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建构与运行

2021-03-08 05:36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众创创客双创

顾 飘

(南通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李克强同志强调“要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这一表述使“众创空间”这一概念首次进入全民视野,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热词。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基本趋势,把握“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特点及要求,利用市场机制、专业服务、资本途径建构的全要素、开放式、便捷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总称。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是众创空间建设的主阵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对于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助推当代大学生高质量、创新、创业、就业,深化知识创造与传播,全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众创空间的建设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应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现阶段对于众创空间系统生态要素、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立足生态学视角,探讨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建构与运行策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改革。

一、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内各大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始于2013年,随着创新创业浪潮在全国铺开式席卷而来,国内各大院校纷纷开始探索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构建,无论是国内顶尖名校清华大学的iCenter,还是浙江大学的E-words等,均呈现出了全程化、开放式、公益性、便利化等新特点,在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建设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定位模糊,共治合力未成

现阶段,业界关于高校众创空间的定位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认为众创空间乃双创教育改革的切入口与突破点,必须使众创空间成功“走入”校园,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实践,破解双创教育单一化、程式化困境;另一种认为众创空间建设存在偏离教育本义之嫌,认为高校双创教育要注重上游教育而非下游实践。受该观念影响,不少高校并未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建设上升至学校层面,仅停留在院系、部门间琐碎的工作层面,导致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建设沦为形式。不仅如此,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众创空间在高校建设运行中仍存在部门间横向协调不足、与教学单位纵向沟通不畅等问题,存在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等问题,未形成共治合力。如教务部门将众创空间视为“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未将其纳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科研部门将众创空间视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支持,未主动组织科研教育者及学生共同投入技术创新、科研创业工作中,限制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行。[1](82-87)

(二)生态位弱势,孵化功能有限

作为社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众创空间因双创教育的师资队伍、实施方案、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无法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在社会双创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宽度极窄,与其他因素生态位相比呈弱势,这不仅使众创空间与创客群体关系日渐疏离、交互缺失,各生态位因素供给不足、彼此隔离,还影响了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如此,从功能配置视角来看,众创空间兼具创客空间、创业孵化空间两大功能,理应通过市场机制、专业服务、资本途径构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但由于多数高校众创空间功能设置存在偏重,服务类型多集中在免费场地、培训辅导、活动沙龙、导师帮扶等方面,缺乏加工、经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扶持,因此创业项目层次过低,无法获得政府引入的资金及风险投资资金,加上资源聚焦及协调不充分,致使部分孵化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例如,高校众创空间本应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充分的创意分享空间与“自造”(DIY)条件,但由于高校众创空间必要设施的缺失,导致DIY条件不足。

(三)运营困难,构建模式单一

关于高校众创空间究竟属于公益性服务还是营利性服务仍存在颇多争议,毋庸置疑,高校并非企业等第三方运营团队,无须思考众创空间的盈利点,众创空间的性质决定了其属于准公益性微营利行业,这导致高校众创空间营利模式始终是一个痛点。一方面,无论政府主导型众创空间,还是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抑或校企共建众创空间,其运营或依靠政府补贴与高校托底,或依赖办公场地租金与增值服务,如此单一化的营利模式导致多数高校众创空间均存在运营困难等问题,且大学生创客创业与社会创业毕竟存在较大距离。从投资视角而言,很多项目很难在短期内收到高额回报,导致入股孵化比例及持股比重较小,无法实现“开源”的目标,只能依赖精打细算控制成本,致使个别高校众创空间布局过于简单。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在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建设中仍未能成功跳出高校,脱离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价值,合作机制的单一化、区域产业的融通不足、跨学科交互不畅等,导致众创空间构建模式单一,无法实现充分聚焦与协同。[2]

二、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策略

从创客到创业、从专业到创业的过程需要一个系统孵化的支持,特别对于创新创业活动本身而言,多主体的参与、多因素的影响使创业行为的产生及成功变得难以预估。我们需要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各要素对创业活动的作用机理,对于高校众创空间而言亦是如此。

(一)厘清生态定位,汇聚共治合力

针对高校众创空间定位模糊、共治合力未成等问题,高校要尽快厘清众创空间的生态定位,凝聚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治合力,促进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要梳理众创空间的内涵、特征及边界,切忌片面地将其视为孵化器、科技园等双创服务平台,抑或培训辅导、投融资等专业性机构,避免盲从趋势、一哄而上地推进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建设,强调众创空间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文化积淀及区域产业特色及优势,在政府精准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建构细分领域的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参与和社会开放下共建开放协同的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其中,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方针、财政支持,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企业与社会负责提供行业指导、运营经验,扶持创业项目的开展。高校作为众创空间建设的主导者,负责提供场地、空间、资金支持与资源对接平台,并在宏观层面统一协调校内外资源,确保双创教育由学院、学工处、团委、教务处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通过多元主体联动推进汇聚共治合力。[3]

(二)扩充生态位,优化众创功能

对于众创空间生态位弱势、孵化功能有限等问题,高校要加快扩充生态位,优化众创空间的众创与孵化功能。一方面,高校要加快扩充、调整既有众创空间的生态位,以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与资源,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功能,具体而言,高校要持续开放众创空间,强化边界辐射性,协同区域、研究机构、产业等组织共建区域战略联盟,以深化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中资源与能量的交换,拓宽功能服务的覆盖面。高校要秉持学科交叉理念,打破众创空间与学科群落、产业孵化器间的壁垒,为多元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创业孵化等提供多样化服务。另一方面,高校要拓展众创空间师资生态位,通过专兼结合建立集理论教师、双创实践导师、产业导师、创业导师于一体的多元师资网络,全面激发多元师资效能。同时,高校要结合众创空间定位持续优化资金结构,统筹政府财政基金、院校科研基金、企业创投资金、众筹等多元模式,优化资金生态位;持续延伸项目孵化链,借助双创实验室、竞赛体系、孵化基地、区域加速器等建构项目创意、竞赛提升、基地初孵、平台深孵的双创实践链,拓展资源生态位,提升孵化功能,增强效果。

(三)强化市场运作,拓展运营空间

创业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归根结底还需市场的检验。因此,高校要明确众创空间的准公益属性,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通过二者互补拓展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运营空间,使众创空间不仅实现量的增长,还达到质的提升。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市场制定众创空间的绩效指标,既要涉及孵化面积、孵化数量等内容,又要涵盖大学生创新思维、双创能力、创业经验等指标,兼顾质与量两大要求,并借助市场检验众创空间的运行效能。另一方面,高校众创空间运营团队要加快拓展多元营利模式,既要争取政府的扶持资金,又要探索市场投融资机制,以维持众创空间的正常运转与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府已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但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壁垒仍普遍存在,导致一些大学生创客无法争取到扶持政策的支持,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创投基金及财税政策制度,将政策红利向众创空间种子期、初创期的大学生创客适当倾斜。此外,高校要持续探索全要素服务运营空间,构建覆盖开放办公、创意转化、技术服务、产权保护、法律咨询、资源共享等的全过程孵化体系,引领大学生创客成功创业。[4](31-34)

(四)培育创客文化,建构共生网络

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文化性因素的支持,高校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积极培育众创精神、创客文化,构建协同共生的多元网络链接,使众创空间异质资源由聚合逐步产生聚变,达到由量到质的跨越。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推广创客文化,为全校师生编织创业梦想,在创客文化所衍生的众创精神的引领下,凝聚创客及创新创业资源,使创客群体通过创意共享、信息交互交叉参与创业,以个性化创新创业的行为方式、独特的创客空间符号、创客与创新创业资源的互动,形成产业链乃至嵌套交互的网络链,持续强化众创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生态柔性,实现系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互,为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众创空间实践平台,构建资源协同共生的联动机制,持续优化创客、资源两大生态圈的供需关系,具体而言,要强化双创孵化基地、创意工作室、实验室等实体空间的内部集成与协同,通过教研协同、学科交叉、部门联动、多领域配合优化整合分散化、异质化的资源及功能,为众创空间项目孵化提供全方位、全程化服务,同时,要注重校地、校研、校企、校校联合,通过纵横联盟共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吸纳、嫁接众创功能,共建共享资源生态圈,生发资源聚变效应。[5](14-19)

三、结语

作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双创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高校众创空间,在政府的指导与市场的引领下由新生事物迅速崛起成为培育当代大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虽然国内关于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立足生态视角探索高校众创空间系统建设与运行机制、内在规律与交互关系的研究仍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建设的研究,厘清系统的功能定位及各生态要素的能动关系,把握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规律,为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应然价值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猜你喜欢
众创创客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众创时代到来,杭州准备好了吗?
莫借众创空间之名装神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