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1-03-08 14:46张利祥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张利祥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3)

1、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将高校的教育工作视为一个整体,“课程思政”和高校体育课程就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当两者以合理的形式合为一个整体时,就会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1、概念界定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到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这些文件和讲话都为我国课程思政的实施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体育课程思政奠定了思想基调。

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学界并无统一意见,但大致方向基本一致。如刘纯献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大格局的基础上,营造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树立以‘立德树人’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的一种综合体育教育理念”。王秀阁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融入体育专业知识之中,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综上,本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品德品质塑造等元素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活动。

1.2、内涵分析

从字面意思分析,“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课程”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课程。整合分析可得,体育课程思政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好体育的内在思政元素,如奋勇拼搏、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与改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新格局。对其本质进行分析,体育课程思政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及体育课程独有的思政元素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去,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从根本上要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基本工作路线。对其理念进行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应做到将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辩证统一起来,将意志品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工作包括传授运动知识、培养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塑造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出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发挥出体育课程思政的特殊育人功能。

2、体育课程独特的思政元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是由本质所决定的,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体育课程作为一门以身体教育为特色的课程,其蕴含的育人因素十分丰富,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本质进行分析探究,可以发现大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政元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有着独到的意义。

2.1、坚韧不拔的意志

体育运动是一种矛盾运动,艰苦和愉悦同行、成功与失败并存、进攻与防守交错,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对体育运动的本质进行了高度概括,鼓励人类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极限。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会面临体力的考验,还能磨炼自身的意志力。体育运动没有捷径可走,每个运动员所取得的荣誉背后,都充满了汗水与艰辛,这也能使学生明白唯有保持不断进取、艰苦训练、不畏艰难的精神,才能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圈,走向运动场,克服重重困难,在持之以恒的坚持中挥洒汗水、磨炼意志,最终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品格。

2.2、团结协作的精神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知,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不仅整体包含部分、部分蕴含于整体,部分也常常是具体而微的整体。这在体育团体活动中尤其能得到体现,团体运动项目要求学生都应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个人的优势和特长,至此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并最终获得满意的比赛结果。在其他学科中,对学生的评价更多来自于对其自身学习能力的考验,而体育运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面,增进团队凝聚力,发挥集体的特殊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2.3、遵守规则的意识

规则意识是养成现代社会法治思维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之一,并且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约束个人行为,促进社会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每项体育运动都有着严谨科学的竞技规则,一场运动竞赛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规则对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等体育活动参与者的约束。因此,体育是在学生步入社会前,帮助其树立规则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作为合格公民的前提便是遵纪守法,体育相较于其他学科,能更好的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运动规则的讲解及对违反规则的惩戒性行为,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3、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阻碍

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存在诸多困难,以唯物辩证法中两点论与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理论为指导,厘清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阻碍,探索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部分体育教师教育理念存在滞后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教育理念也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改革创新,但部分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形成了重技能、轻思政的畸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受到制约、缺乏更新。同时,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多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在主观上缺乏对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视,导致疏于挖掘提炼专业知识和技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体育课程就更加无从谈起,这将严重制约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

3.2、体育教学内容陈旧,亟待开发

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在教学中增加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体育理论课程或几项体育运动项目,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和体育教学的“两张皮”现象。体育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人的使命担当;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顽强拼搏、团队协作、遵守规则等;武术文化思想中的“忠、勇、仁、义、礼、智、信等”。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而就目前而言,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与课程思政联系紧密的内容亟需深入挖掘,加强创新,以往陈旧固化的教学内容显而易见已经不能承担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接班人的重要职责。

4、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独特元素的挖掘以及现实阻碍的探究,探索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学设计、健全评价机制的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4.1、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展的引领者、践行者。目前学界内关于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的融合研究仍属于初探阶段,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并未得到充分践行。因此,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并出台相关文件,解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意义与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强发挥各部门间的协同效应,对课程思政和体育课程的融合贯通进行监督引导;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也应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注重个人知识、素养与能力水平的提升,并将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融入到自身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为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做出贡献。

4.2、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完善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活动本身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做好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的融合,应打破二者间的壁垒,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首先从培养方案入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调整思想政治在教学中的比重,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教学设计,做到将思想政治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在教学计划中,确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及要达到的育人目标,明确课程思政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所占比例,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遵守规则恰当地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最后,在教学设计中要丰富课程内容,融入多元素的体育活动,注重传授的方式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德智体的共同发展。

5、结语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上,体育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是一致的。如今,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然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时代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教育理念,与体育课程的融合符合历史前进规律,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运动认知性、生活教育性、情意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多元化学科,其思政育人功能正不断受到深入挖掘和解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紧紧围绕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切实发挥好体育课程所独有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维,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合作共赢;培养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