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现实路径

2021-03-08 07:44黄克顺
文教资料 2021年23期
关键词:毕业论文选题专业

黄克顺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性安排,是大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对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恰当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项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推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迄今为止仍是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近些年来,社会上质疑高校本科论文存在合理性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出现了呼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声音。有人甚至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但不能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反而大大增长他们弄虚作假、大搞形式主义的本领,破坏了大学教育的纯洁学风”[1],此类声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确实到了该深入反思的时候。

毕业论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没有合适的实践性课程来取代毕业论文写作的情况下,简单化地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对人才培养而言有害无益。但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整体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应理性对待,在充分了解其成因的基础上,积极改进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监管。提升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已成为当前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教育部也早在2004年就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下面我们以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表述的方便,下文称“中文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就当前此类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略陈浅见。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文专业毕业论文问题聚焦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写作对象较为陈旧,往往集中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领域;毕业论文内容较为空泛,与作品文本和地方社会结合不够紧密;语言表述大多较为粗糙,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相较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毕业论文质量而言,高校扩招后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整体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这既与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有关,也与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与管理的具体方式有关。撇开生源质量不谈,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的成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识课挤占专业课,学生专业素养退化

在2000年前后,为推行所谓“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部分重点高校开始在本科生教育中推行通识教育,随后应用型本科高校也逐渐跟进,各高校陆续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保持总学分和总课时不变动的前提下,公共课、通识课和专业课按比例进行学分和课时的划分,结果必然导致通识课等大量挤占专业课的学分和课时,专业课的课程数量和学时被大量压缩。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中部地区某本科高校中文专业的某些课程教学时长大幅缩水。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推行通识教育以前,“现代汉语”的学分和学时分别为8个学分96课时,为推行通识教育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结果“现代汉语”的学分和课时被压缩至目前的3个学分48学时;其他如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课的学分和课时也同样变得“惨不忍睹”。如此,某些专业核心课难免会学得不深不透,学生专业素养的下降也就难以避免。

(二)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写作精力分散化

当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集中于大学四年级下学期。通常在大四第一学期期末时选题、定题,大四第二学期完成开题、初稿撰写、修改定稿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是非常特殊的时期,应届毕业生同时面临就业、考研、毕业论文写作等诸多艰巨任务,其身体和心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压力传导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必然导致毕业论文写作中低水平的模仿和被动性的应付,表现于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毕业生多倾向于写作难度相对较为容易的文学类选题,且古代文学类选题往往集中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等少数名家,现当代文学类选题则集中于鲁迅、赵树理、沈从文等中学语文课程选文较多的作家。笔者对中部某高校中文专业近三年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统计,结果是文学类选题每年占比均高达八成以上,而选择写作难度相对较大、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的语言文字类选题的学生很少,选择需要实地调查、与地方社会文化相关的选题的学生也寥寥可数。

(三)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内卷化,质量监管形式化

高校应届毕业生往往考研、考公(考公务员)、考编(体制内教师编制)等诸多与个人前途和学校就业率统计等相关的重要选择,相比之下,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就被暂时搁置一边。但毕业论文毕竟是本科阶段极为重要的综合性训练,作为大学的“最后一课”,学校、学院均极为重视,大多数论文指导教师也不断督促。无奈之下,部分毕业生只能临时抱佛脚,在交稿时间到来前突击完成论文,这样的“急救篇”往往多为无意义的重复论述,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而主持毕业论文答辩的教师出于对毕业生的同情与理解,对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敢苛求,考核时往往网开一面,生怕因为毕业论文而影响学生按时获得 “两证”(毕业证和学位证),进而影响学生的前途。即便如此,从事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和从事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为了符合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师生双方在论文的选题、开题、修改、定稿、查重、评阅及答辩等环节上,均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但究其实际效果而言,毕业论文写作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论文结构的构思和语言表述等表达能力的训练、对文献搜集和观点提炼等学术素养的养成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却一言难尽,师生双方的相关劳动形式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出现了一定的内卷化倾向,即毕业论文的写作表现为师生双方无价值的劳动付出,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限于专业鸿沟和人力限制,有关质量监管的实际效果往往并不 明显。

此外,少数地方高校在教室等教学资源紧张和考虑办学成本的教育环境下,对包括中文专业在内的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推行大班教学,在大班教学环境下,学生课堂的专注度、师生课堂互动的频度和教学的深度均有所下降。加以信息社会下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如抖音、微信、QQ等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中文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与积累严重不足。在此教学生态下,学生的学术兴趣、专业素养相较以往必然有明显的下降。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现实路径

尽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面临一系列不利因素,但只要有针对性地对毕业论文教学方式进行细化和优化,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也是不难实现的目标。衡量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三个方面来衡量,而对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不宜做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中文专业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应结合实际,从以下角度着手进行。

(一)毕业论文教学安排必须长线化

本科阶段教育的重心,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而要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思维能力,难度尤甚,因为这是一个“转识成智”的过程,而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还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注定具有长期性,需要长期专心致志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长期写作的实践性训练,而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一蹴而就。因此,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宜早不宜迟,教学时长宜长不宜短。虽然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中文专业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安排有“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等理论性课程和学年论文等实践性课程,但其与大四阶段的毕业论文写作无直接关联性和写作的连续性,且因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缺少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故此类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实际作用往往差强人意。为此,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该把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由目前的一学期(一般为大四第二学期)延长为三到四个学期,即早启动、早选题、早酝酿(收集素材和文献),让毕业论文教学贯穿大三和大四两个学年,如此一来,到大四下学期,学生的思考一般会水到渠成,写作起来就会从容不迫,有利于改变学生因为考研、考编、考公等事务分身无术而对毕业论文写作疲于应付的不良局面。

(二)毕业论文选题尽量在地化

所谓选题在地化,即毕业论文应尽量从地方社会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选题,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把地方社会的教育、文化等现实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中文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强化研究对象指向的针对性和聚焦性”[2]。这是因为中文专业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还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中文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应“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文专业的重要任务。而人文情怀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获得需要落实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上,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为分布在地方上的省属高校或市属高校,此类高校有服务地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在的省、市应成为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土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关注地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与地方社会需求对接,有意识地把毕业论文选题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毕业论文选题的地方化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近五年的毕业论文教学中,结合教师本人承担的科研课题和指导学生实习等经验,指导学生完成了有关县市城区地名规划调研与编制、民间文学在地调研、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城区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二十余篇应用性论文的写作,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调研,既强化了写好毕业论文的信心,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三)论文管理推行专业导师制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而我国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导致本科生在校期间联系最为密切的老师往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对疏远。而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学术意识和能力等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师生之间通过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长期互动逐步养成。而现行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制度往往只是毕业前的短时配合,指导效果相对有限,为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渠道,需要实行新的导师制度。这种新型导师制度可称之为专业导师制。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为核心任务的教育模式,可以在大学一年级时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专业导师为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答疑解惑,同时对其专业兴趣进行发掘培养,到大四阶段即自动转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此同时,把“导师的指导业绩纳入考核之中,与导师自身的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晋级相挂钩,必然会对科研导师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产生激励机制”[4]。专业导师制模式可以弥补普通毕业论文指导的不足。这种模式下的教师与学生有较多的感性接触,教师基于育人责任、师生情感和对学生的了解,会更加用心指导毕业论文。教师通过适当安排学生参与自身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及早得到一定的科研训练,也会及早谋划毕业论文的选题与素材积累,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毕业论文质量必然会相应提升。在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整体下滑的形势下,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对于应对生源质量下降和本科生专业素养低下等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尝试校际化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坚持已久的传统,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已形成一套较为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上,各二级学院一般都要经过毕业论文写作动员、指导教师遴选、选题征集、学生选题、下达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抄袭检测、教师评阅、现场答辩等环节,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格式规范也有非常具体的规定。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可谓不规范,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也不可谓不严格,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毕业论文写作敷衍了事的仍然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应付毕业论文的各种形式要求并不是一件难事,毕业论文的抄袭检测也只管文字形式,而不管论文内容和文字质量。即使如此,上述毕业论文管理的各项规定非常必要,只能加强,不能取消,但仅此显然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创新毕业论文教学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当下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代表作由同行专家鉴定的做法,尝试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校际合作。“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是从专业层面对申报者是否达到任职条件的实质评审,是作者综合能力和水平高低的真实体现。”[5]毕业论文的校际合作是把毕业论文质量抽测委托给其他高校的同行,由外部力量来评定送检的毕业论文是否达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通常而言,外部监控的效果会远远好于内部管理。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推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校际交流和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有利于切实发挥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 作用。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选题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取消还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