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1-03-08 06:47任艳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8
文化产业 2021年1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思想

任艳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8

中华民族绵延发展,在无数次历史事件和存亡考验中激发汇聚起人民群众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磅礴伟力,归根结底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爱国,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为国育才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指引。

近年来,诸如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国际舆论事件、敌对势力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事件等,冲击社会稳定和民生发展。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提示我们,凡事均有两面性,要辩证看待事物变化发展,高校要以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防控处置为契机,在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针对当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立德树人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扎实开展持久、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行动认知偏差

爱国主义源于人对其所在国家的历史、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高度熟悉和认同,即“知之深、爱之切”。随着微信、微博网络自媒体的出现,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网络中存在别有用心者打着解密历史的幌子歪曲事实、煽动情绪,甚至对尚未完全涉世的大学生进行蛊惑。在一些社会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个别网络公众人物刻意扭曲真相、传播不实信息、制造社会恐慌,在思想价值层面干预了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认同,久之容易被迷惑,形成爱国认知情感上的“虚无主义”。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体系和价值信仰缺乏深刻思想认知,所学思政课程停留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试,对我国的信仰体系、价值观体系缺乏深入理解,出现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及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我国进入发展转型期后,国内出现种种矛盾、现象,如医患问题、房价问题、腐败现象等,导致部分学生降低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发展的信心。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力度不足

一是课程的融入性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高校掀起“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论证和创新改革,但就目前成效而言,如何将爱国主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是高校教学中应该思考的。

二是主题教育的实施成效不足。高校各类党团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同质化倾向严重,特别是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未做区分教育。党务干部、辅导员在开展具体的“第二课堂”教育中,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显得力度较弱,甚至出现教育活动“娱乐化”。此外以当代社会热点为教育素材的爱国主义专题研究较少或热度一过即不再提及,多停留在传统的革命红色教育中,未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是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架设不足。爱国主义教育是宏大的系统工程,缺乏有效载体必然影响教育效果。高校党团干部、辅导员等在利用新媒体抢占意识形态高地的素质能力有待提升,每年利用寒暑期搭建含金量高的主题社会实践载体的方向规划性不强,日常借助重大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教育的创新力度不足。

(三)抵御国内外环境影响的能力待提高

学界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会受到国际环境的变化影响,中国与国际接轨密度日渐增强,地域文化交融碰撞频繁,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中国魅力,近年来各种社会问题治理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与多国友好合作联系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部风险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企图颠覆、瓦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凝聚起的建设美好国家的信心和聚合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交锋频繁。西方敌对势力煽动情绪、误导舆论,部分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思潮影响而使自身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动摇,使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难度增大。

从国家内部分析,朝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国总体上发展平稳健康,但随着思想多元化的趋势、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面对社会变革种种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刻意渲染事件、制造虚假信息、散布谣言,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负能量信息误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

二、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把新时代弘扬爱国情怀、强化报国之志提升到新高度。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自身思想行为现状,在新时期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上,应以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和“学业成人”为思路,将“德”摆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位,培养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具体研究实践中,从“情感认同-思想教育-实践行动-氛围营造-环境治理”五个维度,实现“校内+校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结合,形成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合力。

(一)塑造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认同

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是做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前提,之所以爱国动机迷茫、思想价值动摇,是因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不够坚决。要发挥学校人才培养阵地的作用,党委、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等顶层设计,按照教育部党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从众志成城战胜各种天灾人祸的伟大事迹中凝练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围绕说理、共情、躬行三个方面为学生讲清我国制度优势,讲好感人故事,策划学生实践的主题教育(可采取线上与线下联动形式)。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水平

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一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团干部、辅导员及思政教师精心设计“思政第一课”,为学生讲述中华民族在历次坎坷磨难中的抉择担当,讲清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各种风险灾难的关键,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心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忧患意识乃至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达到固本培元、铸魂育人的目的。

二是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元素融入,按照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专任教师要主动提升自身修养、特别是政治素养要突破拔高,把“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新做法新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讲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在课堂中融入思想教育元素,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领悟爱国担当,坚定学成报国信念。

(三)增强大学生实践行动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青年学生座谈时提出,“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新时代大学生在校内汲取较丰富的理论学识,必然要在各类校内外生产实践中检验不足,进而再次升华提升,即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锤炼火热青春。

高校要丰富第二、三课堂内容,作为专业课程补充,按照学生专业归属、年级高低、学生特征研究策划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利用寒暑假、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分享交流、谈话谈心、实践调研、公益服务,将爱国主义厚植于主题教育活动中,增强针对性,注重形式创新但杜绝同质化和娱乐化。

结合时代变革发展的各种危机事件特征,高校要组织党团干部、辅导员等为学生阐述中国制度优势和讲述感人事迹,最终落脚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在激发爱国情怀时参与到各种相关工作实践中,可以多种形式并举,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扶助社会弱者、在网络上创作正能量文化产品等。

(四)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高校担负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和增强爱国主义凝聚力的重任,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影响深远,促进学风校风建设,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呈现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一是增强现实文化的渲染力。高校通过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实现环境熏陶、以文化人,通过设立标语、雕塑、展览馆、阅读栏、校风校训标识牌、文化长廊、悬挂国旗和张贴名人名言等,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在不同的空间设计不同专业特色的文化元素,通过直观形式,达到学生耳濡目染的爱国主义精神环境。

二是抢占校园网络新媒体阵地。当代学生接收新事物新思想主要通过网络媒体,要用好校园网、微信微博等载体,无缝构建网络思政宣传平台,加强爱国主义文化宣传,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为契机,进行网络理论宣讲、英模事迹展播、身边人物专访等,学生通过收听收看,潜移默化提高甄别是非能力和爱国主义热情。

(五)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着力构建更为健康有序的社会生态,现阶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社会文化治理中需要着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一是高校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实践中寻求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撑和依据,掌握教育主导,辅以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是高校及地方部门对校园周边不良文化环境要打击铲除,排查整顿侵蚀学生思想行为的不良文化娱乐场所,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氛围。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元素在社会各方面的布置宣教,将爱国主义贯穿于社会运行发展中。

三是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新媒体监管力度,取缔非法网站及低俗内容平台,确保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涵养成长。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引导,防止网络谣言、负能量文章等对学生思想干扰,发动社会公众人物、行业模范代表等在网上代言发声,传播国家正能量,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

此外,高校应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大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学习、现场教学等近距离感知新中国的奋斗艰辛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情感体验,凝聚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磅礴动力。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