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路萍,杜红梅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0208)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提出:“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各族人民肩负起民族复兴责任的动力之源。正是因为海南人民心中熊熊燃起的爱国之火,才孕育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琼崖革命精神[1]。这不仅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新时代保持建设海南自贸港革命初心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理解琼崖革命精神,如何将琼崖革命精神厚植于大学生的心中是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
琼崖革命精神来源于中华儿女对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来源于共产党人对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坚定信念,来源于人民群众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迫切愿望。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基石,对每个华夏儿女来说,爱国之情是对生我育我故土最真诚的表达。以王文明、冯白驹等为首的琼崖党组织,在与党中央“失联”情况下,创立了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坚持斗争,保持革命之火不灭,创造了在琼崖孤岛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奇迹。琼崖革命精神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个革命事迹、每一次革命经验都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一次精神文化洗礼,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爱国主义的内涵[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现在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更多带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历史经验。琼崖革命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宝贵经验,就是在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弘扬爱国精神的“领头羊”,唯有始终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走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琼崖革命精神教育,才能使中国的发展永葆青春活力。
爱国精神是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刻在人民骨子里的情怀。在民主革命时期, 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琼崖武装革命根据地创建人冯白驹将军,就是从一名满腔热血的大学生磨炼成为一位伟大的琼崖革命领导人,用琼崖革命谱写了自己的戎马一生。在远离党中央的“孤岛”中,在缺乏党中央及时援助的困难环境下,毅然决然的在海南的土地上插上了革命的旗帜,率领海南各族人民坚持孤岛奋战,用自己的革命行动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为琼崖革命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的事迹和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海南人民[3]。
总体来看,海南高校已经开展琼崖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工作,且取得一定效益,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现阶段,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着重于使大学生树立与现代社会主义事业相契合的价值观,忽视了对革命精神的融入。除去少部分相关专业的学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外,大部分学生对这段革命英雄浴血史的历史过程了解甚微。在教育资源方面,学校没有组建专门研究琼崖革命的队伍,只有少数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学校图书资料室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琼崖革命资料区,无法提供充足的革命历史资料供学生查阅。在宣传工作方面,局限于专家讲座或相关授课教师的提及,单一的宣传形式和枯燥的宣传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对琼崖革命的兴趣[4]。公众号等新媒体投入力度不足,资金经费缺乏导致宣传琼崖革命的新媒体数量稀少。
目前对琼崖革命精神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琼崖红色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体现在当下学校开展的红色实践教育活动主要面向学生干部、党员干部,提供给一般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较少,这就造成对琼崖革命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无法体会到琼崖革命精神内核。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当前舒适的生活环境下,大学生们无法对当时抗战的艰苦感同身受,对琼崖革命精神所传递的内涵很难理解,爱国意识日趋淡薄,对参与到红色实践活动的兴趣大大减弱,导致琼崖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深化与现代化转换遇到瓶颈。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的境况,加上网络传播及时性与广泛性,导致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模糊,无法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大大削弱了爱国主义情感。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在微博、微信和B 站等学生群体喜爱的网络平台上,不乏传播着一些非爱国主义的、狭隘的错误观点。在校园生活中,部分学生崇尚消费主义、利己主义,脱离集体,追求名利。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否定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等正确价值观,红色革命精神无法被充分汲取[6]。
琼崖革命精神作为海南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资源与素材。因此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琼崖革命精神铭记于心,发挥琼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弘扬新时代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将琼崖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琼崖革命精神走近大学生身边,使学生能从理论层面感受到琼崖革命精神的实质与内涵。琼崖纵队以海南岛农民起义队伍为基础,在党中央的支持和领导下,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斗争,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以冯白驹、杨善集、郭钦光、官天民为代表的杰出英雄,用汗水与热血挥洒在海南这片土地上[7]。
弘扬琼崖革命精神必然要从根本上挖掘,发掘琼崖革命资源中最直观易懂的载体。一方面,将琼崖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编撰琼崖革命红色读本,设立琼崖红色阅读专栏,理论付诸实践,利用琼崖革命中代表性的革命先烈、抗战事迹的图像影集,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能被学生所感受的现实载体。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职工队伍对琼崖革命精神的理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把琼崖革命精神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明白琼崖革命究竟想传达什么样的价值理念,让学生真正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之中。
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琼崖革命所保存下来的一草一木、一瓦一屋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都等待着人们通过实践去发掘更多的琼崖革命精神价值[8]。召开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海口解放竹林里131 号的邱家祖宅,选举产生了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翻开了海南“二十三年红旗永不倒”的革命章程;乐会地区由穷苦妇女组成的红色娘子军,虽然只存在一年多,但其精神激励了无数人民群众,成为妇女解放史上的里程碑;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白沙起义纪念园更是见证了黎、苗族人民“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光辉历程。
搭建红色资源实践平台的目的就是在学生心中点燃爱国精神的火种,并维持爱国之火永不熄灭,这就需要运用每个革命事迹共同搭建红色平台。爱国主义教育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运用具有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教育方式进行爱主义情感教育。首先,海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学校可以利用周末等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具有鲜明特色的海南红色旅游路线,例如,以李硕勋烈士纪念亭为起点,包括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和冯白驹故居,并以琼崖工农红军云龙改编旧址为终点的旅游路线[9]。同时,结合相关的影视、图书等红色作品创新校内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益。其次,深度挖掘琼崖革命故事,挖掘每个革命英雄背后的事迹,通过这些形象又生动的素材,在学校范围内举行专题讲座、话剧表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实践活动的直观性和综合性表现琼崖革命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接收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其中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平台,具有共享性、时效性。目前琼崖革命文化只限于理论层面的宣传,单纯地进行课堂知识教育。因此,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应势而行,灵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对琼崖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新传播媒介,拓宽与互联网的融合渠道,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价值,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一方面,要重视微博、微信、直播、微电影等网络平台的作用,开辟琼崖革命专题网站或在各大高校官网首页开辟琼崖红色专栏、建立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宣传琼崖革命精神,扩大琼崖革命红色资源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在网络中的感召力。例如,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宣传和管理的“遇见琼崖”公众号,定期推送转发与琼崖革命有关的文章,开设每日琼崖、人物简介、学习交流专栏,这样不仅拓宽了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学生也能够随时随地了解琼崖革命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国内目前的VR 虚拟技术已经成熟,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走进”虚拟的琼崖革命历史博物馆,“走近”每一处展品,身临其境的感受琼崖红色资源,让琼崖红色文化“走进”大学生心中[10]。这不仅为高校提供沉浸式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创新,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爱国精神的深刻含义,把爱国情怀转化为推动中国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之,开展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与核心,重视琼崖革命精神的传承,学习琼崖革命英雄事迹,充分理解琼崖革命精神的内涵,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琼崖革命精神转化为爱国行动动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