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临沭县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妊娠合并糖尿病为产科常见情况。 对于产妇来说,血糖升高分两种情况,其一为产妇既往患有糖尿病,其二为妊娠后出现糖尿病情况[1-2]。 两种情况虽具有不同发病机制,但均存在血糖升高情况,而血糖升高可引发氧化应激,进而对分娩造成影响,甚至引发先兆流产、早产等情况,从而使母婴安全受到影响[3-4]。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患者数不断增多,再加上高龄产妇增多, 导致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升高。 有研究认为,临床在强化该类患者治疗同时,可强化患者护理措施,进而确保患者血糖稳定,以利于母婴安全[5-8]。 基于此,该文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该院收诊的78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经分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妊娠结局等,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78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经随机数表法予以分组,其中参照组、观察组各39 例。 其中,观察组年龄22~38 岁,平均年龄(30.22±1.13)岁;确诊孕周22~30 周,平均确诊孕周(26.33±2.87)周;20 例经产妇,19 例初产妇; 孕次0~3 次, 平均孕次 (2.43±0.26)次;产次1~2 次,平均产次(1.36±0.25)次。 参照组年龄23~37 岁,平均年龄(30.35±1.26)岁;确诊孕周23~29 周,平均确诊孕周(26.46±2.96)周;22 例经产妇,17例初产妇;孕次1~3 次,平均孕次(2.52±0.33)次;产次0~2 次,平均产次(1.47±0.34)次。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并同意。
纳入标准:该次研究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均为单胎;临床资料齐全;知情同意该研究。
排除标准:多胎妊娠者;习惯性流产者;严重脏器疾病者;精神异常者;认知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近4 周行抗生素、免疫抑制剂、阴道用制剂、阴道冲洗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血糖控制、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及围产期护理等。 观察组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即入院后,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问卷方式了解患者护理需求,明确该次护理重点,并结合患者病情、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妊娠期护理 (1)保持充足休息与睡眠。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尽量少进行劳动或工作,以确保患者具有优质睡眠。(2)心理护理。在确诊后,患者会受到一定刺激, 护理人员结合此前问卷调查上所悉知患者文化程度、认知情况及性格等予以恰当的沟通,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比如宣传手册、视频播放、幻灯播放或是讲座等方式予以患者糖尿病知识宣讲, 使患者及家属知晓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危害,以提高患者及家属重视度。(3)针对性饮食与营养指导。 对于妊娠糖尿病来说,饮食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确保患者热量与营养且不会使餐后血糖升高为基础饮食原则, 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4)用药指导。 一般来说,在确诊后,经3~5 d 相应的营养治疗与适宜运动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仍在5.8 mmol/L 及以上,或餐后2 h 血糖在6.7 mmol/L以上,则须行胰岛素注射治疗。 行胰岛素注射时,须患者及家属掌握胰岛素种类、剂量及具体注射时间、注射位置、药物起效高峰时间等,以搭配予以合理进食。 (5)运动指导。 临床在予以患者运动时须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血糖情况等予以针对性方案制定,一般宜于餐后1 h进行运动,20~30 min/次,3~4 次/周,运动量宜以患者耐受为宜,且须患者心率保持在120 次/min 以下,运动不可过于激烈,宜以舒缓运动为主,应尽量减少于酷热或寒冷天气进行户外运动, 并应严守运动禁忌证进行运动。 (6)护理人员强化患者口腔、皮肤及足部、会阴部清洁,叮嘱患者勤洗澡、勤换衣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并注意清洁乳头。 (7)母婴监护。 ①孕妇监护。 予以患者餐前0.5 h 及餐后2 h 末梢血糖值测量正确指导, 并每日行空腹尿常规测量,结合测量值对饮食予以调节;叮嘱患者定期产检,并行视网膜病、肾病等并发症早期检查及防护。 ②胎儿监护:予以胎儿发育B 超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胎儿异常;孕30 周后续予以患者胎动计算方法指导,以便患者知晓胎儿是否缺氧及心率情况等,若发现异常也可及时就诊予以处理。 (8)分娩方法与时机选择。 若患者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是患者病情较重,且伴有严重并发症,须及时终止妊娠。 胎肺成熟后,宜于孕37~40 周终止妊娠, 具体时间可结合母婴情况进行。 若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可行阴道分娩;若血糖不稳,须强化监护; 若胎儿偏大特别使腹围过大, 可行剖宫产。
1.2.2 分娩期护理 ①密切监测患者产程进展, 尤其应密切监测子宫肌肉收缩情况、宫口开大情况等,以免产程过长。 行阴道分娩者,须在12 h 完成分娩,若产程超16 h 较易引发酮症酸中毒。 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须强化围术期护理干预,以防并发症发生。 ②密切监测胎儿胎心变化情况,潜伏期应每1~2 小时进行1 次胎心监测,活跃期应每15~30 分钟进行1 次胎心监测。 一旦发现胎心超过160 次/min 或是低于120 次/min,应予以产妇吸氧,并协助产妇呈左侧卧位,行胎心动态监护,并立即将情况告知医生,以便及时终止妊娠。 ③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指标情况,并每4 小时行1 次血压测量。 同时, 予以产妇左侧卧位叮嘱, 以减少腹主动脉受压情况,使回心血量增加,从而使患者肾血流量、尿量改善,以利于血压降低。 若产妇出现血压高于140/90 mmHg情况, 应立即告知医生处理。 同时应予以产妇全程陪产, 并经深呼吸指导及腹部、 腰部按摩等减轻患者疼痛。 ④行阴道分娩患者,应对产妇分娩中血糖、酮体、尿糖、血气指标等予以监测,且保证血糖高于5.6 mmol/L。同时应鼓励行阴道分娩者分娩中进食, 以防酸中毒情况出现。
1.2.3 产后护理 ①产后每4 小时予以患者1 次生命体征监测,并对产妇面色、心率及出汗情况予以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以防低血糖。 ②产后对产妇血糖情况予以密切监测,并行胰岛素用量及时调整。 ③对产妇产后出血量、 排尿及体温情况予以监测, 并每日消毒会阴,行抗生素治疗等,以防低血糖、大出血、产褥感染导尿管情况出现。 ④予以产妇母乳喂养指导,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比较两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及体质量、 体质指数(BMI)变化情况与产妇分娩结局、新生儿情况、护理满意度等。 于确诊后及分娩后1 个月时行患者血糖水平检测,经血糖检测仪行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PG)检测,经凝胶电泳法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BMI=体质量除以身高的平方。产妇分娩结局包括羊水过多、羊水过少、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 新生儿情况包括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 护理满意度经该院自制调查问卷统计,总分100 分,共分4 级,即十分满意(85 分以上)、满意(75~85 分)、尚可(60~74 分)、不满意(60 分以下)。 护理满意度=满意率+满意率+尚可率[9-10]。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前FPG、2 hPG 及HbA1c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FPG、2 hPG及HbA1c 水平均比护理前低,且观察组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产妇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对比(±s)
注:*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FPG(mmol/L)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9)参照组(n=39)χ2 值P 值8.18±0.60 8.20±0.63 0.143 0.886(5.52±0.34)*(6.71±0.46)*12.991<0.001 2 hPG(mmol/L)护理前 护理后11.22±0.60 11.24±0.61 0.145 0.884(5.87±0.43)*(7.17±0.66)*10.306<0.001 HbA1c(%)护理前 护理后8.54±0.51 8.53±0.55 0.083 0.933(6.43±0.23)*(7.86±0.53)*15.456<0.001
两组患者护理前体质量、BMI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护理后体质量、BMI 均比护理前低, 且观察组比参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体质量、BMI 变化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产妇体质量、BMI 变化情况对比(±s)
组别观察组(n=39)参照组(n=39)t 值P 值体质量(kg)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BMI(kg/m2)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85.58±4.30 85.63±4.28 0.051 0.959 80.50±3.54 83.80±3.50 4.139<0.001 5.695 2.067<0.001 0.042 29.35±1.87 29.32±1.94 0.069 0.944 24.53±2.66 27.63±2.55 5.253<0.001 9.257 3.293<0.001 0.001
观察组产妇不良分娩情况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对比[n(%)]
观察组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情况对比[n(%)]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对比[n(%)]
妊娠合并糖尿病可对母婴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是引发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之一[11-12]。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多认为与产妇高龄、饮食结构及肥胖、遗传等有关。 研究显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多因胰岛β 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显著降低,进而使患者血糖升高[13-15]。 若未予以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及时血糖水平控制,较易引发妊高症,致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引发脏器缺氧缺血、水肿等,进而对母婴安全造成威胁。 此外,有研究显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较易出现一定心理负担[16]。 因此临床认为,在予以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同时, 还需结合患者病情与护理需求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
该文予以观察组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护理前FPG、2 hPG 及HbA1c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护理后FPG、2 hPG 及HbA1c 水平均比护理前低,且观察组比参照组低(P<0.05)。 两组护理前体质量、BMI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体质量、BMI 均比护理前低,且观察组比参照组低(P<0.05)。观察组产妇不良分娩情况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由此可见,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 妊娠结局均好于常规护理患者。 该文研究经针对性护理予以患者妊娠期、分娩期及产后针对性护理, 即经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经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经血糖等监测减少并发症发生,经饮食与运动指导辅助血糖调控,经用药指导强化患者胰岛素使用及不良反应监护, 以此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经感染防护有效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经母婴监护强化母婴整个孕期及分娩期安全性,以促使母婴顺利完成分娩。
综上所述, 予以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颇佳,利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且可缩短产妇产程,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并可有效避免产妇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 提高母婴安全性,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行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