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矛盾及对策研究

2021-03-08 14:46王银龙张利祥陈冬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队文化课

王银龙 张利祥 陈冬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 焦作 454003)

体教融合的目标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前我国处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道路上,新时代赋予体教融合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建设体育强国,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核心在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从规范考核评价、招生规模、项目布局等方面加大招生力度,规划项目覆盖;从完善学分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相关教育政策,提高运动员学习质量,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条件。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些优秀成果,但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质量受到学训矛盾的极大制约,不仅关系到高水平运动员自身发展,也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产生影响。

1、解读体教融合

1.1、体教融合内涵分析

(1)体教融合的概念。

体教融合的独特之处在于“融”,即把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融合在一起,消除彼此之间的壁垒,以创新的视角探讨教育和培养的方式。体教融合是在国家“顶层设计”方案下,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模式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体教融合的提出能够有效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优化高水平运动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体教融合内涵解析。

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教融合回答了如何认识体育,如何发展竞技体育及培养什么样的竞技体育人才,如何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这两个问题。其重点在于推动青少年科学文化学习和体育运动的协调发展,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立足学校体育,推动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融合”是一种会产生新的内容的化学变化,体教融合不是简单的体育与教育相加,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升华。

1.2、举国体制到体教融合的转变

(1)举国体制加剧“教”、“体”分离。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成绩,以体育为载体展现我国国家实力,服务于政治外交,举国体制战略被提出。复杂的时代背景加剧了体育与教育的割裂,原本和谐统一的育体与育人从此背道而驰,过度重视竞技体育事业导致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相对失衡。由于“教”、“体”的分离,许多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员缺失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缺少社会生活的技能,在退役之后,就业生存的问题宛如一座大山压在了他们身上。

(2)“结合”到“融合”的转变。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教”、“体”的分离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高考的恢复使得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体育课受到其他学科的排挤;另一方面,为了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参与训练的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训矛盾问题不断被放大。

为了解决“教”、“体”分离带来的困境,同时也为了优化运动员培养体系,提高运动员培养质量,解决运动员退役即失业的问题,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围绕体教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但“结合”的提出并没有注意到问题的关键,具有局限性,且忽视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体教结合”的提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时一些矛盾,但是仍无法改变“教”、“体”分离的状况及带来的问题。为促进运动员的综合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了推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体教融合被提出并得到深入讨论。

1.3、体教融合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体教融合更多的是服务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体育部门对教育部门在文化教育、后备人才培养、退役运动员安置方面的利益诉求。深化体教融合,学校体育是基础,也是工作的落脚点。我国培养人才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期的体教融合关注的重点是健康、全面、可持续。融合是一个化学变化,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丰富内涵的升华。在体教融合的指导下,一方面,运动员进入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身,优化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途径,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赛事融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新时代体教融合被赋予了在目标、认知、职能、机制、模式等方面的全新内涵,提出了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的革新、确立学校体育主体地位发展理念的更新、体教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和多元开放融合的治理理念。

2、高水平运动队目标及定位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由一批符合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通过高校特长生体育考试的特长生组成的一支运动队伍,他们在高校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系统的训练来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朝着一个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条件是:年龄不超过22岁,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称号,具有普通高等中学学历或同等学历可报名参加高水平测试,通过测试者,录取分数线可降为该省份或直辖市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或该录取分数线的65%;获得一级运动员、国家健将和国际健将的运动员可申请免考或单独考试。

目前,我国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取得进步的同时,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便是学训矛盾。我国培养人才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许多高水平运动员把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忽视学习的重要性,这显然有违体教融合的初衷,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如何让这些高水平运动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解决学训矛盾冲突具有很大研究意义。

3、学训矛盾成因分析

3.1、高校培养目标偏离体教融合初衷

体教融合的目标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体教融合的重要实践,一方面,通过高水平运动员的流入能够带动学校体育氛围,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对其锻炼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为运动员提供高等教育,提升运动员整体素质,有效优化我国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道路。但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建设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存在严重的狭隘主义,为了所谓的“高校排名”和 “名次”,将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实现学校名誉或个人利益的工具,目标只定位于通过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而不是培养有体育天赋的学生,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运动技术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高校培养目标的偏离为学训矛盾的产生与激化创造了条件。

3.2、运动员自身文化基础薄弱,缺乏主动学习观念

调查发现多数高水平运动员常年接受体育训练,投入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精力不足,造成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且对待文化课学习的态度不端正,产生厌烦逃避的心理。进入高校后相对轻松的教学管理也助长了高水平运动员轻视学业、逃课的心理。

3.3、学校对高水平运动队文化课要求过低

部分高校为吸引高水平运动员报考,特设置补齐学分等政策,采取降低理论知识的考核标准、以训练课程和比赛成绩冲抵学分,保证高水平运动员顺利毕业,在这种刻意照顾的情况下,为高水平运动员逃避文化课学习提供了便利,高水平运动队有了政策的庇护,更加懈怠文化课学习,激化学训矛盾。这是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不负责,也是对体育人才培养的不负责。

3.4、队风建设有待强化

高水平队伍内部风气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个人的思想观念。缺少学院约束,高水平运动员逃课已成习惯,加上运动员自身文化课基础薄弱,对学习有抗拒心理,而且对自己的认知不全面,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目光短浅,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种种原因不断加剧了不良风气在队伍内部根深蒂固,激化学训矛盾。

3.5、训练安排、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高水平运动员既要参与高强度体育训练,又要参与文化课学习,自身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弱,但授课学院并没有考虑到高水平运动员自身特点,设置的学习内容和考核标准不合理,安排的上课时间与训练时间冲突;另一方面,教练员为追求友谊比赛成绩,训练负荷太大,高强度训练后运动员没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学习。

4、解决学训矛盾的路径探索

4.1、规范高校培养行为,树立正确培养目标

解决学训矛盾,高校首当其冲应当树立正确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坚决贯彻落实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决抵制牺牲学生学习时间强化训练的行为,最大程度保证学生享有丰富的校园生活;坚决杜绝过分降低文化课要求,庇护高水平运动队顺利毕业的情况。可以采取学分制或适当降低文化课考试标准的方式约束运动员进行文化课学习,根据运动员比赛成绩、训练情况、学习情况和考核分数全面评估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设置各种奖惩措施,积极引导高水平运动员投入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中,约束其行为,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

4.2、提高教练员自身素养,加强队内思想建设

教练员是带领竞技运动员的领航者,是直接影响运动员成绩表现的重要人物,教练员对于运动员而言是领导者、训练者以及教育者。教练员是高水平运动队的直接负责人,也是与高水平运动员接触最多的人,自身价值观念、作风习惯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思想观念的养成。因此,教练员要以身作则,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寻求更加高效的训练方式,并结合队员上课情况及身体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规划训练负荷;另一方面,教练员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积极引导队员建立正确的对待学习的思想观念,强化队伍风气建设,在队伍内部渲染刻苦锻炼,认真学习的氛围。与队员多沟通多交流,关注每个队员的思想状态,对其施加积极干预,做好队员的领路人。

4.3、主管学院加强沟通,强化责任意识

无论是学籍及日常管理在专业所属学院,训练比赛管理在体育部门,还是专业所在学院只管上课,日常管理及训练竞赛管理均在体育部门。相关学院都要强化责任意识,做好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和建设,通过政策措施规范高水平运动队行为作风,努力引导高水平运动队员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处理好高水平运动员与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水平运动员健康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加强学院之间沟通交流,分工合作共同管理好运动队相关事务;加强学院与教练员之间沟通交流,规划好训练与学习时间,完善补课补考制度,避免学训冲突。

5、结语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学训矛盾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定位、主管部门对待学训的态度、高水平运动员自身文化基础及学习习惯、运动队队风建设状况、教学与训练安排的科学合理程度以及教练员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等等都是影响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学训矛盾产生的主要因素。

针对学训矛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高校首当其冲应当树立正确人才培养目标导向,设置合理奖惩措施,杜绝过度庇护现象的发生,完善运动员补课制度,结合运动员学训实际情况安排学习内容、评价标准,注意差异化教学,围绕运动员文化课实际基础安排教学与考核内容;提高教练员自身素养,引领运动队思想教育,加强队风建设,整合学训情况,合理规划训练强度;完善管理制度,明确主管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强化责任意识,共同打造高质量高水平运动队伍。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队文化课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江苏省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