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寅峰 郑 众 .广西民族大学 .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数字经济时代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数字技术的革命,正在重塑人们生产、生活、消费的方式。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中数字经济占据了重要地位,博物馆肩负着教育、保存、研究的重要使命。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物质、文化日益繁荣,改变了博物馆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文章就数字经济的三大支柱对博物馆的服务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并围绕所得结论给出相关建议。
我国政府在2021年对未来数字经济的问题做出宏观规划,指明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各地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化发展的战略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纲要,结合各自产业优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数字经济因其创新的本质和产业溢出效应,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升、绿色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对通用技术(GPT)的研究较少。人类历史上的通用技术有四种,其中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是最典型的。当前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动革命全新的通用技术。
在游客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观感体验。信息通信技术中强大的感测与识别技术,可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将馆藏中的资源和非遗进行可视化、电子化、虚拟化再现,将文物展示平台从物质化向虚拟化转变。通过多点触控技术,即在一个触摸屏上同时进行多个人机交互程序,进行文物展示活动。比如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中,展末设置的“丝绸之路珍品”版块依托多点触控技术,以现有出土的珍贵文物为背景,展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在游览过程中,博物馆通过感测与识别的技术从“管理者中心”转为“访问者中心”。这种转变可以大大增强博物馆的亲民性,提升人们的参与感,让游客在参与中实现对博物馆资源的学习,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2019年年初,国家文物局就紧急推出了“博物馆线上展览平台”等一系列线上展览内容,让文物在线化,让人们宅在家里即可体验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魅力。信息传播技术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产品的“激活”效益,可以帮助文化传承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宅经济”时代的文化市场需求。在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打造属于非遗自身的文化创意IP,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建设,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基地,成为新经济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21世纪以来,全球数字经济呈现飞跃式发展。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当中的核心资源,凭借其独特的使用价值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2020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指导意见》更是开宗明义地提出:“数据是国家基础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这表明数据不是普通的生产要素,而更应被称为现代生产要素。
国内博物馆的率先突破者,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已经率先使用数字化的生产要素。国家文物局等政府机构也非常关注数字化的生产要素的应用情况,并采取了一系列推动数字化的生产要素更好地融入博物馆的建设措施中。经过对相关设备的升级换代,建成了与自身业务规模相当的大数据中心。通过扫码语音导航,可以获取参观者的各种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特定展会中用户的参观时间、访问信息和语言偏好。
大数据是数据驱动决策的中坚力量。利用大数据可以帮助博物馆做出更高效的分析,有益于决策的有利程度,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可以帮助博物馆更好地走向民众,更精准地分析民众的需求并加以改正,进一步盘活博物馆积累的展览数据,更好地迎接未来的调整和规划博物馆的下一步发展。
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底座,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一般的共同的生产条件”。在数字经济时代,5G、数据中心等信息网络成为新的基础设施。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促进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兜底保证。
“这个博物馆举办了什么新展览?”“有哪些不能错过的藏品?”在民众心里,博物馆仍是象牙塔一般的建筑,民众总对博物馆有很多疑惑,因此提供准确便利的咨询服务就成为博物馆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将帮助博物馆在线上提供“馆内”“馆外”两个场景为公众答疑解惑。同时博物馆在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为民众提供参观和体验的沉浸化优质服务,同时为管内人员提供便捷高效,数字直观的管理平台。
中国的博物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是连接昨日、今日与明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底座上,博物馆会成为民众心中有更好体验的文化场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因此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弘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文化光芒。
在科学技术日渐深入人们生活的当下,人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博物馆观众的思维发生了转变,被动地获得知识让人们感觉越来越讨厌,民众主动的求知欲在增强。因此,对博物馆以往的管理运营方法做出改变很有必要。狭义上讲,博物馆观众指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博物馆学家习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包括地域、年龄、教育、动机、兴趣等。但博物馆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空间它的观众也应该是社会的所有公众,而不能局限于与它发生直接联系的人群。
对此,博物馆应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打造一套真正为观众服务的系统设施,让观众满意。同时博物馆不应该把观众当成被动接受的人,而应该让观众做一名主动的参与者,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并对博物馆的工作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和检验。因此,博物馆要做的是从“满足观众”向“吸引观众”转变。
博物馆工作中的实际效果由管理系统直接决定,在数字经济的助推下一套完整的数字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制定详细的数字化管理规定,就会导致分工不明确,缺乏统一指挥,工作效率低下。其次,一些博物馆的管理系统对博物馆的数据信息处理不清晰,导致实际数据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数字化系统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各个环节都缺乏全面、强大的管理体系。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网络可能都会受到这一个环节的影响。
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对文物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影响较大,甚至直接决定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总的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和引导馆藏知识,其实是对传统文物博物馆的一种创新。但有一些工作人员意识还比较老旧,对数字经济对博物馆的作用看的不够长远,忽视了现代科技创新对促进博物馆职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工作人员对数字系统的专业操作能力还比较欠缺,专业知识水平不够,导致文物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受到阻碍。
数字基础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就需要有强大厚实的资金保障。不少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造成数字基础设施设备长期缺乏维修和保养,不利于数字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营。由此可见,如果资金保障和人员调配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对博物馆建设的整体进程和运营情况造成不良影响。
馆际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博物馆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馆际间“数字鸿沟”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是“数字故宫”“数字敦煌”广受赞誉,另一方面则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博物馆在更为激烈的“注意力争夺战”中被少数热门博物馆远远甩在身后。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信息通信技术、数字化的生产要素和数字基础设施应用于博物馆各个环节实现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的智慧博物馆。
充分发挥科技公司的力量,畅通科技公司与博物馆沟通渠道,由当地文物局等相关主管部门定期牵头组织博物馆与科技公司洽谈会,促进技术供需双方更好匹配。
科研教学机构建设应在高校中更广泛地推广,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依法设置相关学科、开设相关本科专业,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更多文物数字化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各博物馆联盟应开设数字化的线上线下学习平台,鼓励以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分享自身数字化发展经验,并定期开展博物馆运营工作的研讨会、交流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博物馆数字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作为博物馆职能的展览和教育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公众的精神需求逐渐成为了博物馆的侧重点,开始从“物质型”博物馆向“人本型”博物馆转变,博物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延伸。国外的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都是以观众和社会教育为中心,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引导公众到博物馆游览和学习,为公众提供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各种文化服务。同时设立合理的信息反馈机制,合理实现“人人贡献数据,人人享受数据”就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的生产要素反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规划。
2021年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开始,围绕强化数字转型、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我国目前需要发展的新方向。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博物馆应主动寻找财政补贴和各方资金,弥补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短缺。同时还可以尝试设置文化产业部门,利用文化服务业税率低的优势,通过社会企业对文化产业部门的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合作经营等不同方式,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
数字经济三大支柱已经快速渗透到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中,已然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这不仅仅是数字经济的产业融合拓展,更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字经济不仅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升、绿色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博物馆这样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对民众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数字经济与博物馆的融合发展,可以让民众开启一段具有别样历史韵味的游馆之旅,并在这段旅程中细嗅展品的文化内涵,同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这才是数字经济和博物馆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
文化是灵魂,技术是载体,数字经济与博物馆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文化资源丰富,博物馆数量众多。博物馆积极借助数字经济的有益成果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依托、数字化生产要素为资本、信息通信技术为技术保障,助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相信在数字经济的助推下博物馆可以不断带给民众更好的观感体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研究、保存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