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困境和策略

2021-03-08 04:39陈璐婷
文教资料 2021年28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精神

陈璐婷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基因是生物的遗传密码,红色是革命的鲜明底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工作作风、精神风貌的结晶,根本内核是对寻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好红色基因”“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意义深远的红色基因理论体系,为挖掘红色基因所蕴含的宝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用好其优质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指明了方向。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青年“四个自信”,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必然要求。

一、红色基因的价值蕴含: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能性

(一)明确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征程,孕育出一系列由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组成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中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回答了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要有什么样的理想、用什么思想武装头脑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守正创新形成而发展的,“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1],其中红色基因作为优质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起到举旗定向、保持政治清醒的关键作用,决定了培育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方向。

(二)激发精神动力

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以坚定信仰主导的革命精神谱系,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遗传基因;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探月精神,为国家事业、人民利益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红色基因也是党披荆斩棘、奠基立业,开创辉煌、开辟未来的动力源泉;从脱贫攻坚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国人共同见证了凝聚红色基因的精神伟力。随着时代发展,红色基因跨越时空不断增添新的元素,闪耀着攻坚克难、成就伟业的制胜密码,不断激发一代又一代青年厚植爱国情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红色基因在引起思想共鸣、加强价值认同、深化明理增信中独具情感能量和精神力量,让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塑造健全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2]。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是具体丰富的,见人见事见精神,涌现为一大批顽强拼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烈,一大批敢为人先、克己奉公的时代先锋,一大批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光荣传统、伟大品格和道德示范。在思政课中讲好红色基因传承,一方面能够使受教育者在榜样的感召下不断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确立相应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向上向善的思维格局,帮助受教育者提升理性分析现实中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品行的能力。

(四)规范行为习惯

红色基因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围绕特定任务、经受特定考验、战胜特定困难进行的道德躬行和道德实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导社会价值准则、规范行为举止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受教育者的知行转化,即把外在社会要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进入刺激觉醒、受教选择到延伸辐射的接受过程,“而后再由受教育者将个人意识、思想动机转化为外在行为和行为习惯”[3]。传承红色基因能够推动资政育人、崇德力行,就是通过红色教育和实践历练,以明确的规范对受教育者加以规约,激发爱国志和报国行。

二、红色基因的现实困境: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破题所在

(一)吸引力不足

长期以来,红色基因教育适应革命文化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大众化采用理论灌输为主的方式,广大群众主要处于复刻、受教的被动地位。在思政课中的红色基因教育,那种纯粹的教师讲授、分析案例、观看视频等“硬灌输”的传统宣教风格,已与当下利益关系复杂化、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不相适应。课堂上关于红色基因主题研讨的任务,时而成为学生不加思考、随手网络搜索的拿来主义,应付了事,呈现不出较好的互动效果。尤其是面对偏向潮流、动感、时尚、趣味性文化需求的新生代青年,红色题材的产品供给吸引力不足,庄严高大的主旋律作品难以被青年所喜闻乐见。此外,红色基因的价值功能和精神伟力在网络话语、大众文化、碎片化阅读、短视频传播等新的传播方式中式微,丧失了本该彰显的育人效益。

(二)认同度降低

红色基因发轫于近现代以后中国社会剧烈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信仰火种,成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火淬炼,厚植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谱系——基因密码的特殊历史背景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大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深刻转型、革命话语时过境迁,人民群众对宏大的革命理想追求让渡与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自身利益的关注,尤其是出生于21世纪的青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尽管大学生从小接受红色教育,在代际传播、受教传承、大众传媒宣传的过程中对革命理想高于天、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等精神有基本认知,但现实生活与革命战争的距离感造成他们缺乏对红色基因的感同身受。尽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对经受民族苦难创伤和祖辈父辈奠基立业艰辛探索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可感可知可敬,却因为宏大叙事和日常微观叙事的间离,让红色基因可望而不可即,难以可亲可学。这就会造成思政课上的红色基因受教育者代入感不强,随之认同度趋于淡化。

(三)意识形态考验严峻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4]。红色基因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西方敌对势力冲击,表现为利用话语霸权和信息技术优势挤压、渗透、解构、曲解革命历史和红色基因等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外源性挑战;另一方面面临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理论创新乏力、时代适应性不强、话语体系阐释力不足等内源性挑战。加之网络空间中脱离或割裂具体历史环境和特定条件来考量革命人物,选择性放大革命人物的缺点和不足而罔顾他们所创立的功绩和贡献等做法有较大迷惑性,对红色基因认同的建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思政课上,对这类导致红色基因变异变质的错误观点和思潮剖析批判处于失语状态,亟待深入研究、解答释疑,回应青年学生的关注和辩难。

三、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策略

(一)融入专业性教学队伍挖掘红色基因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红色基因的教授关键在于发挥专业性教学队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因地制宜,依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基因教育培训和研修,充分提高思政课教师在挖掘、运用红色基因方面的理论素养和育人水平。只有思政课教师实现红色基因的自我消化吸收,破解作为施教者少知、不知和无知的教学难题,才能避免授课浅显化、陈旧化和碎片化,真正把红色精神谱系讲深讲透。二是要深根蒂固,依托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和协同创新研究基地,组建红色文化研究教学科研团队,立足革命文献文物史料开展深度挖掘和原著理论研究,丰富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生平、风范等红色文化历史演进、发展规律、价值旨归、内在逻辑的科研成果,着力推动红色基因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榜样引领,邀请校内外红色文化专家、老红军、老战士、老党员、老劳模等“红色人物”进思政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党史、见证历史的独特优势,讲述红色故事,重温红色历史。

(二)融入鲜活性教学内容解码红色基因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需要将原则的、抽象的思想观念予以具体化解码,并重新编码为受教者乐意听、听得懂的日常叙述。一是结合专业特色,精准供给红色基因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教材,开展分众化教学。例如,音乐学科结合红歌述党史,外语学科翻译红色书信,美术学科红画绘党史,多元融入、做活思政课堂。二是要宏大叙事与微观描写并举,既要讲好“四史”中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也要用心、用情、用功讲好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细节。三是转变话语方式,实现教材模式从施教者说服“要我学”向启发式教学模式受教者信服“我要学”的转变。“运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学术话语,传递知识、阐述原理、引导价值、塑造信仰。”[6]探索红色基因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现实需求相契合的共鸣点,采用“走心”与“出新”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如利用红色动漫、红色文创以及《觉醒年代》等别具一格的红色影视剧,让学生在与时空对话“活起来”和“靓起来”的红色文化中体会原味、寻求真味、领悟意味。

(三)融入感染性教学场域认同红色基因

革命传统教育“要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一是要筑牢红色基因阵地、打造红色教育高地。把沉浸式体验、“行走中的思政课堂”移动到博物馆、纪念馆、红色遗存等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基地,透过革命文物、红色印迹由物及悟、情景交融,更生动立体地讲述党的故事。二是要盘活红色基因的数字赋能。注重运用新媒体,建设一批数字资源共享的虚拟展馆,丰富展陈形式,融合红色地标开发“剧本杀”等青年人感兴趣的新场域,把握网络场域主动权,激活红色基因的天然吸引力。三是要利用好党史国史重大历史节点的仪式场域。“政治仪式在权威性宣教资源的掌控和行为准则的规范、情感认同和提升及归属感的增强、精神文化的塑造和道德体验的强化方面作用独特”[8],可以成为思政课开展红色基因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的炽热情感。

(四)融入多样性教学实践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来自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实践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9]一是设立思政课红色实践学分,专门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围绕红色资源调研、开发及规划,助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深入红色圣地和红色老区,探寻革命先烈和抗战老兵,录制红色微视频,策划微党课,使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积极把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和思政课实践相结合。如挖掘校史中红色基因的遗传密码,举办红色宣讲大赛、红色导游大赛、红色经典诵读、高品质红色文艺活动等,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体悟红色基因。三是推动红色基因“走出去”。红色基因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和政治智慧,传承红色基因需要讲好中国故事,拓展红色文化对外交流的有效渠道。例如,在讲文化自信的部分,宣介孔子学院并开展模拟招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以强国青年建功新时代,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