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郎 刘静民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4)
体育对人们的意义不言而喻。激情、热血,毫无保留的拼搏付出,这些于其他领域难得一见的词汇在体育场上随处可视。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运动本身具备着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活动不同,体育活动有着极强的竞技表现力,借助不同的宣传渠道可以在文化传媒、教育发展等多个领域创造出极强的迁移价值。
我国自1952年7月设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前身)开始,对于体育就有着重要的定位。在最初的组织机构设置中,四个业务部门分别是办公厅、干部训练司、国际联络司以及运动竞赛司,由此可见彼时中央政府对于体育的定位着重于运动训练与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作为和平年代的战场,这样的定位是迫于彼时局势紧张的国际环境,我国需要尽快在国际竞技体育的舞台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增强国际影响力、民族凝聚力。通过建国初期创立的体委会与现在体育总局组织架构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于体育在不同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无论是新增的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司这样能够完善体育行业的平行部门,还是群众体育司、青少年体育司这样更深入、更细化的直属部门都大大补齐了体育的全方位效益。
近年来,体育改革全面深化,一些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我国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体育政策,其中学校体育更是重中之重。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的主要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学校体育作为升学评价体系的角色。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学校体育发展先进经验的学习已刻不容缓。对此急需在适应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对学校体育的角色、任务以及方向进行精确定位。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其体育发展保驾护航。其学校体育思想的确立以及独特的文化发掘都紧密结合了时代发展的浪潮,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本文以中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发展路线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借鉴学校体育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学校体育未来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本研究以中美两国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利用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Science等资源库,搜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阅读比较体育、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等关键词条下的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专家访谈法。
为了深入了解中美两国学校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等基本情况,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独立设计访谈提纲,利用实地访谈与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针对性访谈。
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发生在学校范围内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是学校通过体育文化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及理念的过程。
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文化起源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体育逐渐被引进学校。有些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人员到当地的学校介绍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的萌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孕育着校园体育文化的诞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逐渐形成。通过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不仅能培养体育精神更有助于借助体育活动这一媒介,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更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1)中美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认知差异。
毋庸置疑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借助文化媒介,更是思想传播的过程。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更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探索价值观的碰撞与自身文化价值属性。
由于发展早、增速快,美国高校对于体育文化的的价值认知程度趋向成熟。具体表现在各所高校对于自身体育文化的特质挖掘极为完整,不同高校的运动队伍都有着独特配色的球衣制服、吉祥物、宣传口号以及团队关键词,这些极具区别性的特征能大大加强校内师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例如,美国著名篮球强校杜克大学,关于其运动队就有着独特的称呼:蓝魔(blue devil),每当三月份NCAA赛季开始后,全校会用铺天盖地的蓝色装束展示其共同的热情以及对母校的支持,甚至杜克大学主场的体育馆都有着自己的绰号:卡梅隆疯子。由此可见正是美国诸多高校对于学校体育文化价值的重视,才促使在各个环节完善细节并享受为体育活动付出的过程。这样的定位不仅局限于竞赛层面的运动员,更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国高校对于体育文化的价值认知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作为运行路线,对于体育价值还侧重于运动训练的竞赛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塑造。随着体育市场的发展以及商业团队的管理运营,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这并不能掩盖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建设与学校体育的脱节。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说,学校体育还是只属于一小部分人的竞赛狂欢。而自身受制于竞技能力,即没有兴趣也没有资格参与其中。这样的现象将体育运动逐渐娱乐化,停留在传媒影视作品中,并不能起到文明精神、强健体魄、全面人格的价值。
(2)中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认知差异。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无数信息涌入人们的视野,借助技术的优势可以有效向特定人群传达思想与价值。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不仅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的发展,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群体意识的认同感,加强校园整体文化建设,也是建设健康校园的重要手段。
美国高校有着极为扎实的体育文化基础,而在文化传播方面同样独占鳌头。对于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视以及技术的支持,让美国高校都有着自己独特且高效的传播渠道。例如,在线上渠道,不同的大学都有着自己管理运营的社交媒体账户、运动队网站以及定期的专访来提升校内体育的知名度,通过发布校内体育活动信息为全体师生提供服务。而在线下渠道,每年不同运动项目竞赛都是全校范围内的体育盛宴。学生粉丝们会自发组织进行观赛派对,甚至邀请亲友来到现场进行支持助威。这样的传播效率也让校内体育经济这一现象的产生变得再正常不过了,正因为借助体育的方式,学生们对于高校的认同感大大提升,通过校内网站可以直接购买体育类纪念品以及独特配色的运动服、运动鞋等。
国内高校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多数呈现出不重视的态度,仅通过校内微信、微博自媒体推送竞赛信息,大大分隔开竞赛者与观赛者的距离。对于多数人而言,一方面官方发布的校内体育活动数量少,缺乏参与路径;另一方面对于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义在竞技成绩无形中降低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以至于出现“体育赛事火热,体育文化沉寂”的怪象。从传播内容上来看也可以印证这一说法:国内高校对于体育活动的传播主要以赛事成绩为主,对于广大师生来说缺乏吸引力。无论运动健儿在赛场上下有多么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他人眼中也只是一篇平平无奇的文字推送。
(3)中美学校体育文化的管理认知差异。
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管理能有效提升其作用效率,而体育作为文化建设的载体,可以分类为: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三大类。
美国高校对校内课程有着较为清晰的划分,无论是竞赛平台还是项目社团都在满足校内学生需求的同时,有着清晰的体育文化管理。美国高校组织不同水平阶段的比赛,保证无论是怎样的竞赛水平都可以享受比赛的乐趣,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工作与体育活动间寻求平衡;其次美国高校鼓励社团自发进行校内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对于群体竞争、合作的能力意识,进一步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积累经验。美国高校也将校内体育活动作为中枢,与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这两端相连,实现体育课程学习技能,体育活动实践技巧,体育竞赛享受过程的价值导向闭环。
国内高校对于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区分度较高,体育课程有着严格的课程考核以及授课制度,学生参与课程并非为了学习体育运动技术而是单纯完成课程内容拿到学分,积极性相对较差。而教师授课的角色也让学生缺乏自我突破、表现的舞台,导致其进一步缺乏体育训练的热情;另一方面,虽然近些年校内赛事愈发火热,但高校缺乏对于先进体育文化的引导塑造,致使学生参与赛事热情极高,却难以通过运动竞赛学习体育精神,难以形成健康流行的校园体育文化,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任何事物的推进与发展都并非一蹴而就的,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同样如此。美国作为最发达的国家,对于适合自己的学校体育文化也花费了不短的时间进行探索。通过对于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的管理建设,可以有效推进体育在教育领域的迁移价值,促进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其未来发展应具备:
(1)“享受体育”的学校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塑造首要培养学生进行规律性体育活动的习惯,在脱离体育课程管理的基础上,享受体育运动在健康、教育以及人格塑造等多个领域的迁移价值。通过体育活动,实现感性与理性驱动的辩证统一,并将对于体育的热爱传递到生活层面,为此高校应主动培养学生热爱体育、享受体育的整体氛围。
(2)“擅长体育”的学校体育文化。
建立对于体育基础的热情之后,高校需要培养学生基础的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及课下体育活动中,高校应调整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学习运动技能。形成崇尚体育健康的整体氛围,并在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收获奋斗的成就满足感,进一步降低越来越大的学术科研压力,塑造健康阳光人格。
(3)“社交体育”的学校体育文化。
体育早已不止是一小部分人的竞技赛场,而是融合了经济、娱乐、教育、科技等多领域的交叉行业。学校体育同理,塑造本校体育文化应该在体育的基础上增加社交属性,鼓励学生借助体育媒介强化交流能力,走出实验室迈向运动场。
校园体育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作用在教育领域,更是对外宣传交流的名片载体。中美两国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导致其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认知、传播认知以及管理认知都存在部分差异。与世界发达国家美国相比,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致使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上并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鉴成功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打造运动校园、健康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