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 邱良武 徐连武
(昆明医科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传世警句,《吕氏春秋》中有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充分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而鲍明晓研究当代中国体育在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进行探讨时指出体育助力“五大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丙中洛村,位于贡山县北部,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区靠近缅甸和印度。村里四面雪山环保,当地人把雪山视为神山,因而有人神共居丙中洛的说法。事实上,人神共居,还意味着这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高度和谐,生态文明高度发展。
丙中洛植被非常好,这里山清水秀,天蓝雪白,鸟儿在房前屋后筑巢,和人做邻居;羊群自由自在的在路边和山坡上吃草,见了生人也不惊慌。现代环保意识在这里是自觉行为:修路以后,在裸露的泥土里种上树;赶集的途中吃了个桃,就把桃核栽入土中;下河捕鱼不用细密的渔网,钓到小鱼就放生。当地人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回报自然,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丙中洛属于典型的多民族共居,多宗教并存地区。这里居住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不同的民族,有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原始宗教以及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融为一体的民间宗教。儒家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在这里有着真实的写照,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得到尊重,民族和宗教的多样性得到包容,一个人往往会多种民族的语言,一个家庭里的成员会信仰不同的宗教。在长期的杂居过程中,个民族自身的文化习俗并没有被同化,各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价值理念,有特色鲜明的节日、歌舞、饮食和服饰,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互不干涉,相互尊重,承认差别,团结和睦,表现出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
丙中洛于上世纪90年代末通了公路、电视和电话后,当地人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日益增多。许多中外游客都慕名而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但是,由于机会的不均等和个人观念和能力的差异,导致当地人们的贫富差距从原来的不明显到明显甚至不断加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不和谐音符。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趋利本性的暴露,有的人变得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状态被打破,盗窃等治安问题时有发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正被同化,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在丙中洛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会说多种民族语言的、会本民族歌舞的、熟悉本民族风俗的已经为数不多了。
据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的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会陷入一种无序状态,这是世界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他指出:高度传统的社会和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都是十分安定的,恰恰是那种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最容易发生混乱。现代性意味着平衡稳定,而现代化也意味着平衡被打破。这话虽然说的有些过,但也不无道理。丙中洛开放之前,可以说是高度传统的社会,是十分和谐安定的,但他要步入高度现代化社会,难免会遭遇一些不和谐音符,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消除或减弱这种不和谐音符的方法有很多,本文试从村落体育的社会功能方面加以探究。
社会整合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来,并由他本人系统研究的。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或社会团结。涂尔干认为,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分工越细,个体对社会的依赖程度也越高,社会整合程度就越高。因此,现代社会的整合程度比传统社会的整合程度更高,社会整合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大。由于村落社区是由众多不同的村民群体和村民个人所结合而形成的共同体,他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迥异,因此,村落社区的整合就非常必要。通过整合,来使村落社区保持秩序化、规范化,防止各个部分因缺乏亲和力而导致发展失控,引起混乱、无序局面。
丙中洛村落社区的的发展,离不开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团结协作,使之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凝聚群体和个人的因素有很多,可以通过宗教、习俗、婚姻、宗族和群体活动等等加以实现。丙中洛社区居民由藏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不同的少数民族组成,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但他们都重视开展体育活动,包括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同民族村民之间交往增多,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感情,消弭了村民之间潜在的冲突和矛盾,增加村民对村落社区的认同感。对建设和谐的村落社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是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从文化角度说,民间体育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在70年前写就的《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础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的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人土气,地土气,文化也是土气的。”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土气的文化”就是根植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民间文化”。
丙中洛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怒族的“鲜花节”举行的歌舞表演,傈僳族的“阔时节”开展的“上刀杆”、“下火海”和射努活动,藏族节日的“锅庄舞”,独龙族的“剽牛祭天”,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积淀了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村落中结合节日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失范”一词也是由涂尔干最旱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的行为必须由社会规范控制,社会规范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没有冲突的体系,为此,社会失范是“一种规范缺乏、含混或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给农村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导致村民心态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入给村民带来新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人生目标,使一些人的行为规范发生偏转和外移,出现思想意识迷茫,行为混乱的现象。
当前,丙中洛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有的人变得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其主要原因在于村领导把精力集中放在抓经济发展上,没有好好发挥当地开展的很好村落体育的社会功能。事实上,以前这里不仅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红红火火,就是现代体育篮球也发展的有声有色。当地有一家五兄弟远近闻名,他们虽然都是农民,却个个篮球技术非同寻常,农闲时节都忙着外出参加比赛,犹如半专业运动员,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许多村民也爱好篮球。遗憾的是,现在这种先进的体育文化活动已经后续乏人了。
生态文明建设既包含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更离不开社会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村落民族体育是村落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体育文化活动,表现了村民共同的兴趣爱好,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通过民族体育的开展,贯彻落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方针,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丙中洛村民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文化交融,不同的民族信仰相同宗教的现象较为常见,是民族体育活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边疆的稳定,多民族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和2020年两次考察云南,都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当前,村落民族民俗体育活动服务生态农村建设往往受到农村社会传统宗教文化环境变化和民俗体育活动影响,加强农村宗教环境建设、农村社团组织管理建设,以促进村落民族民俗体育活动效能实现。而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的出现,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解的危机,还有待于充分发挥体育的整合村落社区功能和传承民间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