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 黄苗苗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高职院校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怎样与现有教学模式结合成为了一个难题。文章以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为出发点,提出了“产、学、训、研、创”的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总结与归纳了一些方法,希望为广大教育从事者提供教学改革建议。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项目化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产教融合工作的指导、协调与管理,促进政校行企深度务实合作,助推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模式改革的核心。教育与产业只有坚持利益互补、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的思路,坚持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更加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外,更需要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深化产教融合,有效地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以项目带动课程实训教学,可以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如何将企业的项目引进高职教学体系中,本文将以高职院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为例,通过“产、学、训、研、创”一体化的产教融合模式,进行详细研究。
“产、学、训、研、创”是以产教融合的核心思想为指导依据,经过进一步的探究与实践,逐渐总结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较为适合应用于工科或应用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或实践能力具有明显效果。高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是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业,本文通过将“产、学、训、研、创”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分析教学规律,总结教学方法,并提出改进意见。
高职教育中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找到专业定位,瞄准行业标准,做好岗位分析,理清技能需求。教学建设的关键是要对接产业、对接行业、对接岗位、对接技能,归根结底是要对接到实际项目中。因此在“产、学、训、研、创”教学模式中,“产”是根本,是不可动摇的根基。一个“产”字代表着专业需要对接的行业,代表着学生需要应聘的岗位,代表着课程需要达标的技能。例如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定位中,首先要确定行业的标准,专业要与行业标准看齐,调查清楚当前各个企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哪些岗位,而这些岗位又要掌握哪些技能,如Unity开发技能、UE4编辑技能或三维建模技能等。根据企业与行业的标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但是这个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也会做技术革新,所有的专业都要紧跟时代步伐,不然教学就脱离了产教融合的根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操课程中,教师更应该教授学生学习的技巧或应用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而不是生搬硬套。同时,教师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而不是将过多的精力消耗在各式各样的教学形式上。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没兴趣,即便教学形式多样,也不会产生太大成效。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像一盏明灯一样,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为其照亮前进的方向,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地照抄照做。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果一个教师能通过教导,指引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甚至超越教师,那才是真正的教学之道。
产教融合真正的核心是训,要通过实训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很多都偏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而在“产、学、训、研、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需要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要求,并以真实的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严格进行专业实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在教授过程中需要经过大量的技能实训,但是由于专业较新、教材资源有限等,学生的技能提升存在诸多阻碍。因此,必须以项目化的实训为核心,真实有效地做到专业对接产业,方向对接岗位,课程对接项目,并实施工作室制或项目责任制,使得学生踏踏实实做好技能训练,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科研能力提升两方面。然而现实状况是很多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忽视了教科研能力的积累,这样一来教师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产教融合的另一项任务就是要督促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积极推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课题申报、横向课题合作等,力推专业教师转向双师型教师。
高职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产、学、训、研、创”教学模式的目标。教会学生如何抄袭现有作品,如何仿照现有程序,这样的教学始终缺乏核心竞争力;但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坚持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便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例如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中,教会学生三维动画案例并不是及格线,真正的任务是希望学生们能举一反三,通过动画绑定自创一个新的动画成果。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颠覆传统的教授方式,其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去获取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则通过老师引领、探讨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但是随着高职院校中翻转课堂形式的逐渐普及,翻转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最好是自学案例,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忽视这个环节,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课前学习标准。这一方面有学生自主性不高的因素,但也与教学素材吸引力不强有关,教学内容古板老套,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另外,即便有学生可以坚持课前学习,但是在课堂中,总会出现学习状况不一的情况,如此一来教师就很难选择如何教授,毕竟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不同,这样授课难以保障学生听讲的兴趣度。
翻转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一般都要向学生提问,学生会将课前学习的问题总结出来,并向老师提问请教,然后老师一一回答。但是这种情况是理想状态下的翻转课堂,事实上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翻转课堂教师发问,却无人回应的状况。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在课前学习中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缺乏与教师互动的勇气,从小养成了上课默默无闻的习惯,不愿意回应教师。因此,翻转课堂要想真正做出成效,就需要激发起学生们的积极性。
翻转课堂是希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解决问题,课后复习总结,从而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这其中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打分是翻转课堂的一个较为特色的点,其主要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们的作品进行分数判定,但是由于任务形式单一,作品往往千篇一律,大多雷同,从而无法真正体现教学质量。因此,加入创新模式,让学生依据学习掌握状况自行创新作品,才是正解。
其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多时候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其前提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能够自觉加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来,因为一旦学生不配合,翻转课堂就成了教师独角戏的舞台。因此,一定要改革课堂的教学内容,摆脱不合实际的传统教学案例,积极引入实际项目,将企业案例带入课堂,使得学生们能够真实感受到岗位需求。实施项目化教学,将项目分解为任务单元,要求学生按照实际生产流程进行单元模块式学习和操控,真正感受到企业一线的工作压力,并带着问题去学习。
将“产、学、训、研、创”的教学模式带入课堂,不仅仅需要校内教师的积极推进,更重要的是要引入企业导师进课堂,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中建设以“校内教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培养机制。依托合作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与在校教师共同辅导学生、培育学生,建立多维导师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收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育。这样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控好当前技术发展的真实脉络,也能让企业和学校更好地形成合作机制,便于后期的技术交流与人才输送。
“产、学、训、研、创”一体化教学工作室是对学生进行精英化培养,由导师团带领,学生参与到导师的项目、课题和任务中,进行综合素质提升。其能在保证常规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际项目的实操能力,推进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快速过渡,让学生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环节得到实践技能锻炼。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无法摆正心态学习,很多学生自制力差、上进心弱,面对教学任务或作业大多态度消极,得过且过。但是,一旦在翻转课堂中采取“产、学、训、研、创”工作室制度,就如同让学生进入职场一样,提前感受职场压力。具体制度为课堂中的每一项任务都会按照企业流程分组分工进行,所有人都会有各自的分工,每一项工作都要尽善尽美,杜绝混水摸鱼,一个人不努力就会拖延团队项目进度。一个人只有百分百完成任务,才能保障项目的万无一失,再配合以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得学生打消混课堂的心态。在翻转课堂中实施工作室制度,能够有效鞭策学生团结一致、荣辱共进,避免个人英雄主义出现,鼓励团队协同作战。
翻转课堂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教学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即便将产教融合与翻转课堂结合,也难免会出现课堂无力的状况。因此,仅仅通过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做法的效果还是有待商榷的,课堂的关键点还是在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点上。
“产、学、训、研、创”模式其本质是通过项目引导教授学习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学完成技能训练,逐渐完成自我创新的过程。而在具体施教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对接企业,如何嫁接企业项目,并通过课程将项目分解为任务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其目的是逐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高级技能人才。教育与产业只有坚持利益互补、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的思路,坚持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本文通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产、学、训、研、创”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此,希望借助本文能帮助广大高职教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