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涵育引领高校“青马工程”的建设研究

2021-03-08 07:34崔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青马校园文化

崔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44)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传承与信仰,是引领年轻人的指路明灯,它集中反映了一种品格。一种先进的文化,必然伴随着信仰者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必然深深与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融为一体,必然是团结和激励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作为各类思想文化萌芽、碰撞与传播的主要营地,肩负着传承文明、教学育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大责任[1]。

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党的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自从“青马工程”实施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响应,通过各种渠道展开对更好落实“青马工程”的研究,但是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主要围绕理论开展研究,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阅读讨论、自主学习、集中培训、知识竞猜、党校学习、社会实践锻炼,而对于文化熏陶方面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红色文化与“青马工程”建设的探讨方面[3],该文旨在探究如何加强文化熏陶方面的育人氛围,通过美化宿舍环境、强化服务管理、发展网络文化等措施,增强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辅助理论武装,从而在高校更加高效地开展“青马工程”。

1 高校“青马工程”开展的现状

1.1 学生相对集中,培养覆盖面待扩大

“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群体是学生会、社联等团体精英骨干,并且在实际的选拔过程当中,由于学员名额、师资队伍、教学场地的限制,大多数高校一般按照一定的比例择优选拔学员,这样不可避免地冷落了很多的优秀大学生,打击了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热情。这也侧面导致了大学生对“青马工程”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生对“青马工程”并不陌生,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是肤浅的了解,而能够身体力行的做到一名合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寥寥无几。

因此,高校应调动一切的资源,适当扩大培养范围,找准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切合点,将“青马工程”的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全面的提升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2 培养模式单一,缺少针对性、长效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推进“青马工程”的措施相对单一,主要采用一些相对固定的形势,如红色课堂、党团知识讲座、班团活动、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红色信念。这些教育方式,大多是短期、阶段性,缺少长期性的氛围引导和文化熏陶,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遗忘和忽视,也很难把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理。并且培养模式单一,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青马工程”知识与理念,很难主动的吸收“青马工程”先进知识[4]。学生对“青马工程”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任务式完成的痕迹很重,容易造成大多数学生忽视“青马工程”的重要性,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难度。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对“青马工程”的教学是“大锅炖”式的一锅烩,没有区分学员的年级和层次。这也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员积极性的降低。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培养对象采取相应的培养模式,抓住对象的特点和疑惑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并借助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树立榜样案例,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红色氛围,从而让红色文化武装和熏陶学生,着力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真正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

2 “青马工程”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社会主义办学的需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广大的知识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好第一粒扣子;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四个“坚持不懈”;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要任务。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年轻人思维活跃且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分析辨别能力弱,对外界的不良诱惑缺乏抵抗能力。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大学生们的价值判断与信仰,他们通过占领网络阵地,网络舆论的形式来渗透学生们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如香港大学学生会“港独”言论,妄图通过各种极端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达到“港独”的目的。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接班者迫在眉睫。

2.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活动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开展教学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倡广大青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指导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时提出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地更牢,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献力献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哲学思想当今依旧源源不断地为中国高校的发展带来思想动力,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可以厚实高校校园文化的底蕴,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3 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也正处于思维活跃、情绪易感染阶段,那么怎么扣好学生的第一粒纽扣,怎么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显得尤为重要。

以“青马工程”为依托,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培养工作,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生会、社联等团体汇聚了众多精英骨干,成为“青马工程”培养的首选群体,学生干部带头,以点带面,带动身边的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 “青马工程”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举措

3.1 “青马”融精神,丰富学生信仰

所谓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的主流观念、历史传统、校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它是校园文化的基石,将“青马工程”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广大师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更加坚定地为社会主义培养“更红更专”接班人。学校精神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对学校的决策、态度、学风、校风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学校师生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它能让所有的师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鞭策着自己与学校共进退。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是对精神文化最好的诠释。陶行知先生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染更为重要,学校精神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熏陶和感染,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学校精神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高校须加强对渗透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校园精神的提炼,学校层面的校训、校风、校歌;学院班级层面的班训、班风、班级LOGO、班歌等,都可以反映大家的寄托与思想。国内很多大学的校训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5],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实事求是,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南京农业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在一定的层面,可以加大对班训等文化载体构建的引导,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文化载体中,从文化载体中汲取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青马工程的落实[6]。

3.2 “青马”进制度,发扬传播优势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制订的一些章程、条例、实施细则等”,它是校园师生遵守的准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对校园精神文化起反作用。制度的建立,又影响师生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完善、发展、丰富和提高。

在教学计划制订上,高校首先要完善马克思主义文化师资培养和教学研究机制,为高校建设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完善课程设置,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类课程所占课程的比例(增设一些必修课与选修课),也可以尝试将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最后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例如,扬州大学依托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红色讲解团”“红色宣讲团”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举措既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类课程的课时,也为其他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素材。

3.3 “青马”渗行为,树立模范榜样

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方式是人们的所作所为的具体表现,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受制度的约束和导向。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包括师生在学校开展的各种娱乐性、学术性活动,是师生校园生活最直接感受的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整个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学生学生组织是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从经费投入、政策倾斜等各方面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类学生社团。通过举办一些娱乐比赛、文化讲坛、读书会等活动,让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校还应充分依托各式媒介加大宣传,如校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在平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青马工程”建设者正能量,让广大学生在各种平台感受“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搭建类似“青马工程”网络学习平台和“青马社区”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互动研讨,提升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认识。

3.4 “青马”入物质,促进环境育人

校园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影响着广大师生,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配套、校园环境等,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

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如在校园内增加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底蕴的建筑,增设马克思主义先行者雕像,在教室里、楼道上铭刻“马克思主义”宣传词、名言警句等,将优秀“马克思主义”文化不断物化、固化,让师生们随时随地都能“面壁”沉思,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先行者们的大师风范和赤子情怀[7]。让师生时刻置身于“马克思主义”文化韵味的校园环境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文化熏陶。

4 思考与启示

在当今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的背景之下,西方敌对势力无孔不入,企图通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来控制香港大学生,从而达到他们“分化”中国的目的。他们妄图通过各种暴行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通过各种极端的途径来恶化祖国的政策。这些恶行极大地影响了祖国的统一、香港的繁荣、学校的教学、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应成为我国教育的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

通过文化层面的引导和熏陶,把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带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把学业建设和思想建设相结合,潜移默化的提升思想政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在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抗衡中占据有利位置,最终从根本上粉碎敌对势力企图渗透、“和平演变”中国的阴谋。

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介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官微等方式便捷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精髓,让马克思主义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学这片沃土中结出更鲜艳的果实。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青马校园文化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参考答案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