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兰琴
福建省长泰县医院内科,福建长泰 363900
2 型糖尿病也被称作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1 型糖尿病不同的是,患者自身可产生胰岛素,但胰岛素细胞无法对其做出反应, 胰岛素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2 型糖尿病的产生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密切相关,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40 岁以后较为多发,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1-2]。 目前临床上的糖尿病多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认为该类型由环境因素和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致,以家族遗传病史、不良生活方式、血脂异常、高龄和糖耐量异常为主要危险因素, 胰岛α 功能异常和β 细胞功能缺陷同样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此外,感染、应激、既往糖皮质激素用药史等因素的存在同样会增加发病风险。 疾病发生后, 可使得患者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也可存在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表现,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引发感染性疾病、慢性并发症,使得患者可能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影响[4]。 目前临床多用药物方案、饮食疗法和运动方案来控制血糖水平, 但难以获得较为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 患者长期忍受疾病折磨,可出现自卑、焦虑、悲观失望等负面情绪,使患者在治疗工作中的配合度下降,控糖效果不佳,预后不良。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也要予以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 研究发现,予以2 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护理,可获得理想的血糖效果,改善生活质量作用明显[5]。 基于此背景,该文随机选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就诊于该院内分泌科的9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规范化护理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该院内分泌科的9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奇偶数法分组,奇数者为对照组,偶数者为观察组。 对照组45 例,男21 例,女24 例;年龄40~70 岁,平均(55.12±3.18)岁;病程2~15 年,平均(8.12±1.27)年;身高155~180 cm,平均(168.24±2.21)cm;体质量45~80 kg,平均(62.21±2.56)kg。 观察组45 例,男23例,女22 例;年龄40~72 岁,平均(55.27±3.24)岁;病程3~12 年,平均(8.32±1.21)年;身高157~177 cm,平均(1 68.36±2.42)cm;体质量44~82 kg,平均(62.54±2.32)kg。纳入标准:患者均被确诊为2 型糖尿病[6];年龄在40 岁及以上者;认知状态良好,可在护理工作中主动配合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主动参与。 排除标准:实质性脏器功能异常者;存在其他类型内分泌系统病变者;恶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不全,未能顺利完成研究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开展护理工作, 注意监测患者血糖水平,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存在负面情绪者应及时疏导,使得患者在护理工作中主动配合,同时对患者饮食、用药情况予以指导。
观察组患者接受规范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组建规范性护理小组 小组长为科室护士长,主任医师为副组长, 由护士长根据科室护士临床表现选择4~6 名工龄在5 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为组员, 由专家学者对小组成员进行2 型糖尿病护理理论和操作技巧的培训,培训工作包括2 周理论培训和1 周实践培训,培训工作完成后,由护士长统一考核,合格者方可参与该次护理。
1.2.2 规范性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应对患者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予以评估,若患者文化水平低,认知水平有限,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时应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 帮助患者真正理解2 型糖尿病具体症状、发生原因、可能导致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使患者从内心深处了解与疾病有关的正确观念; 健康教育工作可通过口头讲解、制作宣传手册、张贴布告和播放视频等形式进行,每周定期举办座谈会,鼓励全体患者共同参与,系统性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组建微信群,患者扫码进群,每周固定在群内推送与疾病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患者全面了解自身疾病。
1.2.3 规范化心理疏导 2 型糖尿病病程长, 且难以在短时间内现显著的效果,患者信心不足,可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出负面情绪,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护患双方的沟通交流落实到位, 在沟通的过程中观察患者动作、神态变化,分析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患者负面情绪产生原因, 使用专业性量表评估患者负面情绪严重性,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疏导干预措施:若患者负面情绪不明显,可合理作用暗示、移情或是通过舒缓音乐的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在护理工作中保持良好心态;若患者负面情绪较为明显,可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鼓励家属陪伴患者,同时为患者说明心理状态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安排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现身,分享自身经验,提高护理工作可行性。
1.2.4 规范化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说明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各自作用机制和降糖作用, 定时检测患者血糖值,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口服用药者应叮嘱患者遵照医嘱按时定量用药, 控糖效果不佳, 需在医生指导下增加用药量和调整用药方案; 注射用药者应由护理人员感知胰岛素注射部位和方法,严格控制输注量,出现低血糖症状者,应少量多次予以含糖食物,加强血糖监测,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2.5 规范化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科学规范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将粗制米面和杂粮作为主食,增加富含可溶性纤维素食物的摄入, 每日钠盐食用量不超过6 g;禁食糖果、糕点、含糖饮料和高糖水果等糖分较多的食物;存在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者,应及时戒除;体质量超出正常范围者,应禁止摄入腌制、油炸食物,多采用蒸、煮、凉拌等烹饪方式,严格控制胆固醇摄入量,每日不超过300 mg。
1.3.1 两组认知水平对比 患者认知水平根据自制问卷判定, 采用百分制计分法, 整体信度为0.82, 效度为0.85,内容分为症状表现、致病原因、血糖控制和日常防范4 项,各为25 分,所得分数越高提示认知水平越好。1.3.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分别以Zung 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 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为依据判定患者心理状态, 二者均由20 个条目组成, 经1~4分4 级评分法计分[7]。 SAS 界限为50 分,未达到该分值表明患者无焦虑情绪,50 分以上(含50 分)提示患者焦虑;SDS 界限为53 分,低于此分提示情绪正常,53 分及以上为抑郁,最终得分下降提示负面情绪缓解。
1.3.3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对比 分别在护理前和护理后抽取静脉血, 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另用便携式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测定血红蛋白水平,所用检测方法为免疫吸附法。
1.3.4 两组应对方式对比 患者应对方式参照依据为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imolified coping style qusetionnaire,SCSQ)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项,对应项目数为12 个和8 个,均经0~3 分4 级评分法计分,积极得分越高,消极得分越低,证实应对方式越好[8-9]。
1.3.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根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判定生活质量,物质生活为首项内容,16~80 分,后3 项分别为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均介于20~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认知水平各项指标和认知水平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认知水平对比[(±s),分]
表1 两组认知水平对比[(±s),分]
?
患者接受护理服务前,心理状态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两组焦虑与抑郁评分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s),分]
组别焦虑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抑郁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 值P 值60.78±2.42 61.36±2.16 1.199 0.234 55.21±1.54 50.69±1.32 14.949<0.001 62.24±3.12 63.18±3.27 1.395 0.166 57.16±2.64 52.32±2.28 9.308<0.001
患者护理前,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对比(±s)
表3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对比(±s)
组别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 值P 值空腹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9.78±1.12 9.56±1.44 0.809 0.421 8.32±1.24 7.16±1.18 4.546<0.001餐后2 h 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14.72±1.16 15.12±1.32 1.527 0.130 12.54±1.21 11.27±0.92 5.605<0.001糖化血红蛋白(%)护理前 护理后9.16±1.12 9.24±1.18 0.330 0.742 7.64±1.32 6.18±1.16 5.573<0.001
观察组积极应对和应对方式总分较之于对照组更高,消极应对得分更低在,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应对方式对比[(±s),分]
表4 两组应对方式对比[(±s),分]
组别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应对方式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 值P 值24.48±2.12 29.72±1.56 13.355<0.001 11.16±1.18 9.32±1.24 7.211<0.001 35.64±3.30 39.04±2.80 5.270<0.001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和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5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组别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 生活质量总分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 值P 值50.24±4.16 55.32±4.24 5.737<0.001 49.72±5.12 54.56±4.78 4.635<0.001 50.32±4.24 55.12±4.32 5.319<0.001 49.18±3.72 54.24±3.14 6.973<0.001 199.46±17.24 219.24±16.48 5.564<0.001
2 型糖尿病即成人原发性糖尿病,在糖尿病总数中的占比约为90%,是较为多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9]。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该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病程长,尚无根治措施,仅可通过药物方案或非药物方案控制,病程长,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诱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0-11]。 此外,该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多发,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有限,在忍受病情折磨的同时对血糖控制效果信心不足,可产生明显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护理工作可行性[12]。
规范化护理是按照规定标准实施的系统性、 整体性护理服务, 指的是在护理工作中, 对重复性护理操作、护理概念和护理准则予以统一规范,形成具有最佳护理效果的统一标准[13-14]。 文中通过组建规范化护理小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用药指导和饮食指导5 个方面落实规范化护理,可落实患者不同层面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工作可行性。 观察组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在于规范化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实施,通过不同途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可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及相关理论, 从而形成正确认知;对存在负面情绪者予以针对性疏导干预,可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自身疾病, 进而在各项医疗服务中主动配合医护人员, 使得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 观察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更高,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更低(P<0.05),证实规范化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为患者说明与疾病有关的知识, 使患者对疾病护理与治疗工作保持足够信心,可减少消极、屈服、让步等消极应对的发生,坚定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念,从而在护理服务中积极应对[15]。 文中进一步对比患者生活质量,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在于各项护理措施互相作用,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在护理治疗工作中保持乐观心态,规范用药,合理饮食,使得血糖水平处于理想状态, 进而降低血糖过高或异常波动所致风险事件,改善预后作用明显。
综上所述,予以2 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护理,可更好地提高认知水平,对负面情绪和血糖水平有控制作用,使得患者积极应对,可改善生活质量,存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