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龙,曹贤溪,杨松茂
尤溪县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福建三明 365100
目前,临床对2 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无法围绕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也无法治愈该病[1]。 主要治疗思路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指严格控制患者血糖,纠正相关代谢紊乱,目的在于消除糖尿病的相关症状, 避免发生急性且严重的代谢紊乱[2];远期目标指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预防并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避免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尽量维持正常生活,降低病死率、延长寿命[3]。近年来, 药物治疗2 型糖尿病的思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除了常见的磺酰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之外,基于中医辨证理论,以中药方剂为主, 通过调节患者机体的治疗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支持和患者的青睐[4]。该文选择该院2020 年1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探讨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治疗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现报道如下。
从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 例。 中医联合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48~65岁,平均(57.15±2.47)岁。 传统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9~66 岁,平均(57.28±2.51)岁。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院伦理委员会对该研究进行多次论证,最终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经尿糖及C 肽、胰岛素释放等测定,确诊为2 型糖尿病者;病情尚未发展至终末期,机体血糖水平通过服药等方式可得到有效控制者; 能够以正确观念看待中医治疗理念者; 依从性良好, 能够全程积极配合治疗者;知悉该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参与该研究前7 d 内并未自行使用过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利拉鲁肽等常见控血糖药物者[5]。
排除标准:确诊为1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者;疾病已经发展至终末期,并发严重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且伴有多器官衰竭,预计生存期极短(最多不超过3 个月)者;对中医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经医护人员及社会有识之士劝说后依然无法纠正者; 治疗期间拒绝遵守医嘱,坚持不健康生活方式者[6]。
指导传统组患者服用西医常用的降糖、控糖药物,具体情况:①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50374,规格:0.5 g×30 片),使用方法:起始剂量为服用0.5 g/次,2 次/d;服药1 周后可增加至1 g/次,2 次/d。若患者血糖水平较高,为进一步控制血糖,每日最大摄入剂量可达到2.0 g,1.0 g/次,2 次/d,且均在餐前30 min 服用。 ②阿卡波糖片(国药准字H20010716,规格:100 mg×30 片),使用方法:起始服用剂量为100 mg/次,3 次/d, 且均在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 若患者餐后血糖水平较高,为进一步控制餐后血糖,可增至200 mg/次,3 次/d。 ③注 射 用 药: 甘 精 胰 岛 素 (国 药 准 字J20140052),使用方法:患者每日临睡前,选取10 U/d药量起始,行皮下注射[7]。
中医联合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 额外服用生脉散合增液汤。
比对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糖指标, 主要为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8]。
在治疗前后,向两组患者发放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该表共涉及23 项常见症状,并围绕每一种症状的严重程度设置4 级分级,大致遵从“完全没有”“有轻微症状但不严重, 不影响正常生活”“有明显症状且已经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尚可坚持”“症状十分严重,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评估标准。 上述4 级标准按顺序依次得0~4 分,最低分0 分,最高分92 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机体健康程度越高[9]。
分别于治疗前后向两组患者发放MSSNS 心理状态评估量表,该量表共设置38 道问题,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容易紧张或着急、是否经常责怪自己、是否想要大声喊叫或摔东西等。 每道题的备选答案均为“没有或很少”“有时有”“相当多时间有”“绝大多数时间有”共4级标准,依次得分0~3 分,最低分0 分,最高分114 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心理状态健康程度越高[10]。
比对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低血糖、恶心呕吐、机体乏力3 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11]。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用药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中医联合组两项血糖指标水平均低于传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mmol/L]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mmol/L]
组别空腹血糖用药前 用药后餐后2 h 血糖用药前 用药后中医联合组(n=40)传统组(n=40)t 值P 值7.69±1.31 7.71±1.33 0.176 0.955 5.37±0.86 6.54±0.95 4.365<0.001 14.63±1.28 14.59±1.33 0.182 0.949 9.57±1.05 11.85±1.24 6.227<0.001
用药前,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NSSNS 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中医联合组患者两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分]
组别中医证候积分用药前 用药后NSSNS 心理状态评分用药前 用药后中医联合组(n=40)传统组(n=40)t 值P 值55.64±4.58 55.37±4.61 0.128 0.985 27.54±2.85 39.18±3.94 12.634<0.001 61.87±5.57 61.28±5.46 0.134 0.973 34.18±3.25 49.75±4.19 14.697<0.001
中医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0%,低于传统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 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主要特点为人体本身能够分泌胰岛素,但机体其他细胞无法做出反应, 导致胰岛素的吸收效果大打折扣[12-13]。 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以胰岛素抵抗,合并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14]。该病多在35~40 岁以后起病,初时无显著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 我国1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15],近年来,该病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 一般被认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如久坐、高糖高脂饮食、长期熬夜、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患者出现“气阴两虚”症状,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口咽干燥、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或兼心悸自汗,或眩晕耳鸣,或肢体麻痛,或视物模糊,舌体胖或有齿印,舌苔白,脉沉细等[16]。其中,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与2 型糖尿病的症状高度契合。 中医治疗该病的主要思路为“益气养阴”,而生脉散合增液汤的功效在于: 通过补气和补充津液的方式,恢复患者的脉象,实现对身体的调和。 该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前,中医联合组和传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中医证候积分、NSSNS 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超过传统组(P<0.05),且中医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即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指导2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生脉散合增液汤可有效控制血糖, 从生理、心理两个层面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降低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该研究部分结果与张佳佳[17]的结果相同,在其研究中,共纳入7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将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观察组生脉散联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前,观察组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分别为 (8.6±2.0)、(16.08.7±2.12.7)mmol/L,与对照组的(8.7±2.1)、(15.7±2.5)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2、0.288,P>0.05);治疗后,观察组指标分别降低至(5.4±1.0)、(7.4±1.5)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7.3±1.2)、(9.3±1.8)mmol/L(P<0.05)。由此可见,该研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表明生脉散合增液汤治疗2 型糖尿病的方式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在传统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指导2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生脉散合增液汤,效果更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