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珊,吴惠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福建厦门 361000
小儿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可表现为多饮、多食、消瘦、多尿等症状,对患儿身心发育影响较大[1]。小儿糖尿病病因复杂,主要因遗传、环境、自身免疫学疾病等因素导致机体胰岛素分泌缺乏, 引起内分泌紊乱,以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多见,最终发病[2]。 小儿糖尿病若治疗不及时,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导致病情持续加重,诱发嗜睡、消化功能障碍或者血管病变等,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针对小儿糖尿病的治疗,临床上需要及时对血糖予以控制,稳定患儿病情[3]。胰岛素皮下注射是小儿糖尿病的常用治疗措施, 疗效显著,但因患儿病情迁延,长期治疗容易出现依从性下降的情况, 因此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 选取该院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80 例糖尿病患儿,探讨综合护理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选取该院80 例小儿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患儿均开展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用随机数表法分组,采取常规护理的40 例患儿为对照组, 男22 例, 女18例;年龄6~13 岁,平均(7.81±1.21)岁;病程7~20 d,平均(14.32±3.12)d。采取综合护理的40 例患儿为观察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6~12 岁,平均(7.82±1.42)岁;病程7~19 d,平均(14.52±3.02)d。 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诊断标准 参照《儿科学》[4]中提出的关于小儿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经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结合临床诊断,均确诊小儿糖尿病;年龄<14 岁。
1.2.3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 伴有精神障碍、交流障碍、意识障碍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患儿均开展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应用便携式脉冲式胰岛素泵,男性经上腹部注射,女性经下腹部注射,皮下置入针头并贴膜予以固定,予以门冬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1 d 内胰岛素总用量控制为0.4~0.8 U/kg,应用微处理器对患儿所需胰岛素量进行设置, 基础用量一般为全天量的50%,餐前剂量为剩余50%用量,后续依据患儿每日血糖水平对用量适当调整。 持续治疗1周。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 对患儿及家属讲解关于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相关内容, 并告知患儿及家属日常管理方法以及针对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遵医嘱开展护理干预。
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 用一对一的方式对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①认知干预。 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患儿家属说明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患儿、患儿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使其了解糖尿病的病因、治疗方式、自我管理等内容,提升配合度。
②心理护理。 胰岛素注射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可导致患儿产生疼痛感,且治疗周期较长,容易导致患儿产生恐惧感,患儿家属因担忧疗效可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 影响治疗依从性。 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儿、 患儿家属交流, 强调治疗方案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并告知负面心理对预后造成的影响, 并通过听音乐、散步、看视频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
③饮食、运动指导。 胰岛素注射前对患儿禁食,依据患儿饮食喜好、病情程度指导日常饮食,以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为主,注重清淡,鼓励多食用果蔬,严禁食用刺激性食物。 同时指导患儿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走等,并鼓励患儿家属陪同参与,有效稳定患儿血糖水平。
④输液管理。 加强对患儿输液量的控制,缓解患儿肾脏负担。 首选浅静脉留置针,若不具备浅静脉留置针条件,则予以深静脉留置针。 穿刺处保持干燥透气,每日需应用消毒液进行1 次消毒。 针头脱落后需对针头进行更换,严禁二次穿刺。 严禁应用液体进行留置针维护。
①血糖指标。 干预前、干预后1 个月应用自动生化仪对患儿血糖指标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患儿的糖化血红蛋白 (GHb)、 餐后2 h 血糖 (2 hPG)、 空腹血糖(FPG)。
②血脂指标。 干预前、干预后1 个月对患儿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采集量为3 mL,置入抗凝管,并送至生化室进行血脂检测, 对比两组患儿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
③预后指标。 记录和比较两组患儿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消失时间、低血糖率。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组间血糖指标(GHb、2 hPG、FP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 个月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血糖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血糖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GHb(%)干预前 干预后1 个月2 hPG(mmol/L)干预前 干预后1 个月7.64±0.92 7.65±0.95 0.048 0.962 5.41±0.70 6.88±0.43 11.317<0.001 17.34±3.52 17.38±3.43 0.051 0.959 6.20±1.22 7.98±1.50 5.822<0.001 FPG(mmol/L)干预前 干预后1 个月12.28±3.66 12.20±3.61 0.098 0.922 5.62±0.78 8.28±0.99 13.348<0.001
干预前组间血脂指标(TG、LDL-C、HDL-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血脂指标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儿血脂指标比较[(±s),mmol/L]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LDL-C干预前 干预后1 个月HDL-C干预前 干预后1 个月3.30±0.41 3.28±0.40 0.221 0.826 2.44±0.45 2.77±0.50 3.103 0.003 1.37±0.41 1.38±0.46 0.103 0.919 1.80±0.50 1.44±0.51 3.188 0.002 TG干预前 干预后1 个月2.34±0.82 2.35±0.85 0.054 0.957 1.22±0.31 1.93±0.62 6.478<0.001
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2.5%(1/40) 低于对照组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预后指标比较[(±s),d]
表3 两组患儿预后指标比较[(±s),d]
组别血糖达标时间 尿酮消失时间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5.02±0.24 8.14±1.56 12.502<0.001 3.50±1.81 6.30±2.25 6.133<0.001
糖尿病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且逐渐呈现年轻化, 青少年、 儿童群体发生糖尿病的数量也逐渐上升。 糖尿病病情迁延,临床上缺乏根治方案,多应用胰岛素进行病情控制,稳定血糖,预防并发症[5-6]。 小儿糖尿病主要指年龄<15 周岁的糖尿病患儿, 多由应激反应、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胰岛素功能异常而发病,其中5~6 岁或11~13 岁儿童是小儿糖尿病多发年龄段。糖尿病患儿年纪较小,机体器官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若治疗不及时,可对患儿身心发育造成影响[7]。
目前,糖尿病主要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可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对血糖、血脂改善有积极影响。 胰岛素由机体胰脏内胰岛β 细胞受核糖、葡萄糖、乳糖刺激分泌而来,是机体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 另外,胰岛素可作为外源性胰岛素进行补充,促进糖利用和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促进糖原、蛋白质、脂肪的合成。 患儿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不会出现药物依赖, 因此可长期接受治疗[8]。 胰岛素包括短效、中效、长效3 种,临床可通过持续皮下注射以及多次皮下注射进行给药, 给药方式不同则疗效也存在差异。 研究指出,常规对患儿开展多次皮下注射,可有效调节患儿血糖,抑制病情发展,然而输入量调节困难,多次穿刺容易增加患儿痛苦,降糖速度快,容易导致患儿低血糖、甲亢等,且可引起注射处脂肪萎缩,降低药物吸收[9-10]。
胰岛素泵给药的方式结合了患儿的病情、 血糖水平,实现了个体化给药,小剂量持续输入给药相比每日餐前、睡前皮下注射更为便捷,可有效避免多次注射造成的痛苦,容易提高患儿依从性[11-12]。 另外胰岛素泵模拟人体生理性分泌, 安全性更高, 有利于患儿稳定吸收,减少血糖波动,配合实时监控,有利于稳定患儿血糖[13-14]。 通过对三餐前注射量进行设置,结合血糖监测结果对胰岛素用量进行调节, 也可预防餐后胰岛素不足引发的高血糖[15-16]。
由于患儿好动且惧怕疼痛,容易出现抵触行为,加之患儿家属过于担忧病情,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影响依从性为,因此临床上还需要开展综合护理[17]。
张丽华[18]对85 例开展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儿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参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1、3、6、12个月的空腹血糖值为(7.12±1.45)、(6.83±1.25)、(6.55±1.05)、(6.18±1.02)mmol/L,参照组干预1、3、6、12 个月的空腹血糖为 (7.75±1.36)、(7.49±1.34)、(7.13±1.02)、(6.96±1.13)mmol/L,两组干预3、6、12 个月的空腹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院采用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得出,治疗前组间血糖指标(GHb、2 hPG、FP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依次为 (5.41±0.70)%、(6.20±1.22)mmol/L、(5.62±0.78)mmol/L, 均低于对照组的(6.88±0.43)%、(7.98±1.50)mmol/L、(8.28±0.99)mmol/L(P<0.05)。 治疗前组间血脂指标(TG、LDL-C、HDL-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LDL-C 依次为(1.22±0.31)、(2.44±0.45)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93±0.62)、(2.77±0.50)mmol/L(P<0.05),观察组HDL-C 为(1.80±0.50)mmol/L,高于对照组的(1.44±0.51)mmol/L(P<0.05)。 这与上述研究结果有极大相似度。
该院研究得出,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消失时间依次为(5.02±0.24)、(3.50±1.81)d,短于对照组的(8.14±1.56)、(6.30±2.25)d(P<0.05),低血糖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分析认为,该院从认知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输液管理等方面对患儿、患儿家属开展干预,有效提升了患儿、家属的认知以及依从性,促进治疗工作的开展,保障了疗效[19-22]。
综上所述, 在小儿糖尿病开展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过程中引入综合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儿血脂、血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荐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