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茹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学校体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它作为体育学领域的一个专门学科,有其独特的功能,且具有大众性、实践性与自主性等特征。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体育技能,丰富课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接受体育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积极锻炼的必要性和体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体育课程资源就没有体育课程可言,没有体育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完美的体育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
体育教师不仅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而且也是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主体之一。开发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将全面带动体育教学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来进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还表现在它能够对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艰难曲折,在我国古代更是缺乏学校体育生存与发展的土壤,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传播,学校体育才得以在中国逐渐成长。然而,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许多劣势,其根本原因取决于国人对体育的不重视,这种观点在我国古代就已然形成,我国古代儒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它所尊崇的“仁、义、礼、智、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不像现代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故形成了学校领导、家长甚至学生自己对体育的不重视,忽视了体育课程学习对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不够高。
(1)高校体育在教学过程上缺乏目的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大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多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制定学习计划再带领学生完成,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体育课程产生厌恶情绪。
(2)高校体育在教学程序上缺乏实践性。
教学程序过于死板,在某些运动动作上,学生无法准确模拟,不知道自身动作形态,促使学生学习动作长滞于泛化阶段,缺乏教学手段的创新,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多媒体教学逐步在课堂上普及,电教设备更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
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对科技产品的使用甚少,基本尊崇传统的游戏与分组教学法,缺乏创新,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动作技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降低。
(3)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
受传统封闭模式影响,我国高校体育结构设置不合理,直接经验与系统知识的关系问题还未得到充分处理。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全良好人格。
体育教师在教授体育课程中往往有所偏离,往往忽略了教学目标,强调竞技体育,但竞技体育的发展并不适合广大大学生群体,其发展对象多为身体素质高,有天赋的学生,这就对普通学生不公平,使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消极的认知。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中,没有主次之分,每个学校对本校体育课程所强调的重点不同,有些学校可能偏向于发展学生体育竞赛,而有的学校偏向于学生体质健康。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也趋于单调无趣。线下体育课程的设置没有与时俱进,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缺乏创新与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中,传统学习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从教师备课到按照备课模式进行的体育课学习,是一种固有的缺乏灵活性的学习,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主导学生学习,学习内容缺乏多样性,各个内容之间联系不强,且内容编排上缺乏连贯性,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运动观念。
场地的广度与器材的完善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场地器材制约教学内容的完善与丰富,由于一些学校缺乏足够的经费,对场地器材的完善度不够,未对体育教学实施重要的物质保障,制约了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使体育教学内容乏味单调。
体育课程评价方法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学生、教师和学校课程建设的完成情况出发;第二,来自教育部门。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指导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业成绩、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片面性,没有考虑到众多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还是存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学生是学习者,老师是实施者。体育课程本身也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天气、场地器材、身体素质、师资等,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体育课程评价来源于教育部门,也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和审核者。然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体育课程评价的报道都是造假的,缺乏真实性。
体育教学近乎是可以与上体育课划等号的。首先,整个概念最后的落脚点为过程,具体来说是上体育课的过程,然后,再看一下概念的主体部分,其实就是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策略来教学生,最后是要让学生产生“预期行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构思一节体育课的时候,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上这节体育课?上了这节课之后学生能学到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制定与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如需要发展篮球的上篮能力,就要制定相应的授课内容。最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1)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的目标作为学校体育的主体部分,其目标与学校体育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替换的。所以体育教学目标包含了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化的的培养,与培养目标较为单一的文化课相比,体育教学目标自然也就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在学校体育目标中,明确了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同学有一个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内容涵盖了多个项目,田径、球类和投掷类都有所涉猎,需要大量的课时,但是现在学校教育往往轻视体育,存在分配课时不足等问题,这也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限制。另外由于场地和器材的不足也会对授课内容产生一定的限制,这也就引出了体育教学的第二条特点:内容编制的制约性特点。
(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
由于绝大多数的体育课是在室外上的,不能让学生被风刮的得睁不开眼睛,也不能让学生面对太阳,所以,教师要考虑天气因素,也要考虑到学生方阵的站位;由于体育课堂是存在一定负荷的,这个负荷适不适合班级上的绝大部分同学,个别体质特殊的同学又该怎么办,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另外还有同学们的身体状况、如何教学分组、分组后的教习顺序等等,这些具体教学活动都是需要考虑的,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复杂性的。为了发展高校学生的本体感觉,锻炼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也为了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进体育课程中,需要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进来,也就是体育教学的最后一个特点——身心互动的统一性。
(1)应试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反映。
应试教育是一种英才教育,它忽视了全体学生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工作的开展及体育素质的提高。也是一种应付考试的教育模式,它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是一种智育至上,知识中心的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是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以技评达标为目的。它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挫伤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会摧残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针对这一现象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在学校体育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2)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要求。
首先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意识和紧迫感,提高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教书育人的观念,以生为本的观念和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观念。其次是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所谓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要树立正确的、多元的人才观。每个人能力都有差异,身心发展也是如此,不要试图用统一标准和模式来衡量每个人的发展。
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要对现行体育课程、教材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开展课程改革实验。确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要从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征出发,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最后是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知识、态度、习惯以及自我发展健康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发展健康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态度等方面的影响,要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不仅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优秀的师资条件,还需要学生本身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改变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体育传统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重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加大学生对体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不能盲目地进行教学,而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机械教学,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模式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失去了体育课程学习的意义——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热情地参加到体育课当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体育课程结构是指体育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和组织的各种内在关系,包括课程的比重和各学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合理的体育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目标的正确实现,因此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不能只实施传统的课程结构。应不断创新与发展,当下体育活动日益丰富,不止在学校,在社会上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
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体育的联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接触创造条件。场地器材对社会体育活动限制因素较小,所以社会体育活动内容也比较丰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外体育活动的乐趣和课外体育课程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其中。将校外的体育活动纳入校内体育课程结构当中,丰富校内体育结构体系,创新体育课程结构设置。
我国体育课程评价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忽视了课程建设本身的评价方法。课程建设的评价方法要不断改进,学生、教师和体育课程建设要紧密结合,争取公平公正、科学系统。
第一,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包括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否被充分调动,学生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自练自我评价,教师是否有领导学生积极探索;第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不仅需要从体育考核以及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来看,更需要观察学生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体现了评价的准确性;第三,教师教学评价要从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能使评价更准确、更科学、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