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 张亚文 王国英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30
英语和汉语文化理念不尽相同,因为他们分属于两种语言群体。因此在隐喻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文化差异。隐喻通过丰富的联想,捕捉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由于作者用这一修辞手法把一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内涵转嫁于另一事物之上,就可以把人或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从字面上看,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虽没有“像”“好像”、as、like这类词连接,可意思却隐含其中。它涉及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要求读者对客观世界能做出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隐喻不满足于表达得清楚明白,还力求生动形象,使读者不但懂得意思还能受到感染。在隐喻句中,词汇、词组或句子均可充当喻体,可担任的成分有主语、谓语、表语、宾语、定语或状语。作者运用不同词汇表达不同意义,反映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同想法。隐喻中的词汇明确描写了本体特征,其目的是让人们注意那些具有非命题性质的事物或现象。
汉英语言中时间隐喻均应用了空间范畴中的维度、方向、位置等因素。其相似之处是:时间的隐喻是空间概念的一维结构,而不是二维或三维结构[1]。时间是有方向性的,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没有使用二维属性、三维属性的词汇表达时间,而采用一维直线型且非对称性的表达,例如汉语里有之前、上周等说法;英语里有last year、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
实体隐喻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看作是有形的、能够进行谈论和量化的实体。英汉两种语言中一种很常见的隐喻就是将时间比作金钱。时间是金钱、是实体物质。除了将时间直接比作金钱之外,更是用对待金钱的方式对待时间。两种语言中修饰钱的词汇同样可以修饰时间,英语里有save time,budget time;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中英文中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人们以相似态度对待时间,这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的隐喻表达方式。
中英文里除了都将时间比成金钱这一实体物质之外,还经常把它隐喻成一个有自己思维和判断的人。如果珍惜时间,它就知恩图报;如果怠慢时间,它就扬长而去。例如:时间好像在和我们开玩笑一样。Forty years witnessed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四十年目睹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即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不同文化背景和感知方式会呈现出各异的时间隐喻表达。英语把时间比作“鸟”,如“How time flies”。而汉语里常用“寸”“箭”等,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似箭”的隐喻表达。
汉语中“上星期、上个月、下周、下半年”等表达是中国文化中在前的时间为“上”,在后的时间为“下”的体现。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常把时间比作江河,奔腾向前不复回,而水自上而下流动,“上”为前,“下”为后;先辈在“上”,后代在“下”。汉语对时间的这种隐喻性思维是受文化影响的表现,而这种在前的、逝去的时间为“上”,在后的、未来的时间为“下”,这一思维模式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难以接受。在他们眼里,上就是向上,那就应该是未来;下表示踩在脚下,那就应该是过去。汉语中有关“时间”的思维习惯在他们看来是有悖于直觉的。The matter is settled down.就证明英语多采用自己在动的比喻。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感知时间流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2]。
汉英两种语言在对于多个时间状语的排列顺序上也有不同:汉语里表时间的词语的语序遵循由大到小的原则,英语则相反。例如汉语表达:军事打击发生在 2019年11月18日上午10点20分;可在英语中则表达为:The military attack happened at 10:20 a.m.Nov.18th2019.
在看待时间与人的相对运动时,汉英语言对时间运动方式的描述有时间在动和自己在动两种隐喻方式。时间在动的隐喻即人的位置固定,时间是运动的。比如:Time flies when you’re having fun(时光流逝)。/All the sorrows are behind you now(伤心被抛在身后)。汉语里“到、过、来临”等词语(如:新年就要到了。/现在已经过了饭点了。)就是用这种隐喻方式形成的。自己在动的隐喻即时间的位置固定,人是运动的。比如:We're close to the start of the new year./They have passed the deadline.而汉语里“前途”“后路”采取的就是自己在动的方式。由于受众对空间有着共同的认知体验,所以中英两种语言都存在自我在动和时间在动的时间隐喻方式。
但中国人更习惯采用“时间在动”的思维方式,而英语国家人则偏向于“自我在动”的思维方式。例如汉语中的“时间如流水”“后浪推前浪”等,用空间范畴中的前、后方位说明时间范畴时,形成了“过去在前,未来在后”的隐喻[3]。这种通过空间的前后方位来表示时间先后的隐喻性语言,在汉语时间的表达中占很大比例,有“前辈、前任、后代、后人”等诸多词汇。然而这些时间隐喻表达很难被“自我在动”思维方式的英语国家人所接受。中英两种隐喻概念的冲突反映出过去取向的价值观与未来取向的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冲突[4]。
隐喻表达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文化背景是隐喻研究的基础,而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也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影响,因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会导致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事物认知的不同,因此隐喻的理解应建立在说话者和听者双方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I regret so much that I wasted my golden ages by playing,going dancing and getting drunk.(我非常后悔把黄金时期都浪费在玩耍、跳舞和酗酒中了。)“golden ages”汉语直译是黄金时期,而在英美文化中则指一个人退休之后的时间。由此可见,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冲突和交流偏差,因此想要较为准确地理解目的语国家的语言隐喻,就必须深刻地了解其文化背景,跨越文化交际的障碍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
只有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深刻地感受和精心地发现,才捕捉到事物的形体特征,从而使语言语意强烈,寓意深刻。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该仔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