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态文明,构建生态劳动教育体系

2021-03-08 07:44屈春叶
文教资料 2021年23期
关键词:劳动体系生态

屈春叶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家也出台了有关文件,为推动“五育并举”明确了教育方针,旨在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教育基地,在新时期,积极构建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推进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也是现代化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

一、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内涵

生态文明在劳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取决于劳动教育本身的生态性以及现实社会中诸多客观环境。分析劳动教育可知,其本身不仅涵盖了理论层面,还涉及实践层面,是由多个变量组成的统一生态系统。[1]简单来说,可以将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理解为新时期全新的教育系统,将培养崇高品格、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人才作为方向与目标,而后借助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客体、介体等各方面的要素,在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自我调节、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这对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时代价值

(一)可以有效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

教育实效性对落实教育目标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多形式实施,但实际收获的效果并不理想,呈现出一种劳动教育形式化、阶段化的现象。国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各个高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可基础教育条件问题尤为突出,其中包含了软件,也涉及硬件。例如,劳动教育运行机理不完善,各类单位职能、关系模糊,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度不高等。鉴于此,为有效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需要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利用生态文明理论,充实“系统”,进而使得高校劳动教育落到实处。[2]

(二)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良好品格、道德、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人。现代社会发展中,高校更多侧重于培养知识丰富、技能水平高的人才,弱化了劳动教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与“立德树人”相背离。《意见》明确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这足以说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对此,高校在构建劳动教育生态系统过程中主要的依据与出发点,都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自有教育环境的优势,明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回归本真,健康成长。

(三)助力劳动教育学科化发展

学科的形成本身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若想促进劳动教育在高校中学科化发展,需要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撑,还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进行融合,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满足指导实践的需求。当前,生态学理论在人文科学、社会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其融合到劳动教育中,可谓是充分迎合了时代发展需求。[3]但是目前二者的融合性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高校应当立足自身实际,构建出符合高校劳动教育需求的体系,最终实现劳动教育学科化发展。

三、构建高校劳动教育生态体系的实践策略

(一)厚植劳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土壤

高校在构建劳动教育生态体系中,首要任务就是塑造劳动教育的研究生态,只有深入研究,才可以为后续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撑,进而推动劳动教育科学化、健康化发展。对此,高校在构建研究生态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当明确思想指导,即《意见》中的指导思想、构建原则等内容,为高校相关研究人员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支持。其次,作为研究人员,自身也要积极敢于打破局限,不断丰富创新研究思维,增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的自信心。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发挥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高校研究提供多层次、分阶段、分群体的劳动教育科研平台,促使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可以与各方进行沟通、交流。[4]再次,在研究高校劳动教育生态体系过程中,应当将问题作为重要导向研究教育教学,应当增设劳动教育研究专项科研课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要积极培育出高校劳动教育特色研究团队,为劳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构劳动教育多方共育生态

高校构建劳动教育生态体系,不能单独依靠高校自身,而是要充分发挥协同与融合作用,实现劳动教育多方共育生态。

作为政府,需要结合所辖地区高校实际情况,主动承担其责任,为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给出明确的指向,确立工作重点内容,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指导、引领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通过投入资金、制订政策、提供场地等方式,为高校顺利实施劳动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

要积极发挥社会支持能效。全面整合、梳理社会资源,结合高校劳动教育实际情况与需求,将社会资源融合到各个环节中。[5]其中包含了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福利组织等,这些组织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为高校提供劳动实践场所、搭建劳动平台,提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机会。

高校还应当积极引导家庭教育发挥作用。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利用家庭环境,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优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其劳动兴趣,从而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树立崇高的劳动风气。

高校自身应当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中,要明确主体责任,保证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课程构建等方面满足劳动教育实施需求与要求,更要全面考虑到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需求,遵循教育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劳动价值认同感,自觉参与到劳动实 践中。[6]

(三)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为保证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落到实际,首先,需要构建出科学、精准的评价机制,助推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自觉性的目标。因此,高校应当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适度性,彻底改变以往劳动教育中按照“多与少”的评价方式,而应当综合考量学生在整个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劳动后的反思、领悟、感受等。其次,需要按照多元化评价原则,对学生实施多维度、多样性、多层次的评价,确保学生劳动评价依据客观、全面。再次,要融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在定量评价中,教师需要记录学生参与劳动课学时数,而后以劳动学分的方式计入综合测评体系中。[7]定性评价中包含了专业课实习、课外各类实践、宿舍卫生整理等情况;而理论结合实践,主要指的就是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以不同方式展现;自评与他评,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在对比中学会吸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身不足。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劳动情况,自我总结,正确认识自己。小组内的互评,则是促进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他人,促进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及表现,给予总结性评价。最后,高校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记录线上线下劳动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高校劳动教育评价实施的精准性、可靠性。[8]

(四)注重劳动教育文化传播影响力

劳动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高校应当意识到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发挥文化传播力量的积极作用。高校文化氛围的浸润,可以进一步为劳动教育注入养分,从而使得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念。

首先,高校应当积极深入研究、创新劳动文化内容生产方式。一方面,高校需要树立劳动楷模形象,发挥主导作用。深入一线基层岗位,挖掘平凡岗位上普通劳动者的先进事迹,进而向学生传递劳动光荣的正能量。另一方面,高校需要积极紧随时代步伐,丰富劳动文化宣传方式,促使大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真实、可靠的典型劳动事迹,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劳动精神,树立劳动观念。比如,可以在劳动活动中开通线上评论版块,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互动,或者开展实际体验等,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感受劳动的艰辛,根植于自身的劳动价值观 念中。[9]

其次,高校应当积极创新劳动文化叙事形式,融合不同叙事内容,如理论与情感的结合,在多样化劳动文化表达下进一步增强劳动文化传播亲和力、感染力。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可以在学生平凡生活中融入劳动,从而促使学生热爱生活,立足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最后,应当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平台创新劳动文化传播方式。比如,移动客户端、云技术平台等,提升劳动文化传播速度、扩大范围。高校可以借助官网,专门设立劳动教育专题,也可以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等客户端增设劳动教育专栏,积极宣传一线优秀的劳动者事迹,歌颂劳动的优秀作品、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相关内容,切实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需要明确立德树人目标,积极落实。加强劳动教育,借助劳动推动学生实现自我重塑、自我超越,积极消除不良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出立德树人实效性。

对高校构建生态劳动教育体系的内涵、时代价值、实施路径的分析与研究,只是笔者的一些初步思考,希望可以为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提供些许参考。愿高校同仁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劳动素质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人才 储备。

猜你喜欢
劳动体系生态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热爱劳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