适当,手术后能够保持外观效果;④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15]。以往认为,若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3 cm,即不推荐保乳术治疗,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保乳术的适应证也在扩大,即患者的肿瘤直径在3~5 cm,也可实施保乳术治疗,可在术前实施化疗等干预,来保证患者能够满足保乳术治疗的指征,从而为患者实施保乳术治疗。为乳腺癌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若肿瘤靠近乳头或侵犯乳头,或者为多中心病灶,在保证切除后病灶周围为阴性,且具有保乳价值时,方可为患者实施保乳术治疗。对于保乳术治疗的安全性,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保乳术后是否放疗、肿瘤直径大小、TNM 分期、肿瘤切缘是否阴性等,均与患者术后复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常规情况下,实施保乳术治疗的目的之一是保持乳腺良好的外形,且需要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在手术的过程中,不可为了控制疾病复发,而盲目扩大切除的范围,不可仅为了美观效果,而将肿瘤切除的范围缩小,以此避免对肿瘤根除的效果造成影响,保证手术治疗的价值。
综上所述,保乳手术、根治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均有着一定的价值,其中保乳手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对治疗的效果保证,且可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治疗和康复的时间,对改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