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红静 陈波
(北京化工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029)
柏拉图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体育教学往哪转向?引导孩子转向健康,转向增强体质,转向体育知识、技术,转向技能、能力?好像都不是。因为体育教学的问题并不出在这里,体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出在技术、技能之类的术上,我们的体育教学问题是出在教学目标上,在科技理性引导下的功利主义体育教学目标缺乏灵魂。用张克运的话说就是:“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当今的中国体育教学目标中没有了主体,只有身体,失去体育的本色与本质,只有体育的驱壳,当然也就没有了灵魂。
我国的现代体育教学目的,无论是新民主运动时期的“强国强民”、民国时期的“教育救国”,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提高人民体质”,以及现在的“健康第一思想”等等,都不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追求,而是充满了功利性的教学目的设计。体育教学目标功利化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一种常态。今天,面对以升学为目的的中、小学教育和以找到好工作为目的的大学教育的急功近利背景和社会环境,在体育教学领域将发展体育素质、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等功利性目标作为教学目的实乃一种必然。体育教学目标无论是素质论,还是知识论,其实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功利主义。但是当体育教学目的用体质为中心、全面发展为中心、健康为中心等的来表述时则使其简单化和空洞化。加之将体育教学目的置于“大体育”观之下,又使体育的概念无以关照如此庞大、复杂的体育指涉而模糊不清,也使体育与其他一切身体活动边界消失,作用重合了,功能相似了。这都不是我们所要的,因为并未因体育概念的扩展,体育项目的增加和丰富,而使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容易。也并未因教学教学目标的简单化而使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仍是功利性压力下的无奈与顺从,而不是体育教学自身的的吸引力。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必须依据本能展开,否则教育就没有什么可教。如果我们信奉这样的观点,我们的一切本能都来自我们的快乐,而快乐都来源于对美的体验、感受与欣赏,体育教学中美的感受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实现,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是依据身体来展开的美活动,这是体育教学的原点。因为身体先于知识、先于科学。科学的源头想象力也来自于我们因美而产生愉悦的身体。因此,身体的教育不仅先于知识的教育,更应是美的教育。从此出发来考察我们的现有体育教学目标时,则发现体育教学的目标越来越实际,体育教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这一目标下的体育教学不再是精心培养全面的“人”,而是简化为培养人的“身体”,教育不是人的教育,而缩减成身体教育,只教他们有驯顺的身体。很少考虑到人在体育中的情感和美的体验,更没有考虑到人性和人格。
体育教学是以课程教学为主,属于学校教学里面的,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是通过课程教学和非课程教学来体现的,与其他课程教学没有共性是不可能的。在共性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共性就是课程的价值所在,那么,共性的有了,它的特性就是什么?既它的内在追求是什么?这就涉及最为内在的核心层。体育是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或加强保健吗?可健康的真谛是维持机能系统的平衡态,而不是打破机能平衡。体育是为娱乐或闲暇消遣吗?可体育虽属余暇之产物,其运动过程却谈不上什么愉悦轻松,所谓后悟娱乐,也总是掺和着运动拼搏中难以忍受又无可避免的艰辛与苦痛。这样地逐项试错、渐次排除之后即可澄明。那就是体育教学的美给人带来的愉悦,这就是体育教学的文化。其实就是各学科所属具体的文化不一样,数学是数学的文化,物理是物理的文化,课程教学都是在教自己文化,那么不同的文化就是它的特性。各科教学都用自己的特性来实现人性的完满的主体教育宗旨。体育教学是以美来呈现人性和表达情感。体育教学之所以是一种审美活动,因为他自身具备的单质纯粹性,那就是,所做只为所做,此外便没有其他实用目的;因为一旦另有所图,这种文化活动就会蜕化变质,最终成为其他事项的附庸。因为其他学科主要是求真,体育也求真,但主要是求美,美是引导人向善,是完善人性和健全人格,因而体育教学就成了人性的延续和呈现路径。
现行体育教学,在奥林匹克主旨运动和奥运项目的冲击之下,只谈价值,不谈人性与情怀,体育教学意义被抽空而干瘪,奥林匹克职业运动的功利性凸显现代体育审美文化传承的缺失、历史连接的断裂;加之急功近利的体育教学改革迫使现代体育教学进行极端选择与对传统体育形式的挖补式继承,使体育教学的文化和审美意义消失。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体育教学内容既没有西方文化根基,传统体育项目又与过去传统文化断裂,而现代体育教学的主体文化也未能建立,所以体育教学文化独特性失去了根基,再加上实践上的实用主义的挤压,造成体育文化选择上的摇摆与困惑。致使中国体育教学文化在现代体育文化中找不到根基而处于模糊状态。这一状态下,体育教学仍称为体育教学,是因为体育的形式还在,但它的独特性已不再,它目的追求已扭曲、审美趣味已泯灭。
如果将体育的审美与实用性不加区分,可能大多数人会选择它是“有用的”,甚至有人还将它作为治疗一切“疾病”的良药,而对体育产生了依附性。只有在将体育审美与实用分离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些所谓的实用,只是你对体育的期望和对其功能的夸大。是因为媒体的长期宣传和各类以体育为盈利工具的机构,长期的招揽人们参与的各种班、会、组织的营销手段与吸引眼球的噱头,更多时候是以赤裸裸的金钱来衡量。包括现行的体育教材像流行广告一样无不渲染体育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实用价值。不幸的是,体育教学成了实现人们这些选择和愿望的主要途径。这是一种认识的流行谬误,可以导致大众对体育的情感知识和审美知识等方面的欠缺转嫁到体育教学上,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工具,这样是将体育教学矮化,将参与的人对象化,而渐渐丧失了审美能力,失去了对体育教学的情感,体育教学的精神性和灵魂不在了。在中国论体育教学的精神性,除了那些上升为道德而要成世界标榜的爱国与爱人民的固话言语宣传外,往往被认为是可笑的,更别论审美了。在某一些人的骨子里,就没有把体育教学或体育当作一门学问,当作一种哲学手段和实现人格完满的自由路径。在体育教学中谈论审美是可笑的,不谙世事,不懂体育的本质特征和体育教学基本追求。因为这里“物质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已经内化为文化基因。将体育教学只看做实现目的的手段,这就是一种经营,一种生意,一种买卖。在这里讲的是利益最大化,讲的是经济效益,讲的是这是一个契约,这里不讲审美,不讲情感。那么审美呢、情感呢、在哪里?不在这里,因为情感与审美属于灵魂,不属于经济,那是内心深处的经历,是人在自由和游戏时的瞬间的灵魂的颤栗,或是一个持久的美的感应与享受,是属于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经验的范畴,情感和审美靠经营是得不到。
(1)教师的有限性限制了体育教学美的展现与传递。
一是学识有限。体育老师没有知识或知识不丰富,不能够完全理解和驾驭现代的体育教学。不能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体育审美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能引导学生感受体育的美和欣赏体育的美,从而使学生对体育失趣。致使体育教学就此丧失了称它为教学的起码根据。与此相反,体育教学的这一底线要求应与教师的职业伦理要求就内在地吻合起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对于教授知识、传授技术要敬畏之心和谨严的态度。传授的体育知识、技术不仅要具有的系统性、创新性、启发性,更应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有持续参与的冲动和快乐的体验。而如今有些体育教师对于学生则是放任自流,大多完全没有将自己的教学放到现代“教师”应有的水平上面,在教学中示范不到位、不标准,甚至不正确;讲解不清楚、不简洁,甚至随意乱说;采用教材落后、混乱;对学生的考试、测试不规范、不认真、不仔细。对不合格的学生态度漠然,不指导、不教育,最后直接放水。最终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失望而产生怀疑;
二是教心不诚,对教育、教学心不在焉,对学生、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在教学中,不能享受体育教学过程,也不能理解体育教学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术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参与运动中美的创造和美的发现,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感受美与享受美。很多教师更多表现为将教学、训练工具化,将体育教学、训练作为学生和自己获取“名利”的敲门砖,很少有人能从教学、训练、研究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对这样的教师,陈寅恪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道德尤不济饥寒。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求生之地,经商最妙。”;
三是教师的有限性还受制于实际条件。体育教师一方面他们需要遵从国家、社会的意志,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公认的体育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身不由己,各种价值牢固地指引着教育的方向,教师没有了心灵,他们亦步亦趋地完成来自上面、来自外面规定的任务。原本的体育教学可能实现了多方面的价值,但当前师生生态状况这一事实却标明它是缺失意义的,并由此形成了教育危机;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又要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即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体察学生的世界,寻找自己经验世界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距离,并尊重差异而谋求理解。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标准化和个人差异性的矛盾,正是体育教学的标准化和学生个性化差异的矛盾,或者说体育的统一的标准化教学与学生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使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选择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为在标准化形势下,所有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都是统一的,标准只有一个。教师虽然可以根据大纲相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但为了同一时间点完成教学任务,同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几乎都是一样的,老师不可能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去应付不同的学生。必然忽视掉学生的个性、家庭背景、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人格尊严、独立观点和好奇心的差异。对学生而言,只能努力追上课程进度,跟上教师的节奏,即要么适应,要么淘汰。目前体育教学饱受诟病同质性、重复性、应试性、训练式等现象就是标准化教学的产物;
四是教师的人性被缩减。如今体育教学无论是从人的发展,还是以人为本的角度都被片面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和学生的发展,教师被排除在外。其实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无源之水。而优秀的教师不在于是否会讲解知识、示范技术,而在于在教学中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发现知识,创造新动作、新技术,体验和感受体育教学美与情感。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而如今在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人”被简化。只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一个“工具”。在体育教学中,被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挤压,也就成了体育教学这个机器的一个部件,一个构成品。网络条件和新媒体无疑前所未有地拓展了教学可能性和边界,增强了体育教学的交互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也不可避免要与互联网、大数据、M00C等令人炫目的新技术、新工具相连。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准确的动作示范、分解动作模型;也可精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针对性的学习策略,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科技版的 “泰勒制”。但是过分依赖技术可能将降低对人真实情感和实际行为了解。体育教学毕竟是培养人的过程,是人去培养人,而不是机器去培养人,机器也不能培养人。所以还要回到人的立场。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在80年代维纳就在《人有人的用处》中阐明了技术、机器的有限性和人创造力的无限性。
(2)学生的消极性对体育教学审美性的阻隔。
如今的体育教学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口号下,无一不在满足学生的要求,但思路却是无底线的迎合学生。在学生一次次拒绝体能项目、室外运动和所谓“危险”性项目之后,这些最能代表体育的运动项目被逐出体育教学之列,有的甚至被从学校体育中排除。这类项目的共同特点是除了“苦”、“累”、“脏”外,都需要学生长期不断的刻苦或者说艰苦的练习、实践后才能获得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去探索和发现运动特征、规律才能学会,要想精通该项目,并在运动运用自如,或达到高度技巧性的运动表现就必须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绝技”。所以这些体育项目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对人创新、创造和想象具有极大的帮助,在这一过程学生对运动的付出与收获的情感体验才是他最应该珍视的,对体育的兴趣与美的感受也是从这时开始的。遗憾的是它们已不再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之列。或许美国总统女参选人费奥里娜说得对,创新、冒险和想象“是美国人所独有的财富”。中国人擅长考试没有想象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就和所谓的“自信、勇敢坚强、彪悍、坚韧”的美利坚性格相一致。这种文化当然欣赏健壮的形体,其意识必然在体育运动体现,并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发展和培育。它驱使人参与运动并享受运动美感。因此而形成了美国社会独有的体育文化。所以诗人惠特曼才赞美:“棒球是一项伟大的体育运动,它是我们的节目,是美国的节目。”体育在其他国家都有这种作用,印度的瑜伽为全球接受和喜爱,相信它既是神秘超凡的,又是真实存在的;英国拿下滑铁卢战役便有“伊顿板球场的胜利”一说;日本打赢日俄战争也有人归功于相扑对民族自信的提升。中国也历经相似的时代,如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也崇尚强壮的体魄,从司马迁对项羽的描绘与那时的游侠之风可以感知这种风尚,这些都充满阳刚之美。就如今而言,我们可以说我们国技是武术。不仅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尚武精神的重要性。就连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都认为武术对于我国民之重要,并在《精武本纪》写到“振起体育之技击术,于强种保国有莫大关系。”然而武术在外人看来并不能让人心悦诚服,人们并不能像相信瑜伽的神秘而真实一样相信武术的论述与阐明。武术给外人的印象或许如美国人马修·波利说的那样实在,在他去过少林寺后,写了本《少林很忙》的书,并说别再提什么“拳不打少林”和“脚不踢武当”之类的,以此来怀疑武术功夫。或许有人说中国的国技是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对于中国的国技是什么?胡适先生早就回答过这个问题了,他说“英国的国技是板球,美国的国技是棒球,日本的国技是角抵,中国的国技是麻将。”老先生在做一番比较之后,得出麻将挥霍光阴,且坦言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国技麻将消磨人的锐气,而欧美国技都有励志和使人有美的享受,并在这种美的感受中强健体魄。如今的中国体育教学就有往类似麻将项目(现在麻将也在“体育”名下)的这一方向发展的趋势。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让人烦恼问题不是这些项目能否使人强身、励志和审美的问题,也不是那些兴趣、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识问题。而是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被动、消极态度,这一点仅从学生选择上课的项目就可以一览无余。他们挑选的是风不吹、日不晒、夏不热、冬不冷等舒适的、省力的一些项目,更为糟糕的是,做出这些选择并不是根据自己爱好、兴趣、能力、课程本身新颖与吸引性、教师的教学水平等,而是完全取决于该项目的是否需要出力,课程是否艰苦,有没有相对舒适的条件,只要不吃力、不艰苦、条件相对较好,学生就选。体育教学过程中那些费力气、拼毅力的练习,即便好“玩”,也未必能够受到青睐。何以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我们体育教学太功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既没有兴趣和动机培养,又没有情感体验的审美愉悦,参与体育教学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已,学生不是诚心求知,不是一心向学,而是心有旁骛,敷衍了事,混个及格,混张文凭。在这一目的指引之下,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似乎也不是很难理解。
体育教学要抛开短视与功利思想,从一个长期的角度去思考,摆脱急功近利的桎梏;处理好实用性与审美情怀、技术与人的情感的关系。现在中国体育教育既有中央领导的重视,又有实际可操作的一系列规划体系。但中国体育教学本身应该革除积沉已久的弊端与惰性,需要远见卓识和根本性改革,才能为中国体育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和为创造体育审美人性化土壤打下坚实的基础。米开朗基罗认为:“任何一种艺术,一旦放弃它所特有的引人入胜的方法而借用别的艺术的方法,必然降低自己的价值。所以凡是显出个性、职业、教育和地位的特征,一律割弃。”由之而论,体育教学放弃本质自由审美的价值,而追求实用价值后,必然导致如今的后果。这就是我们的体育教学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