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构建

2021-03-09 03:29黄益军
开发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才生态研究

林 剑,黄益军,2

(1.泉州师范学院 陈守仁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提要:创新创业创造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而且能够为传承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晋江经验”指明方向。以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为例,通过文档资料、重点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构建了在政策、市场、技术以及文化生态氛围的影响下,企业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三大主体协同共生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聚焦并诠释了政府、企业家、科技工作者以及劳动者共创的基本现状。研究指出,要突出人才引领提供智力支持、坚持市场导向提供物质基础与构建有为政府提供环境保障等方式来为“三创”系统运行提供支持。

一、问题提出

2019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2021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更是将创新贯穿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始终,更加突出创新创业主体的多元化,强调“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目前,福建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创造(以下简称“三创”)生态系统的打造正处于上升期,深入细化而广泛开展“三创”活动,需要形成一套具备良好环境支持和高效资源配置的动态治理机制[1]。“三创”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而且能够为传承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指明方向。本研究力图构建泉州市“三创”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识别“三创”主体要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机理,以期寻找一套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机制,为地方城市构建有利于“三创”的机制体制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

(一)创新创业创造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强调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性。“三创”重要论述有其特定内涵,创新是创业创造的动力支持,创业是创新创造的表现形式,而创造是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三者互为影响,融为一体[2]。“三创”理论是有机的思想统一体,体现了从生产力、经济基础再到社会系统的理论逻辑上升过程[3]。从行为主体看,创新主体以科技工作者为主,创业主体以企业家为主,创造主体是全体劳动者。从精神动力看,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创造是劳动者工匠精神的打造。从作用领域看,创新聚焦科技领域,创业聚焦经济发展领域,创造聚焦社会全貌。“三创”的重要论述打通了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二)“三创”生态系统的研究

过去20年,“生态系统”已成为战略讨论、学界研究以及企业应用的普遍范式[4]。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最早提出“创新生态系统”。Durst等[5]指出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多面性并不断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既关注创新过程中政策制度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也强调区域、产业、人才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国外相关研究集中在国家及区域层面,关注文化、政策、法律和组织环境。如Jalles[6]对73个国家创新与技术扩散进行研究,Kim等[7]进行了国家知识产权创新的研究,Tomasz等[8]从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区域创新,Benghozi等[9]对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的创新进行研究,Loet等[10]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全生态观。国内相关研究自2010年起呈直线上升趋势,对创新与创业、创造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主要从网络、功能、组织和环境视角进行研究;其中柳卸林[11]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布的研究最具代表。此外,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16)将劳动者素质以及本地创业水平等因素纳入创新环境评价范畴。王晓珍等[12]、兰海霞等[13]从产业角度研究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赵永慧[14]探讨了创新创业政策的生态导向。何地等[15]将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开始聚焦到微观视角,突出个体的创新、创业行为。赵彦飞等[16]的研究从物质属性(基础设施)、空间属性(区位、产业、教育)和系统属性(制度支撑)三方面衡量现有“三创”生态系统。

(三)研究启示

国内外学者针对创新领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已有研究的不足为本研究留下拓展空间。从研究视角看,已有研究多从创新或者创业单一视角出发研究“三创”生态系统,仍处于概念探讨及探索性分析阶段,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从研究对象看,已有研究多从国家战略宏观层面来研究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问题,对省市级行政单位的区域性“三创”聚焦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看,已有“三创”生态系统的研究偏重现象和政策描述,对“三创”内涵及内在机理的质性研究并不多见。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概况

泉州市地处东南沿海,与我国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获批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等,承接超百项国家、省级创新改革试点。其中县级市晋江更是多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前十,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更是被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概括为“晋江经验”[17]。近年来,泉州市践行“晋江经验”,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活力,集聚优势资源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经济总量连续22年保持福建省第一,是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三创”品牌,“三创”生态培育的实践案例与数据颇具典型。

(二)研究方法选取

本研究属于探索性分析,旨在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挖掘和发现“三创”生态系统构建的影响因素以及内在机理。扎根理论是由 Glaser 和 Strauss 提出的一种用程序化的思路进行定性研究的方法,能够较好地从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中提炼出观点,发现内在逻辑关系并构建研究框架,弥补了传统文本分析中资料分析慢、理论形成难、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的缺点,被广泛运用到人文社科尤其是教育领域的主题研究中[18]。

(三)研究数据采集

本研究以访谈作为获取数据的起点,利用课题组成员在晋江、南安高新科技园区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便利,向企业管理人员(负责人)、科技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高级技术人才、专家学者等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围绕主题设计了关于“三创”生态基本现状、营造历程、特色成效、发展规划、掣肘因素等有效信息。

(四)研究信度与效度保障

为了验证理论饱和,本研究还选取受访人提及的典型案例,通过非访谈渠道来搜集信息。数据来源包括政府官网、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视频资料等,对所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辅助编码。此外,数据处理中,一方面使用NVivo12软件辅助进行编码,另一方面先安排课题组2位成员对同类数据进行编码,最后再将两类结果交由第3位成员(课题外专家)进行审阅,并加以修改和完善,完成数据的饱和度检验。

四、数据分析过程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对所收集的资料逐字逐句进行解析、提炼进而概念化与要素化的过程。研究共汇总21份访谈样本,通过将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字剔除以及对有重复语意表达及相关性高的语句进行整合后,初始编码得到了96条原始语句,通过类比分析形成13个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概念。

(二)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指的是将初始分解后的资料根据“条件-行动”或“行动-结果”的逻辑关系重新进行整合的过程,能够使范畴归类更加合理与严密,为后续构建理论模型提供基础[19]。通过进一步的编码分析,本研究对初始13个范畴重新梳理,归纳到4类主范畴当中(如表1所示)。

表1 主轴性编码结果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寻找主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上,识别出能够概括各个主范畴的核心范畴,并最终通过编制故事线将各个概念与范畴联系起来以解释说明现象[18]。本研究借鉴董铠军[20]的创新生态理论并结合扎根理论的聚合模型,在梳理范畴之间的关系和逻辑后,发现如下故事线:泉州市构建“三创”生态系统受到企业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生态氛围的影响。所形成的四大主范畴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两大部分(如图1所示):(1)主体系统是“三创”主体生态群落的隐喻,其中由企业家、科技人才、政府等共生的“三创”要素居于核心地位,三者相互作用与影响,融为一体,进而衍生出企业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三大生态因子。其中,技术资源是激发“三创”活力的基础条件;人力资源是束缚“三创”成效的核心要素;企业资源是共创“三创”生态的外部表现。(2)环境系统是“三创”生态环境的隐喻,包括了市场、地域、技术和文化四大环境因子,4个要素共同作用于主体系统,提供外部保障,调节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图1 核心范畴的聚合模型

五、模型阐释

基于上述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围绕核心范畴编制出来的故事线,将访谈资料与主题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构建出“三创”生态系统的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技术资源作为“三创”生态的前因变量,通过人才资源来提升企业资源质量,并受到“三创”氛围的调节影响。

图2 “三创”生态系统内在机理模型

(一)技术资源是“三创”生态构建的基础条件

“三创”生态系统构建首先需要找到能够提供动力的技术资源[14]。技术资源范畴在编码中被提及的次数居于首位。

不断创新以保持长久的技术优势,推动由传统“制造基地”向“智造名城”升级是目前泉州市创新创业驱动的战略定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泉州市科技投入逐年上升,积极引导和鼓励传统产业融入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元素来开展产品创新和提升产品附加值。以晋江为例,该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和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聚焦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打造开放创新模式。目前,晋江传统的制造业已逐渐转变为一个全方位的以制造为前端、服务为后端的新型产业链。晋江“智造”“创造”“众创”成为民营企业的主旋律。同时,晋江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布局,擘画千亿级芯片产业,于2019年5月成功举办首届全国集成电路“创业之芯”大赛,致力于新兴产业的生态培育。

文化创意既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丰富科技创新内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21]。具体到文化创意领域,泉州市把地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诸如惠安石雕、安溪木雕、德化藤铁、晋江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也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共建共享平台,实现有效的产学研用共生,能够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11]。一位科技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燎原计划”“蓝火计划”等协同项目实施以来,科研成果交易和落地转化的例子越来越多,企业技术迭代速度变快了,创新空间更加广阔,也孵化出了不少高新科技企业和项目。

(二)人才资源是“三创”生态构建的核心要素

“三创”生态系统健康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资源提供的智力支持。人力资本存量的投资能够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尤其是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特殊技能的人力资源影响最为明显[8]。

根据泉州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分析,泉州市劳动力人口接近600万,虽然从2010年开始增量由正转负,总量进入减少阶段,但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依然较为庞大,仍具有人口红利优势。此外,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全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接近10%,高素质人口不断增多,尤其是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显现。作为人口净流入城市,泉州市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三成,晋江、南安、石狮等县域人口增加最多。以晋江为例,早在2002年就率先取消二元制户籍制度,不断降低准迁门槛,放宽对经商人员、创业人员、荣誉市民、劳动模范等人群的落户条件,体现出了晋江在人才工作上的探索创新精神。

泉州市人才发展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2月17日,泉州市启动人才“港湾计划”,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聚焦人才价值实现和用人主体激励,通过安居补助、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多项有力措施,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三创”活力。据人才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港湾计划”深耕4年多来,人才集聚优势明显。尤其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让企业自主认定人才这一举措的实施,更是吸引了大量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落户泉州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技术协同效应,“三创”环境逐渐形成,区域创新效率、创业氛围、创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逐渐增加。

(三)企业资源是“三创”生态运行的外部表现

已有研究表明,企业资源是市场环境和商业成熟度的重要表现,企业“三创”水平在区域创新效率中的影响具有显著效应。在技术资源的驱动以及人才资源的保障下,“三创”生态运行成效能够得以充分体现[13]。

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2年位居福建之首,202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一辉煌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为泉州创造了绝大部分产值、税收以及就业机会。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等千亿级产业中民营企业均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涌现出恒安、安踏、九牧、世茂等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并且培养和锻炼出一批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企业家人才队伍,如恒安集团的许连捷、安踏集团的丁世忠、七匹狼集团的周少雄等。他们求变创新,爱拼敢赢,加快企业现代治理建设,不仅将家庭作坊变为行业龙头,还带动了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泉州模式”[22]。笔者在实地调查中还发现,政府在企业继任传承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2016年晋江在全国县域首创企业家“领航计划”,从战略上引导民营企业完成从“创一代”到“创二代”的转变,实现由“爱拼敢赢”到“善拼会赢”的跨越,构建了“三创”型企业家生态圈,成为企业资源的核心灵魂。

在快速变化环境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企业能够动态响应市场成为突破创新的关键[23]。泉州民营企业持续40多年的快速发展,正是主动适应市场“求新”“求变”的结果。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泉州企业家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顺势而为,调整经营思路,迅速复工复产,不但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开辟出新的经营业务,在全球市场中逆势前行。

(四)环境系统是“三创”生态稳定的调节器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起到保障作用,是改善“三创”效率、提升“三创”能力的关键[16]。根据编码分析显示,“三创”环境系统由政策、市场、文化和技术4个部分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调节系统的动态稳定。泉州是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古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孕育出具有中华气派和闽南特色的闽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精神——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拼搏精神,重义求利、急公好义的人文情怀[22]。这也与“三创”的内涵相通相融。近年来,在“互联网+”模式变革和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泉州市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启动“泉州制造2025”计划,逐渐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技术环境日益完善。除此之外,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新型“清亲”政商关系,构建有为政府,实现良好的政企互动,这也是泉州市传承与创新“晋江经验”的主要举措。例如,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主动服务企业重整,助力企业家素质提升,打造便捷政务平台等,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方面上“敢为天下先,先行先试”。

六、研究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构建了在政策、市场、技术以及文化生态氛围的影响下,企业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协同共生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呈现出了政府、企业家、科技工作者以及劳动者共创的全局观,能够聚焦并诠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现状。这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然而,这仅仅是基于泉州现有情境下“三创”主体共同演化出来的短暂结果。由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处于起步阶段,新兴产业比重还不够高,中小企业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政府的教育投入、产业引导力度也还有待提升,“三创”生态系统的运行基础仍具有不稳定性。对于“三创”生态系统稳态目标的实现,具体管理启示有以下3点。

(一)突出人才引领,为“三创”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而优秀人才集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核,更是“三创”生态系统运行的智力支持。

首先,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做好区域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将人才强市与科技强市、教育强市的发展布局融为一体,突出人才引领“三创”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要做好教育类型结构的优化调整,形成良性的人才生态链。基础教育阶段,注重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共创的科素教育生态圈,增强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育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职业教育阶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布局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和开放型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或现代产业学院,为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技能人才;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科技前沿、经济新形势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打造科教融合与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高精尖急缺人才。

其次,完善人才服务机制。一方面,要做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建设,厘清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关系,尤其是在后疫情时期,更要积极布局和开发人力资源服务的数字化平台,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对接等创新形式,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园区促进“三创”的功能性作用,破解地方人才供需失衡难题,实现人力资源服务地方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发展机制体制的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在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与留才的主体地位基础上,赋予人才在创新、创业与创造领域更大的决定权、支配权和调度权。除此之外,政府与用人单位还要提高人才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完善人才政策,做细人才工作,切实解决好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安置、职称评聘等切身问题,打通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坚持市场导向,为“三创”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基础

坚持以市场导向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既是解决当下国内制造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三创”生态提供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

首先,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以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为目标,突出重点领域,将发展实体经济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布局相融合,做大做强制造业,进一步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避免出现经济发展空心化;另一方面,要释放“三创”动能,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导向,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利用财税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合,激发头部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技术转化,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牢固筑立发展实体经济的根基。

其次,提升企业动态能力。一方面,要传承企业家精神,营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组织氛围,畅通信息沟通机制,打破共创壁垒,鼓励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求同存异、通力合作,不断提升个体的创新绩效进而促进企业“三创”氛围的塑造;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家认知,企业家要善于总结经验、吸收新知,更新知识体系与认知结构,通过推动组织变革,促进企业在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响应市场,感知新机,调适业务以及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得以提升,让企业能够不断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而做大做强做优。

(三)构建有为政府,为“三创”生态系统提供环境保障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体两面,两者的有机融合是“三创”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首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要转变角色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三创”的顶层设计,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同联动、规范监督执法、完善法治保障,不断探索和加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突出创新引领,充分尊重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加强市场主体的保护,完善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服务体系,精准施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众创氛围。

其次,丰富城市建设内涵。一方面,要突出文化传承,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拓宽创新创业创造的形式,丰富“三创”生态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态发展,把“生态立市”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三创”生态提供空间保障。

七、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初步揭示了创新创业创造要素的内在机理,构建了“三创”生态系统模型,但这仅仅是一项探索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影响“三创”的内外部因素还有很多,如教育背景、企业规模、行业类型等,这些因素在本研究中都未深入探讨。此外,学界对“三创”生态系统具体构成维度划分仍未有定论,由此可能导致研究主题的验证结果存在偏差。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在“三创”生态的理论构念以及具体构成维度上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系统的构建。此外,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看,本研究的区域仅集中在泉州,数据搜集渠道、对象遴选、样本总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三创”生态涉及的主体较多,不同地区企业和人才的特殊性未能得到充分考虑,这也就弱化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对不同区域的“三创”生态进行对比研究或者是运用大样本调查的结构方程模型来对理论模型中的变量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人才生态研究
人才云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