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构建

2021-03-08 13:17崔思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1期
关键词:新闻宣传校园文化队伍

崔思瑶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大学生记者队伍是校园内外宣传工作的预备队和后备军,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目标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围绕大学生记者的制度、团队、能力等方面,提出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发展策略。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塑了媒介生态环境。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手段的多样,给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素材,也带来了新的传播契机与挑战。新闻工作者在认清当前发展形势的同时,应当秉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构建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新立体传播平台,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举。软实力即新闻宣传队伍的人才建设工作。对于校园新闻宣传工作而言,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年轻力量——大学生记者。大学生记者是校园内外宣传工作的预备队和后备军,不断拓宽当前大学生记者队伍培养和建设的新思路、新视野,建设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学生记者队伍,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形式,促进和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发展、进步,显然已经变成目前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记者的培养目标

大学生记者立足校园,是报道校园新闻、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角色,更是校园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可小觑也不容忽视的青年队伍。在媒介融合发展的态势下,媒介技术水平的革新和受众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记者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从互联网时代最初的简单图文信息到长视频、长图文,再到短视频、视频直播,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透过网络进入大众视野,各种噪音势必会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记者群体对新事物好奇心强,又正处在寻求情感认同和思维表达的活跃阶段。因此,学校相关宣传部门要更加重视对大学生记者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在他们开展具体新闻宣传工作之前,首先应该帮助大学生记者树立正确的新闻观,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繁荣校园文化。

掌握新媒体实务技能

新媒体出现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变化,除了技术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给信息发布者和用户带来了思维观念的转变。大学生记者也应该掌握跨媒体的多种技能,以便既能为校报、新闻网等传统宣传阵地提供图文报道,又能运用网络技术制作视音频、为各新闻平台提供全媒体新闻素材。同时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搜集、整理、传播信息时有所选择和侧重,提升媒介素养,进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力帮手

在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多元价值、多元文化的持续冲击。以“0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他们阅读和收看各类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接收的信息内容也更加丰富,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特征、社会行为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个性。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也应该更加系统化、更加具体化,要紧紧把握年轻一代的思想脉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分析其内心的思想动态、外在的行为特点以及更深层次的愿望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大学生记者是活跃在校园内部的年轻学生,他们充满活力,长期活跃在校园内外的各个角落,有着记者和大学生双重视角,通常能够比宣传工作者更贴近大学生活、更细致了解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记者的天然优势,把他们培养成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好帮手,挖掘鲜活的校园素材,协助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生记者队伍,对校园新闻宣传工作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具体实践依然面临着重重困境和挑战,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成员流动性强

对于大学生记者来说,做好新闻报道,不仅要有传媒专业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各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了更好完成工作任务,大学生记者队伍通常会面向学校各专业招募成员。但这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大学生记者队伍成员招募中,会有不少不了解大学生记者工作的新生盲目加入,而随着年级升高、学习压力增大,部分学生会因为社团工作和学业、就业冲突而选择离开组织。

新媒体时代需要“一专多能”的大学生记者来完成内容策划、新闻采写、平台运营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大学生记者在适应新生活与新环境、调整个人心理状态等方面节奏较慢,缺少系统、有针对性的新闻专业培训和指导,在新闻采集、报道、校园文化宣传、学生学习生活宣传报道、优秀师生榜样宣传等方面常出现技术不强、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低年级新成员最初难以承担复杂的新闻宣传工作,经过一到两年时间培养历练的高年级大学生记者则会对这一方面内容更加熟练。如果“老成员”离开组织,会导致社团出现人员流动、优秀人才紧缺、组织涣散等队伍建设问题的出现,给学校宣传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指导老师精力不足

大学生记者队伍的指导老师往往身兼数职,不仅要完成常规工作,还要对各类新闻内容进行指导、把关,对记者队伍进行管理。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本的新闻网、校报、公众号等传统新闻宣传渠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下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要求,这使得大家纷纷在各类媒体平台开设帐号。

这样的变化,并不是同一内容在多平台的简单机械分发,而是需要信息发布者和管理者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顺应宣传工作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坚持内容为本,实现具体宣传工作在多平台、多渠道的有机融合。在这一形势下,新闻内容生产速度不断加快,宣传节奏加快,各类校园动态都要及时发布,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媒体平台的特点进行多次加工分发。这无疑也加大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为了营造校园环境、展现校园品牌,很多学校还推出了固定专题栏目,如校报的采访类深度报道、微信公众平台的一周要闻回顾、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短视频日常内容等。

同时,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在与学生沟通选题方向、报道角度、文字运用等具体工作时,因年龄、社会阅历等差距,容易产生分歧。为了融入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实现引领青年思想的目的,宣传工作者还需要与时俱进,利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和获取新信息,改变沟通策略和方法,和学生达成共识。指导教师精力不足,就很难对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工作开展深入研究,从而影响队伍的发展。

组织管理不完善

校园内,校报校刊、广播站、电视台、公众号等校园媒体已是近年来大学生记者的“主战场”。而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化,校园内的多种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校级层面的党委宣传部、团委等部门,还有各基层学院等,都在积极利用各种类型的媒体平台与学生展开交流。各种校园媒体、各类组织对于学生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各类大学生记者队伍之间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学校缺乏对各类大学生记者队伍的统一有效管理,众多记者队伍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推进学校宣传工作持续开展。

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新媒体背景下,校园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大学生记者们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对大学生记者的管理者而言,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记者,首先就要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业务素养,然后才能不断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各项潜质和综合能力。

系统规划业务培训

虽然大学生记者在招募中已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层层选拔,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传媒实务的基本知识,很难直接上手从事宣传工作。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专业性,组织开展新闻学、新闻采访写作、新媒体应用等业务培训,为大学生记者提供持续的指导帮助。

在校内,要为大学生记者配备具备专业知识的专职指导老师,让他们有精力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为学生传授新闻采写、摄影摄像、视频剪辑等专业知识,适应新媒体环境,开展相关工作的理论研究,带动学生感受宣传工作的乐趣所在。同时,要邀请校外学者专家等业内人士走进校园,通过学术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记者进行定期沟通,对大学生记者的实际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并帮助年轻学子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另外,还要积极为大学生记者寻找和提供在媒体单位的实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升业务能力。

设立“项目制”培养模式

新形势下,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要有别于传统观念中理论多于实践的培养思路,要围绕以综合性应用能力培养的轴心,围绕全体社团成员,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实践,从“做”中“学”,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提升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养成职业素养,让大学生记者参与一线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知识、增长才干。

面对新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宣传部门应打通教学资源,设立符合大学生记者队伍培养的“项目制”培训课程,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与地区内的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单位开展良好合作,形成常态化的业界名家讲学授课,对大学生记者进行点对点、一对一指导,终结“混在人堆里培训”的情形。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自主式、实战化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记者的实务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校内外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亲历式”的讲授与指引,鼓励在大学生记者队伍内部组成“业务团队”或“研究团队”,由指导老师带领团队一起做项目、一起学习最新的业界成果,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校园内外新闻宣传活动之中。“项目制”的培养模式让大学生记者由被动转向主动,指导老师由传授转向组织和引领,有利于在社团管理上实行分众管理和差异化管理,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

积极提升团队凝聚力

大学生记者是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宣传的领军力量,要想丰富和发展大学生记者的各项能力,就要特别注意培养团队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记者的各项培养活动中,都可以采取“老带新”的形式,为新成员安排带教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记者的团队凝聚力,也可以避免社团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

同时要注意激发大学生记者的创新精神,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注重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可以根据大学生记者的工作情况,设定奖励机制,量化考核,每半年或一年,给予大学生记者一定的鼓励和奖励,如表彰优秀大学生记者、设立校园好新闻奖等,以增加成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各社团还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外出采风、媒体参观、社团联谊等,为大学生记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与空间。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各大学生记者队伍内部应该建立制度章程,各部门明确分工,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好干部队伍的培养换届工作,可以在队伍内部定期开展民主测评,对工作有积极性、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消极工作的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合理优化队伍机构。

其次,组建理事会负责制的校园媒体联盟。以校媒联盟为抓手,通过举办训练营、联盟大会等集中管理的形式,聚集校园内所有的大学生记者,这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和内部的人员管理都有重要意义。此举能够畅通信息,实现校园内部各个媒体平台的交流互动,减少各组织和单位的大学生记者队伍之间的不良竞争,还能起到帮助校园媒体组织和成员在联盟内交流进步的作用,进而形成联盟的矩阵合力,实现校园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效联动、聚合传播,建构校园舆论宣传新阵地。这一举措对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强化校内外宣传的建设工作。大学生记者作为校园宣传工作的重要青年力量,则应该被重视起来。传播校园文化,讲好青年故事,这就意味着要不断拓宽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新路径,提升大学生记者的综合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求符合当下媒体环境的培养方式,促进和推动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发展、进步,从而达到引领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猜你喜欢
新闻宣传校园文化队伍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新闻宣传工作的“四个关系”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