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
[摘要] 班集体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建设过程,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人的情感追求。本文在对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班集体的本质、班集体建设需要面对的情感问题、班集体如何提升人的情感素养三个方面入手,集中阐释了当下关于中小学班集体情感教育研究中为何这样、何以发展等关键性问题及它们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情感教育;班集体建设;关键性问题;研究
缅怀和纪念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需要后辈重温和反思其宝贵的教育思想。一位教育家的去世,我们可以用反思其实践的方式来纪念;但一位教育学家的去世,却需要后辈不断地沉淀和思考其教育思想所折射出的光芒。而朱小蔓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她在其毕生的经历中所积极建构的情感教育体系,已然为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双重领域提供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对这样一位学者而言,我们对她最好的反思就是系统总结、凝练和学习她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应用于我们的思考和实践之中。其实在很多年前就有一些研究者,已经对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而今,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朱小蔓教授的教育思想。
在朱小蔓教授庄严的告别仪式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朱小蔓教授生前工作过的多个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来送朱小蔓教授最后一程。谈起朱小蔓教授的人們始终饱含深情、满怀敬仰。这种深情和敬仰,我想一定有着深刻的情感基础。朱小蔓教授认为,“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大环境及整个教育生态,包括学生在校生活的组织系统、结构与功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关心班级日常生活质量,思考班集体教育的情感维度,有助于释放和创新班级组织特有的教育功能。”因此,朱小蔓教授为我们指出了情感教育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建设班集体的方法论,恰好也是一种教育人学的思考议题。
一、班集体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建设过程,要反思人的情感追求
班集体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建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反思人的情感追求。自1632年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鲜明地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了不同形态、不同样式、不同内涵的班级授课形式。这种班级授课形式,实际上将学生紧紧地放在一个空间之内。但这种空间的学习过程是否是学生知识、情感、能力同步形成的过程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其学科学习能力,而忽视了班级内部人与人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以及生成的情感要素。所以就班级的本质而言,我们不仅仅要看到教学班、行政班等班级属性,而且更要看到班级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班的形态。尤其在中国教育的语境下,我们要积极地看到人是追求情感的,人需要来自情感上的尊重,人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情感上的反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班集体建设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还是一种情感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地建设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有情有义的班集体。正如朱小蔓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情感和道德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道德教育和情感交流交融于班集体建设之中。因此,班级场域中的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必须有情感投入。正如朱小蔓教授所强调的那样:把情感培养作为德育核心追求目标,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
朱小蔓教授曾经从教学目标的角度,表明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性。她指出,新课程改革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突破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跃升到第三级,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首当其冲的高阶目标就是情感,这是朱小蔓教授非常关注的一个主题。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便是学科学习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更何况是几十名正处在成长期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学习,如果缺乏彼此的互动与合作,他们如何能够更好地成长呢?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已经转化为学生成长的集体动力;而缺乏这种集体动力,学生便没有办法形成一种真正的成长。一盘散沙是无法凝聚在一起的,但是加上了水之后,就可能会形成一种合力。情感如同水一般,润泽生命的成长,凝结成集体的力量。学生之所以能够在优秀的班集体中更好更快地成长,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高质量的情感,并提升这种情感的文明性。这种高质量的情感会进一步促进班级中集体动力的生成和强化,为班集体建设凝聚情感力量。
二、班集体建设要直面人的情感困惑,积极致力于纾解情感危机
班集体建设需要人来完成。这些人既包括班主任、学生,还包括与之相匹配的学科教师、家长、校长等相关主体。而这些主体都在关注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班级能否建设为优秀的班集体。所以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夹杂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沟通,甚至会有情感误会,诱发情感危机。这是因为建设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但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它总是隐含着各种情感的隐患,而这些危机恰恰也是人的情感困惑所致。
一方面,在班级中存在着虚情假意的现象。例如,有的班主任其实不想表扬学生,但还是会夸赞学生“你真棒”“你真优秀”。这也是朱小蔓教授所谈到的当下教师情感表达的三个主要误区之一:“教师把情感表达表现为无道德原则的‘滥情。部分教师的情感表达打着尊重、关爱学生的口号,为了让学生轻松、高兴而降低学业要求,甚至放弃公正原则讨好学生,虚假乏味地赞扬学生。”这种对学生的“讨好”从本质上扭曲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误导了学生的情感投入,不能深入地体悟学生的情感困惑,无益于学生的真正成长。
另一方面,在班级中存在着情感缺失的现象。不少学校每年都有很多“学霸班”,整个班级的核心目标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学生面对知识学习,往往会陷入一种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现象,每天陷于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与他人的情感交流。教师教的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学生学的也是考试要考的知识,师生因此而缺乏了情感交流,班级又怎么能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呢?即便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在考上了重点大学之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经历过有丰富情感融入的班集体教育过程。情感缺失,实际上成为他们一生的遗憾,他们却对此不知。在朱小蔓教授看来,这其实是情感教育提出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教师和班主任关注的不是学生的情感活动,而更多的是追求学习成绩。班级中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老师和家长的高期待下不得不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长此以往会造成较多心理压力的积压。如果消极的情绪情感没有得到及时释放,最终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它会导致中小学阶段一些学生患抑郁症,甚至发生自杀的悲剧,这样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的高质量成长。朱小蔓教授指出这些悲剧的发生“与我们的教育只关心分数、考试,只关注学业方面的成效和成就,较少关注人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么多的情感困惑都是我们现代人所面对的,尤其对于一个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而言,他很难将学习中的压力转化为自己成长的积极动力。这些压力在他上学期间不断积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演变成情感危机。
朱小蔓教授认为:“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是一种值得重视和挖掘的教育资源。”班主任是解决班集体建设中情感危机的关键力量,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情感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优秀、健康的人格特质和情感品质,这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同时也需要情绪、情感方面的能力技巧与认知能力相匹配。”班主任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其次善于体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还需要掌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的恰当方式。
三、班集体建设要提升人的情感素养,渐趋达成优质的情感文明
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展和提升,人的情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班级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为个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情感文化氛围,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将孩子的交往、信念、尊敬、同情、悲哀、快乐、爱和互助等情绪情感汇合在一起,便会促成学生产生一种情感的美丽,也就是形成一种“情感文明”。这是朱小蔓教授曾经在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进行关于情感教育的对话时提出的极具教育价值的内容。因此,班集体建设要形成优质的情感文明,需要通过情感教育提升班级成员的情感素养。“班级成员的情感状态、品种、品质构成班级人际关系的基础;班级内情感的流动和涌现构成班级整体性的、弥漫性的文化氛围,是班集体建设重要的、内质性的精神文化条件。所以,创建班级的情感文明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使命。”班级中的情感氛围会影响每一个班级成员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感氛围有赖于优质班级情感文明的创建,由此可见朱小蔓教授对班级情感育人功能的重视。
关于情感教育的命题,朱小蔓教授曾经说过:“情感教育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情绪感受。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的结果怎么样,首先要关心他们的情绪状态,这是情感教育最基础的内涵。”班级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决定了他们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班级生活的质量。因此,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开展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当中所指出的核心精神,值得我们今天去反思。那么我们就要认清班集体建设的情感追求,学会识别当下的情感危机和情感困惑,进而不断探索解决情感问题的有效路径。
“情感文明意味着个体的情感结构层次在不断调整中走向一种和谐状态,并表现出情感在生物性以及伦理和审美方面的品质都不断得到生长和提升的过程。”教师、学校和教育研究者的情感文明发展都遵循这样的过程。因此,班集体情感文明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其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情感文明素养,积极地以真情实感来引导学生成长。“情感的文明化作一种教育性愿景,就是指重视关怀、信任、尊重、理解、宽容、鼓励等情感品质在个体与环境发展过程中的熏陶与训练,使其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的情感识别、表达与调适活动中”,教师提升情感文明素养首先要注重情感品质的提升,消除育人过程中的消极情绪。朱小蔓教授说过:“良善情感交往孕育人的整全发展。”教师应在情感交往中提升自身的情感文明素养,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有利于促进彼此的情感交融和发展。朱小蔓教授在对师生关系的探讨中提到“发于真情的师生关系中蕴藏着丰富的积极价值观,是无形的道德教育力量”。维持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其次,学校要积极创设丰富的条件和活动以促成情感文明的建设。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文明的建设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担当,“当代学校教育应呵护并继续发展个体基础性的情绪情感联结,注重在具体的场景中进行情感培育,以情感教育为依托进行整体性的脑培育”。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基础性的情绪情感联结”的维持和延续创设良好的环境,并且帮助个体继续发展积极的情绪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情感相通,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和革新能够促成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学生的道德發展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引导。其次,学校要为个体创设情感培养的具体情境。“通过认知教育、原因澄清、榜样示范、阅读感悟、艺术陶冶等更为丰富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帮助调适个体的负性情绪情感问题。”抽象性的情感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得到释放,学生在学校创设的各种情感锻炼活动中可以释放、转化和发展自己的情绪情感。最后,学校教育要重视个体的脑培育。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认知理性的情绪情感来促进大脑皮层的发展,还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增进个体情感的沟通和感性思维的培养。
其三,教育研究者要走进中小学一线教育场所,做踏踏实实的情感教育研究。朱小蔓教授作为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实践者,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必备的品质。在理论研究方面,她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实践层面,她提出“对情感教育的质料和内容要有实证研究”。做实证研究必须走进学校,与教育对象进行情感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个教育对象的特质。进而发现情感培养的有效经验,引发教育研究者更深刻的理论思考,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更积极的互动。总的来说,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价值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实现,进而通过实践促进教育思想的升华,这是教育研究者的工作重点,更是情感教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条件。
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地,紧紧地依靠中国的学校教育,在直面人的情感困惑、提升人的情感文明中影响着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于班集体研究而言,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思想鲜明地提出了关于人为何这样、何以发展等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探索,必将有力地提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国信心、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新时代卓越班主任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QT001)]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从情感关怀的视角谈班集体教育[J].班主任,2017(8).
[2]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
[3]朱小蔓.论当下教师情感表达的三个主要误区[J].教育科学研究,2018(1).
[4]朱小蔓,朱永新.中国教育:情感缺失[J].读书,2012(1).
[5]朱小蔓.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一种值得重视和挖掘的教育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
[6]朱小蔓等.今天,我们如何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朱小蔓与乌克兰教科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对话[N]. 中国教育报,2005(03).
[7]王平,朱小蔓.建设情感文明: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担当[J]. 教育研究,2015(12).
[8]王坤,朱小蔓.情感文明:教师育人素养的关键价值尺度[J].中国教育学刊,2019(5).
[9]朱小蔓.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8.
[10]朱小蔓.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
[11]朱小蔓,丁锦宏.情感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朱小蔓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