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娣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00)
首先,地方高等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创业人才资源。高等院校均具有四项基本的功能,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地方高校通过功能的发挥可以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并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体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水平、创新思想观念的人才,高等院校研究出来的最新的科研成果,也能够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宽阔的经济视野和更全面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体系。
其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进步发展和转变提供助推力。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创新创业相关的学习,以此形成其学科专业基础,毕业后进行创业活动能够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及时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有效地为区域经济进步发展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地方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也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皖北等3个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阜阳等4个区域重点城市建设。阜阳市地方政府紧抓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等重大机遇,全力打好“长三角”“高铁市”两张牌,牢固树立产业兴城、工业强市的理念,聚焦“554”产业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骨干企业“13581”培育上台阶工程。聚焦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以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坚持政府引导、目标激励、分级培育、一企一策,整合筹划资源分配,提高服务精准度,积极落实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任务,推动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确保阜阳内在实力的提升,实现大美阜阳的建设发展目标。
1.阜阳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下辖3区、4县、1市(界首市),阜阳市历史悠久,距今3000多年历史,是中部平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阜阳位居大京九经济协作带,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渡带、中原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皖北等3个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阜阳等4个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过去几年,阜阳市经济发展速度飞快,从经济总量上来看,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2.阜阳市积极培育创新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强化
经过对往年资料及数据的搜集分析,发现阜阳市的产业结构以2005年为界限,在其之前为2-3-1式发展模式,是工业化初期的后发展阶段。这一产业结构的形成原因在于阜阳市当时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大型企业较少,重点是由农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撑。2010年至今,阜阳市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了一次变革,即革新为3-2-1式结构。近年来,阜阳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同比增速分别为0.2%、12.17%、13.04%,相对应的同比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65亿元、23.2916亿元、37.5969亿元。此外,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这充分说明,阜阳市已经将经济发展重心由农业转变为了服务业和工业,其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更高。
安徽省阜阳市拥有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民办安徽旅游职业学院、阜阳科技职业学院、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阜阳职业技术学院6所高等学校,其中省属高校1所(阜阳师范大学)、市属高校5所,高校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资源较为丰富、高质,为校地合作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也为区域经济融合创造了条件。为了进一步了解阜阳市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调研了大量有关高校创业教育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文献检索了大量的资料,从创业教育规模、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比赛和创新创业教育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认证等方面进行论述。
1.阜阳市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规模
近些年来,阜阳市多举措全面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积极鼓励高校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成果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组织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阜阳市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以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校在2015年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科级建制,由专人负责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创业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及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自2015年开设至今所教授指导的学生人数已有30000之多,除基础课程外还协同开设了通识课程,更全面地引导大学生参与专业创业实训,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高校对各个专业的实训课程比例进行了调整,包括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
2.阜阳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及资本投入、市场变动等都是影响阜阳市经济变化的重要因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这些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作用。下面将分析2010至2020年阜阳市经济发展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首先,阜阳市GDP发展水平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匹配度分析。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阜阳市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之间的相关度进行判断,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参考2010——2020年阜阳市的GDP数据,创业教育发展情况参考同时期相关高校每年参与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人数总量。
对2010——2020年阜阳市GDP和接受高校创业教育的学生人数采用线性拟合进行数据的回归计算结果显示,2010——2020年期间,阜阳市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的比较高的匹配度,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校创业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阜阳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其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基于此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规模得以扩大,教育体系也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健全且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主体动力。
其次,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知识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成果能够为区域产业结构做出很好的补充和完善,这主要是从产业结构视角作出的评价。相关数据资料表明,在阜阳市,大部分大学生所创建的企业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由此便实现了对阜阳市第三产业结构的完善补充。
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不仅对行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企业间的关系也起到改善作用。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是影响学生创业理论基础知识提升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关键,只有设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够确保学生创业精神的有效培育。本文研究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以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校侧重于对创业课程中点和面的融合,强调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分别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拓展课程组成。从2013年开始,针对全校毕业生开设“职业发展规划”必修课程,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降龙十八讲”“创新创业大赛赛前特训”“精益——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等。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基地数十个,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院发展实际设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
从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创业教育知识结构可以看出,其涉及的面相对较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度还不够高,充分利用学生实际的专业背景进行创业教育,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业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加创业大赛的项目,仅有30%的项目是学生基于所学专业进行的创业设计,而且参加过系统创业培训的学生仅占有20%左右。另外,部分创业项目门槛低,不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在真正进入市场时会承受较大的竞争压力,并且此类项目的经济贡献率相对较低。
最近几年,阜阳市一直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领域,对第三产业新兴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力度较大,因此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也集中于此,阜阳市第三产业这几年对GDP的贡献率呈现增长趋势,从业人员数量体现为逐年升高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高校所构建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第三产业中相关专业大学生的教育没有实现有机且深入的结合。
当前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都存在较为统一的目标方向,即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掘区域创新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对此,各地区政府需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着手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政策保障,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提高产业增长效率,加速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变。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和产业结构的特点。阜阳市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是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再加上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更新调整,地方高校如果不了解政策并及时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就无法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满足条件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阜阳市经济产业结构在持续优化,未来逐步实现从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城市,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工业为辅的区域中心城市,第二产业在阜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的创业教育调整比较慢,对应产业所设置的创业课程受区域经济创业形式变化的影响仍然较大。
近几年,阜阳市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教育环境得以优化。然而,部分创业教育规模依然不够大,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教学条件。投入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资金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回报,缺乏与企业的良好合作,降低支持创业教育资金的积极性与充足性。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无法及时跟上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创业教育的规模需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规模及时增加。
完善区域经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整合学校与政府、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等校内外各种资源,以政策体制和合作机制为基础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更具一体化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政府应适当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的资助,稳定项目研发队伍人员构成,提高高校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在地方高校设立创业基金,形成竞争性拨款机制,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给予高校创新创业财政税收优惠补贴,政策上引导银行贷款倾斜等鼓励高校建立校办企业。协助校办产业市场化,建立创新创业型大学联盟。
依托地方政府平台的政策引导,有效利用企业园区建立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减少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在政府创新创业平台的依托下,引导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建立契合合作机制,在三方的合作的视角下,让更多的高校创业者、创业团队享受到更多的孵化优惠政策,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水平。
高校应充分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对课程模块和实践实训课程进行合理优化。创新创业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创新创业讲座和实践活动等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设置时效性的沟通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训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创业教育指导授课,共享优质师资资源,借助企业平台对人才培养每一阶段进行能力提升、社会需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