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露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23)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浅阅读已然取代传统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深度阅读,成为当前信息获取的便捷形式和新的阅读模式,尤其在学生群体中体现尤甚。随之产生的是阅读追求碎片化、娱乐化、浅显化的现象越发盛行,经典阅读被束之高阁,“恶搞”“戏说”抓人眼球。追求娱乐至上、浅尝辄止的“浅阅读”与学生思政教育的严肃性、浸入式的要求差异甚远。结合这一现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阅读红色经典,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当前学校思政教育面对的重要命题。
为更好地理解这一阅读模式对于当代大学生信息接收方式、阅读习惯的影响,选用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对媒介批评的3 方面——文本层面、现象层面以及文化层面来对“浅阅读”现象逐一分析。
一直以来,对于“阅读”,学界一直将其界定为: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文本所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阅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式、内容以及人们的阅读观念、阅读方式,都极大地受制于时代发展。纸质文本的阅读方式始于造纸术、印刷术的先后兴盛;而网络阅读方式风行得益于网络和新媒介的发展。它们都是媒介发展不同时期的产物。纸质载体的特性使得人们在进行阅读中,必然运用连贯、流畅的阅读思维,从而更适合深度理解深度思考[1]。而浅阅读方式某种程度上受制于载体(多为电子文本)的特征,很多时候只能是一种跳跃的、间断的、快速地浏览。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使得“点对点”的线性传播服务成为可能,个体独特需求可以被最大化的满足。读者不再习惯翻阅厚重的书籍,越发喜欢被解读的经典,被摘选的美文,被咀嚼的古籍,用这样的方式获取意义快捷方便,它无形中帮接收者过滤掉了大部分无关内容,使其可以直奔重点。但这也是造成“碎片”的原因所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信息会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涌来。海量信息的无限性与人们阅读时间、阅读精力的有限,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得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以短时间内高效快捷获取信息的方式。于是,浅阅读方式成为一种最优选择。为了取得广度上的开阔,必须牺牲掉深度上的延展。无论是“视觉消费”的喧嚣,或者是“读图时代”的猖狂,大到国事天下事,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浅阅读都可以在最短时间中让读者获得信息的最大消费。在信息与时间的博弈中,“浏览式”阅读成为最好的工具[2]。
浅阅读以它轻松、浅表、跳跃、娱乐的特征紧贴后现代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腹背,顺势而为。以追求短暂审美、即时趣味取代了对于深度意义,理性价值的探索,浅阅读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于现代生活丰富物质信息的享用,另一方面可以把精英文化从神台之上拖下,成为可以被普通大众所理解消遣的内容,便于人们享受闲适、愉悦的生活情趣,求得心灵的松弛,体现了当今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和娱乐追求。影视的横行、读图时代的横空出世,都是浅阅读现象的一个折射,同时也是对于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诠释[3]。
有学者将“浅阅读”习惯总结成了“三快”,即为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这是一种即时迅速、囫囵吞枣式浏览娱乐,并且在行为结束后对所阅读文本迅速地遗忘丢弃。在这种解释之下,“浅阅读”的风靡几乎具备了“低俗化,草根化,快餐化”等众多弊端。而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迅速适应并熟练运用“浅阅读”这一阅读形式并养成阅读习惯,这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担忧。主要聚焦于如下问题:(1)容易导致学生丧失自己的思考或思维钝化;(2) 会影响学生对深层文化的理解;(3)可能会养成浮躁的阅读心态;(4)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群体性变化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便是思维能力的变化。最让专家学者们不安的是,“浅阅读”不仅存在网络阅读之中, 传统的阅读也有同样的趋势,因而会导致功利性阅读、非导向阅读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浅阅读只是相对于深度阅读而言,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浏览式、跳跃式、娱乐化阅读行为。它具有阅读方式上的快速性、便捷性以及阅读内容上的广泛性与多元化,是一种旨在寻求阅读效益最大化的阅读行为,绝不等于“肤浅的阅读”。同时这种阅读方式并不排除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学生进行更深入更专业的信息的获取,与“深阅读”可以并行不悖。用“浅阅读”方式筛选信息,以“深阅读”形式重点把握。
从“浅阅读”的文化诠释和专家学者们对于“浅阅读”的论述可以看出,“浅阅读”不仅是时代的阅读特征,更是新的阅读模式,也是一种将长期与深度阅读并存的阅读行为,接受并顺势利用这一阅读行为,是当前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的命题。同时,必须重视的是,“浅阅读”时代下,信息生产的低门槛、信息传播的高效化,使得学生很容易被“博眼球”的虚假信息误导。西方媒体一直利用娱乐性极强的爆款传媒、影视、文化产品向大学生兜售西方价值理念和历史虚无主义,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矮化民族英雄、抹黑中国历史,对于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冲击[5]。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高辨识能力,坚定文化自信,重要一环就是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党史国史、全面系统了解党的发展历程,了解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红色经典,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深刻理解当前政治经济形势,进而学而用、学而行,筑牢学生信仰之基,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但相对于浅显易懂的“10 万+”网络热文,红色经典著作的内涵与精神价值使得它趣味性不足,加之经典著作的内在逻辑性要求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沉浸式阅读,这使得它们很难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首选。很多学生兴致勃勃开始翻阅,哈欠连天弃书睡觉,成为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因此,红色经典阅读的推广,必须要同时解决“抢夺学生注意力”和“留住学生注意力”两个关键环节:在铺天盖地的信息输出中,让红色经典读物可以抢占学生注意力,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长时间留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要轻易读到一半就放弃。一方面,需要利用阅读载体的多元形式、宣传表达的多元手段、激励奖励的多元效果来获得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用严肃深度的诠释代替碎片化、浅显化的信息输出,让学生能深入感受深度阅读带来的体验感和浸入感,进而实现留存学生的注意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学习理解红色文化、自觉传承文化基因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相对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较弱,党史国史了解较少,人文底蕴相对薄弱,针对理工科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帮助他们自觉自愿阅读红色经典是一种高效途径。红色经典的深度阅读,可以打破主体知识的封闭性,帮助大学生更好理解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富强的奋斗史,理解改革开放40年巨大变化的发展史,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阅读中感受到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知识储备和精神信仰,为日后他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作为向导。
相对于浅阅读的碎片化、娱乐性,经典阅读更多的是一种深度阅读体验。而传统阅读形式通过纸质媒介向学生传达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了解,很难将学生引导进入深度阅读场景,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深入探究则无法实现[6]。
如何让学生愿意融入更为严肃的深度阅读场景,自觉阅读红色经典文学,自愿传播红色经典文化。结合这一问题,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依据学院理工科学生的学习阅读特点,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理工科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路径。结合学生课程学习的特点,邀请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等专业学者教师为学生制定工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表。在学生中遴选一批热爱读书、擅长交流的学生,组织成立国学读书会。由国学读书会牵头,定期举办经典阅读分享会,阅读分享内容从推荐阅读书目中按顺序选择。除了邀请专业学者、专家教授前来为学生们举办讲座交流,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行读书、演书,自编自导话剧、舞台剧、情景剧等形式,将推荐书目中的经典文学片段变成绘声绘色的表演展示。用话剧展示 《离骚》中士大夫屈原九死不悔的爱国之情,用情景剧展示《长征》中“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压倒”顽强意志。将红色经典文学中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观可感的具体场景,吸引学生关注进而带领学生学习了解。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历史事件重要活动节点,举办“爱国情·报国志”主题话剧展示,中秋诗会,端午话剧祭屈原,“一二九”团支部风采展示等活动,利用展示方式的多元性和话题性,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参与。通过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在深度阅读之后,加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展示和解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当前大学生很多行为深受朋辈影响,整体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日常行为、品格塑造影响深远。在校园打造乐读好读的文化氛围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在2018年10月对于当年入学新生的调研中显示,仅4.67%的学生表示对于红色经典阅读很有兴趣,21.36%的学生表示愿意阅读红色经典书籍。而在2020年10月,同样针对2018 级开展的阅读倾向调研结果显示,高达72.10%的同学表示已经阅读过5 本以上红色经典读物,超过六成同学表示愿意主动阅读。学院通过营造勤学、尚德、创新、好读的文化氛围,多层次开展各类指定主题的读书分享会、线上读书角、大咖座谈会等活动。将深度阅读带来的个人体验通过互动交流变成群体分享,让阅读者在分享中感受到被理解、被接受、被倾听、被尊重的价值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热情。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荐书,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微信推文、抖音小视频、豆瓣打卡等形式进行分享,形成阅读输入和分享输入的双向循环。以“互联网+阅读”的形式,打造红色经典阅读的新阵地。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环境打造和文化浸润,将学生带入乐读好读的学习场景之中。
不同于专业的学术阅读,红色经典阅读是第二课堂教育的延伸,因此更为灵活多样。由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长期性、持续性的培育,在特定时间里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不同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通过设置“第二课堂”阅读学分的形式,利用制度化激励手段,鼓励更多的同学走近红色经典读物,进行深度经典阅读。通过“一天一句读书笔记”的形式,邀请学生在朋友圈、QQ 空间、新浪微博、抖音斗鱼等平台分享阅读笔记,对于参与的学生进行打卡积分排名,对于积分靠前的同学进行奖励。通过有效激励和朋辈效应的双管齐下,已有超过7 成学生主动加入这一活动,实现了活动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同步提升。
同时,注重设置合理的评估考核反馈机制对于实现常态化阅读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阅读感悟、理想信念、爱国情操等全方位的考核评估和对比分析,可以为下一步活动的设计提供思路和方向。用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助力校园红色经典阅读风尚的形成,真正实现红色教育的入眼、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