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2021-03-08 11:10杞万村
文教资料 2021年27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院校

苏 敏 杞万村

(1.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00)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并同时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德育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关系着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未来。而在应试教育下,德育却长期被学校、家庭忽视,这种德育“欠账”在不同教育层次都有体现,而以高职院校尤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却存在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动力不足,自制力不强,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等客观问题。这些制约着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德育工作的长期不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涵养人的品质,养成良好习惯,培育社会人格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探讨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涵养道德品质、健全自身人格的可能性和具体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二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形式、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就是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涵养人格的部分融入高职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完善人格,塑造价值观,加强思想引领作用。撷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两者内容具有相似性

德育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基础性的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涵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健全人格,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组成,不仅思想深邃圆融,而且内容广博。儒家文化强调的“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历久弥新的智慧,在任何时代都有借鉴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强烈的民族精神,我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德育理念、德育内容中找到答案。

(二)两者目的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政治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学校德育工作是党把握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主要体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本民族文化的尊崇和热爱,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根基和应有表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积累,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断绝的保证,经受住了历史的实践检验,理论体系完备,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热爱并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情怀应有的内涵,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而且有利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两者相辅相成

德育教育因其以人为培养对象的特殊性,侧重理论教育。高职学生由于其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单一、枯燥的说服教育比较容易厌倦,产生拒斥心理。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儒释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戏剧、传统节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传统文化形式虽然历史悠久,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却新颖、有趣,是新的“时尚”,汉服的流行即是很好的证明。用直观的艺术形式的感化与熏陶,直抵人心,让人印象深刻,从而提升个人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德育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寓教于乐,在体验式学习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德育教育直抵学生心灵深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育育人实效

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既可以让德育教育变得有趣,又能扩展德育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修身,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这些德育资源从历史中提取,极具趣味性和启发性,使原本枯燥的德育说教充满趣味和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对象理解接受。在专业教学和校园活动中,传统文化教育将扮演“黏合剂”的角色,将专业素养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的德育途径,“溶盐于汤”,强化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强化德育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激发德育对象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二)传统文化促进德育对象人格健全发展

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大学期间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十分重视对人格的塑造,《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更是反复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将这些积极的文化因素融入德育教育中,将极大地改善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优化育人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消极影响。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还可以巩固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夯实人格发育基础,为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注入“中国心”,树立做仁人君子、爱家报国的伟大志向。

(三)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多以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为主,这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协作,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巧,更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仔细刻苦、钻研求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目标。而以建筑、家具、篆刻、玉雕等传统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敬业爱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职学生在参观学习这类传统文化时,会被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所震撼,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会被潜移默化地感染。“工匠精神”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养成专业精神,端正职业态度,以更自觉的意识和使命感去锻炼技艺,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教育工作者通过合理引导与尝试,积极探索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在帮助高职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一)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中国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从未断绝的文明,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从内容上看,在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儒家“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教导,有道家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有释家关爱众生的普世情怀,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爱国情怀。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如果以合适的方式讲述,对价值观还在形成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剪纸、印染、书法、传拓等,其独特性与新颖性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尤为强烈。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弥补了德育教育侧重理论、形式单一的不足。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开设戏曲、剪纸等艺术课程学习,鼓励学生自己组建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兴趣小组和社团,并大力支持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类竞赛比赛。或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高职学生在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以间接的方式接受德育教育,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德育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过程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实地走访、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切实感受,让思想和知识潜移默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学生。

首先,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非物质文化,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有针对性地面向高职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节日背后的故事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如最近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呼吁设立的“中华母亲节”,拟以孟子诞生日作为纪念母亲的节日,区别于国际母亲节,赋予“母亲节”特殊的中国内涵和民族意义。“中华母亲节”纪念活动已持续了十年,取得了广泛的关注和丰富的成就。广大学子在参与“中华母亲节”活动中,即了解了传统文化对“母亲”文化的重视和定义,又懂得了敬老孝亲的道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好的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培养的典范。

其次,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等传统文化聚集平台,组织高职学生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对多种平台的切实参与,积极宣传当地特色文化,开拓视野,提高高职学生的“主人翁”和“担当者”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使高职学生提高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坚定道路自信。

(三)打造新媒体平台,拓展二者融合路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QQ、微信、抖音等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对外交流与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做好数字时代的网络德育,将传统文化德育内容与新媒体技术有效结合,积极探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模式,对于新时代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以践行传统生活为主题的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在国内外短视频直播平台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是很好的利用新媒体平台把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美育过程的典范。影响所及,掀起了“李子柒”现象,一时间国内外模仿者众多,如“阿木爷爷”“越南李子柒”,“河南李子柒麦小登”等视频主播,粉丝量达数百万甚至千万,以致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风”。这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视频,在海内外的播放次数动辄以亿计,让国内外观众在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中国审美、中国品味、中国态度、中国价值,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文化态度与价值观。“李子柒”们不仅传播弘扬了中国文化,而且广受国内外青年群体的喜爱,充分说明了新兴媒体结合传统文化在德育、美育方面的成功和巨大能量。

学校可以通过搭建新媒体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提供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优势,积极调动广大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采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定期推出相关内容,在高职学生中传播,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提供新路径。

四、结语

《周易》有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未来培养的人才,无论任何专业,一定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经由传统文化培育德育人才,更符合中国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和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动的案例以及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由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人文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