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慧
(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1]这一目标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指引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要格外重视。
2020年5月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道法课”)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育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弘扬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社会公德,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坚持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教师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情景模拟、反思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学生自我成长发展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合作和分享中积累经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要始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明确所提倡的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的提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学习效果的评价等,通过听不同层次班级课发现,还有很多的课堂停留在学习结果终结性评价上,很难实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新课改浮于表面,知识学习局限于课堂,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目标单一且不明确。这与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相悖。
导学案是20世纪末,随着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的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和技术。“导学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2]
导学案就是教师对知识学习的预设,是新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产物。导学案可以引导学生跟随教师思维,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从而在答问实践过程中学习理论、创新思维。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情境问题化、教学问题整体化,认知与情感的表达”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但通过听课发现,很多老师预设问题大多是封闭式的,不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三年级道法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课堂上,老师举的例子是课本上的“外企员工遇到了什么考验,丢失宣传画是否向公司汇报”等问题,而没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贴近学生自我的例子和问题,只照搬教材上的案例,导学案与教材过于一致,教师不敢放手拓展挖掘资源,导致课堂灵活性不够。同时,导学案也失去了自身真正的价值,课堂自主学习不少于10分钟规定更像是一种形式,无法真正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无法客观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和思考,大多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短时间内去寻找答案,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即时评价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失立即作出反应,并在最有效的时间内作出反馈,激发学生努力奋进,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育行为。”[3]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题:请同学们回答负责任的表现有哪些?学生齐声回答: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承认错误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课本小标题内容)。这时有同学站出来提出不一样的回答,而老师却没有给予响应,表现出明显的即时评价不足这一问题。如果老师意识到有同学会得出不一样的想法时,再接下来提问题:“你觉得要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请举手回答”,会有不同的课堂效果。老师运用即时评价对提出异议的同学进行积极回应,又提出下一个问题,此时的学生会发散思维主动思考,实现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评价,这里的教学过程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要分析检查教学过程是否按照预定计划实施,是否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否有效利用了各项教学条件和手段,是否实现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达到思想启迪的目的,是否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关于初中道法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方面的研究论文非常少,有研究评价观念、评价的有效方式等,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方面比较空白,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的评价。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4],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要素和新课改的理念,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有以下方面。
依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发展性原则就是要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第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进行评价与诊断,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组织教学方式的调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学目标的完成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思、改进课堂教学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育目标的两大主体。在评价的对象上,主体性原则是指被评价对象对评价活动和过程的参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中占重要位置;在评价的内容上,主体性原则是指评价中要体现互动和学生的发展,即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师生间的互动,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评价活动中,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道法课程的任务是以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形成基本道德素养,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课堂教学评价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堂讲授,对初中学生生活态度、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的发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生活、学习、自我、他人承担责任。
课堂教学评价应与时俱进,体现评价的科学化和时代性。评价不仅要注意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还要遵循学生的个体阶段性认知特点,按照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科教学基本规律,与时俱进地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成长发展情况,提高课堂评价的真实性。
“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探究思路、观点外现、情感状态、学习效果等方面表现的实时评价。”[5]实时评价以其即时性,能够及时发现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及时总结分析学生对教师课堂预设问题的反应,积极反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导、尊重学生个性化、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尽管同位素示踪法应用广泛,但仍存在局限性,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往往需配合其他技术才能发挥作用。在中学教材中,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即是将稳定同位素示踪法与平衡密度梯度离心技术相结合。将含有14N和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液,在浓缩的CsCl溶液中进行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在离心的过程中,DNA由于受到离心力场的作用,聚集到溶液密度等于其自身浮力密度的区域。因子代DNA含有不同N标记的亚基,其密度也就不同,致使结果出现不同位置的条带,进而可通过紫外照相及紫外扫描确定条带位置。最终结果表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每个子代只得到亲代的一个亚基且世代稳定遗传[5]。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在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途径,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要从课堂教学目标、过程、情境、技能、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框架。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取向或应达到的状态,包括知识与能力发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形成分辨是非能力与初步价值选择能力,实现个性塑造与个人发展的基本目标。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有益于从问题的根本入手解决问题,课堂目标明确了所学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这与初中道法课程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相符合。
“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思维和培养品德的过程。”[6]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与目标导入本节课;课堂结构是否合理;课堂问题预设是否适宜;教学是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辅助手段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充分考虑预设问题的生成性问题,做到课堂教学过程灵活调控;课堂语言和肢体语言、行为方式是否大方得体;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基本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学内容与时长分配是否合理等。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不断合理化、时代化的保障。
教学情境评价包括教师课堂上所采用的辅助工具或手段,如教具、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模式的选择及互动情况;教学情景的设定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等。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正确判定和把握,有益于丰富课堂内容,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基础,还要有较高的教师职业素养,并涉猎多领域知识,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如心理学、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同时需要具备从事思政课教育工作的特殊能力。教学技能评价包括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普通话水平、教态、肢体语言;板书与运用教具技能;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使用现代教育多媒体的能力;个人的教学风格等。教学技能基本功扎实,不仅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还是促进课堂教学高质量高效率进行的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通常包括教师课堂以“学”为中心,从课堂教学中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总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包括学生能学会并运用问题解决模式来发表自己对课堂知识的见解;在学习上,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在课堂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的品德素养得到一定提升;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社会责任感等。
课堂教学过程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学习过程,师生对课堂的评价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目的性,也对师生课堂目标的达成有很大影响。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总结反思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7]。这个公式提示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教师由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的过程。
教师对于课堂的评价是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紧密联系的。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评价理论不清楚、不明白的要加强专业培训,掌握与评价相关的理论知识,评价的方法在反思之外还有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问卷调查、间接了解、谈话交流等,要通过量化与质化、日常与定期等相结合,来不断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
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往往会以最高分评价课堂,以至于我们从形式上看到教师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可实际上相差很远。要提高学生的评价意识,首先要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互相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评价的目的,即为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共同促进师生评价能力的提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应坚持与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相结合,建立“以评促教,始终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促使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使课堂教学达到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的课堂评价氛围。
评价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学校的教学与评价,隐性或显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学校树立评价文化氛围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师德风范、教师全面发展理念的落实。在教师进行自评外,还有他评,教师与他评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应构建一种安全信任的关系,共同学习和成长,使大家认识到“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些基本的要求,主要在一有意义,二有效率,三生成性, 四常态性,五有待完善”[8]。学校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文化氛围,促进课堂教学评价。
要使初中道法课堂教学评价顺利实施,在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构建学校课堂评价氛围、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取向以及合理的评价框架后,还要有一套能保障其实施的措施。
首先要建立课堂过程评价规划。对于初中道法课堂过程评价如何实施、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如何通过评价来达到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如何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等,要有一个详细的规划方案,有利于新课程改革。
其次是建立一整套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制度。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听评课制度,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标准、反馈、奖励制度等来促进课堂教学。
最后是采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方法。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教师间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评奖评优、分析讨论等,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目的是通过这些评价来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能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