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柏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舞蹈作品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利用综合性的手段增强学生在舞蹈表演方面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多元化舞蹈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高职舞蹈教育工作实践中,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没有采用科学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学习舞蹈实践操作技能,但是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和掌握舞蹈作品的内涵,对艺术本质的学习能力欠缺,艺术表现力有限。在教学期间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能够鼓励学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表现舞蹈艺术,通过肢体活动满足受众不同的审美需求,研究和掌握舞蹈艺术的精髓、舞蹈的情感,增强其在艺术方面的基础表现能力,通过舞蹈形式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从根本上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舞蹈学习基础能力、艺术研究和表现能力。与此同时,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还能够增强艺术表达、情感理解等基本性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开展舞蹈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舞蹈艺术能力,使学生通过艺术性动作全面表达作品内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技能,缺少艺术表达能力,难以利用舞蹈动作展现作品内涵,不能将舞蹈内涵充分地传递给受众。在教学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能够引导学生利用舞蹈的艺术表达形式将作品内涵传达给受众,实现与作品的情感沟通,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舞蹈表现力为受众创造具有美感的舞台表演环境,增强学生传达作品艺术内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舞蹈教师在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完善的教育指导机制和模式,致力于促使学生舞蹈表现力良好发展。
舞蹈按照音乐节奏摆动身体,利用肢体语言表达舞蹈作品主题、思想情感,在此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思想情感,在综合理解舞蹈作品的情况下激发艺术表现的欲望、增强艺术表达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情感,将限制表现力提升,无法充分传达舞蹈艺术、情感。所以高职院校舞蹈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作品理解能力,为学生选择一些较优秀的作品,在课堂教学、网络系统中组织学生观摩学习,自主研究和分析不同舞蹈的内涵,在深入研究和学习舞蹈作品艺术性特点、表达性特点的基础上提高舞蹈表现力。[1](115-122)
例如,在学生舞蹈表演之前,要求学生在网络渠道、书籍渠道中查找有关舞蹈作品的背景内容、音乐内容,观看更多的视频,形成对作品情感元素、内涵元素、艺术性特点的独特理解。在此期间教师应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对学生提出关于舞蹈作品的情感问题、内涵问题,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的情况下回答有关问题,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舞蹈作品内涵,在表演过程中将作品内涵与艺术性进行联系,利用舞蹈表演形式真正意义上传达作品的内涵和真实情感,以此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还需注意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作品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在高职院校舞蹈教育工作中,应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作品内容,分析不同舞蹈作品角色的思想、情感与特点,在深入理解的同时,增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舞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应该着重关注审美能力的发展,在舞蹈学习、表演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准确的美学表现形式认知,在表演过程中享受艺术,不再局限于舞蹈动作技能和日常训练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社会需要的舞蹈表现力较高的人才,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观念,促使艺术表现力和内涵表现力稳步提升。[2](226-227)
例如,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在课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可以将课程教学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按照学生表现的舞蹈作品,提供有关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故事信息,将其融入课堂中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形成初步的审美认知。在此期间,还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认知舞蹈音乐的节奏形式、旋律形式、乐曲变化形式、情感形式等,形成正确的音乐艺术美、舞蹈艺术美感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学生审美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其自主性地创作舞蹈,结合音乐旋律、情感等创新舞蹈形式,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外,还可以增强创新能力、表现能力,真正意义上发挥创新教学优势。
舞蹈艺术属于各民族人民的劳动成果,源于民族现实生活、生产,很多艺术家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都是深入挖掘现实生活艺术元素,整合现实生活领域中的舞蹈素材,采用艺术形式加工、创作成舞蹈作品,然后借助表演技法表现。所以在舞蹈教学期间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按照舞蹈作品的生活化特点,深入观察并且感悟现实生活,不再为了提高舞蹈技能而学习,而是将学习和现实生活相互联系,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组织学生深入观察和感悟生活中的舞蹈艺术元素,帮助学生提高艺术表现力。[3](63-65)学生现实生活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的发展,对舞蹈表现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引导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与感受,将观察到的现象、感受到的思想等融入舞蹈表演中,促使表现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之前,教师应该组织观察现实生活,明确生活中有无舞蹈作品中的故事内容、信息内容、情感动作,在舞蹈与生活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观察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在此期间,还应该组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舞蹈的闪光点,自主收集舞蹈艺术元素,然后编排成舞蹈作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舞蹈艺术感受能力、观察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的表现力,促使学生自主创新、创造力的良性发展,发挥生活化教学法的作用。
高职舞蹈教师在课程教育期间,应该以增强学生表现力为目标开发想象力,除了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动作要领的掌握外,还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深入感受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与真实情感,有身体律动的想象,提高舞蹈表现力。一般情况下,生活中蕴含的舞蹈情感较少,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舞蹈中的艺术情感、故事情节,感受其中的艺术元素,在想象的过程中与作品形成情感共鸣,在增强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舞蹈艺术、舞蹈情感方面的表现力。[4](144-145)
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军营”方面题材的舞蹈作品时,由于学生无法到军营中感受舞蹈情感和艺术特点,因此,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鼓励学生联想作品的故事情节、思想内涵。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网络中搜集一些关于军营方面的生活图片、生活视频、信息等,在学生初步掌握信息之后,鼓励其联想舞蹈作品的故事、文化和信息,甚至可以通过想象置身于舞蹈故事情节,引起自己和舞蹈角色的情感共鸣,在真实的舞蹈情景中传达作品角色的情感和作品的艺术内涵,通过想象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5](134-135)学生想象能力和舞蹈表现力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在教学期间应引导学生按照舞蹈作品的情况,想象其中的人物、思想情感等,在想象过程中深入感知舞蹈作品,进一步提高表现力和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舞蹈表现力的主要原因是综合素养较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单一,难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良好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表现力。因此,舞蹈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转变之前的思想观念,汲取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在日常舞蹈教学、技能训练期间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挖掘潜能、增强舞蹈表演主观意识,留下充足的思维发展、技能发展、审美能力进步空间,在培养综合素养的同时增强舞蹈表现力。
例如,在日常舞蹈教育工作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深入研究舞蹈作品的情感变化,自主利用推理、想象的形式感受舞蹈精髓,将自身的情感和舞蹈作品相互联系。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和舞蹈课程相关的历史知识、音乐知识、美术知识等,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增加知识储备,借助各种知识内容自主探寻如何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融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更合理地传达舞蹈艺术思想与情感,促使学生舞蹈表现力发展和进步。[6](160-161)
高职院校在新时期舞蹈教育领域应重视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发展和进步,在提高学生表现力的同时增强作品内涵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作品理解能力、生活观察感悟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各种教学指导方式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