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胡杨精神”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2021-03-08 04:39
文教资料 2021年28期
关键词:胡杨培育新疆

安 妍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新疆 奎屯 833200)

自古边疆乱,则国难安。因此,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要大力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将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至战略发展地位,将思政教育改革纳入中国梦实现的工作体系内,将“胡杨精神”等新疆的本土精神继续传承与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但实际上,“胡杨精神”与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相对浅显,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一、“胡杨精神”的内涵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意义

胡杨有“沙漠英雄树”的美称,是新疆最古老的树种,凭借在干旱与盐碱侵蚀及沙暴肆虐等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品质,形成独特并被人赞美的“胡杨精神”。“胡杨精神”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甘于奉献与扎根边疆,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胡杨精神”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熟于独特的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1]作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踊跃学习弘扬并践行“胡杨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大学生扎根边疆并奉献边疆。

(一)艰苦奋斗的精神价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艰苦奋斗是新疆建设艰辛过程的总体概括,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留得住与干得好等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够为新疆发展与边疆建设提供智力及组织支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新疆高校面对严峻的时代发展任务与形势,必须加强“胡杨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引导大学生群体在胡杨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与启示下,注重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内化并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敢于承担新疆建设的新时代任务,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新使命与新疆长治久安的新担当,积极投入新疆的建设发展中,不负党与人民的期望。

(二)扎根边疆的精神价值,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地的需要

扎根边疆的“胡杨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高度契合,人才投身于家乡建设,犹如胡杨根须深扎在沙漠中,并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将个人价值与理想追求嵌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伟业中。新疆高校培育的人才,大部分留在了本地工作,也是“胡杨精神”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策方针落地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引领与各省市的援助及新疆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新疆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要想带动区域事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确保生态环境加强改善与新疆社会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应当注重引导新疆高校大学生弘扬和践行“胡杨精神”,强化其爱国情怀,树立崇高理想,引导其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担,促使“六稳”工作与“六保”任务尽快落实,为丝绸之路建设与乡村振兴等政策方针的落地做出突出贡献。

(三)自强不息的精神价值,是实现中国梦新疆篇章的需求

自强不息是民族生存智慧与丰富历史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分支,是养成与强化奋发图强精神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不断提升,得益于自强不息的精神。新疆高校大学生应当积极弘扬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做出贡献,尽快实现党中央为新疆发展规划的蓝图。在新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胡杨精神”,发挥精神育人的作用价值,围绕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与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等人才培养理念,利用爱国奋斗与自强不息的主旋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与报国情怀,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汇聚磅礴力量。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品质的培养,使其自觉承担时代发展的使命,将胡杨精神作为积极进取与自主学习的动力,唯有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实现新疆地区磅礴力量的有效汇聚,也是谱写中国梦新疆篇章的根基。

(四)甘于奉献的精神价值,是培养社会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新疆高校大学生作为新疆干部队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及接班人,要积极弘扬与践行胡杨精神、兵团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主动投身并不断为边疆的建设做出贡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育人理念直接影响着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必须勇于承担历史重任,通过精神育人等多措并举的方式,充分发挥育人的根本职能,培养更多如同胡杨般担当奉献、爱国爱疆、信念坚定的人才,从而加速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把握,从新疆发展的实际入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觉整合个人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的现实进程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积极承担兴疆固边的重任,投身于祖国需要的地方,在奋斗与创造及实践中,感受发展的脉搏,并积极奉献自身的力量。[2]

二、“胡杨精神”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现状

(一)学生践行“胡杨精神”存在差距

新疆高校虽然积极组织师生认真学习领会“胡杨精神”,但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热情不高,未真正领会“胡杨精神”的内涵,尚未形成系统性与深层次的概念体系,导致认识模糊,无法对实践起到引导与支撑作用,甚至个别学生还存在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意志薄弱等不良问题,实际行为与“胡杨精神”实质存在差距。

(二)高校将“胡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理想

新疆高校对“胡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性,仅仅通过班会、团课、广播、标语等途径宣传“胡杨精神”,但未统一安排进课程、教材、课堂,导致学生获取碎片化的“胡杨精神”相关信息,不利于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此外,高校党团干部、学工队伍将“胡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不够、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导致“胡杨精神”育人作用发挥不到位。

三、影响“胡杨精神”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固化

传统灌输式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形式固化与脱离实际及概念抽象等特征,不具备问题与成长等方面的导向性,师生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不利于学生注意力与学习兴趣的提升。“胡杨精神”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程序化的保障,大部分教师未掌握“胡杨精神”的融入时机与载体,浅层次与碎片化地介绍“胡杨精神”的概念,使学生未系统性地接收“胡杨精神”的相关内容,忽视学习“胡杨精神”的重要性,最终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浅显记忆。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忽视第二课堂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空间的拓展,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同时理论与实践尚未同步,不利于所学知识的学以致用与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师资队伍政治理论素质待提高

高校党团干部、学工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胡杨精神”的了解不深入,特别是年轻教师,政治理论水平不高,自身未积极弘扬践行“胡杨精神”,未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高校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相对忽视,未对教师展开系统性的“胡杨精神”相关知识培训,简单地下达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不利于教师育人潜能与执行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导致“胡杨精神”育人效果不尽理想。

(三)校园文化氛围缺失

新疆高校的“胡杨精神”育人工作形式与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可通过网络渠道与社会活动及学生干部培育课等途径初步了解“胡杨精神”的概念,但思想政治课融入“胡杨精神”的主体作用不明显,“胡杨精神”的渗透效果不尽理想。[3]同时校园文化环境与“胡杨精神”断层,更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割裂,围绕思政课展开的校园文化活动存在数量少与方式固化及未突出“胡杨精神”鲜明特色等问题,无法打造利于“胡杨精神”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利于“胡杨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积极融合。

四、完善“胡杨精神”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路径

(一)发挥党团组织对“胡杨精神”育人的推动作用

一是加强思想观念转变。首先,需明确党组织培育大学生“胡杨精神”的意识,强化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及团委等主体对新时代培育“胡杨精神”的认识。其次,明确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在精神育人中的根本任务与重要作用,高校党组织在思政工作中发挥核心主体作用,院系党委在思政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在思政工作中发挥战斗核心作用。需协调各组织高效计划“胡杨精神”培育方案,有序展开各项教育实践活动。最后,在“胡杨精神”育人的过程中,加强对党组织的政治与组织及理论等优势的充分发挥,强化学生对“胡杨精神”的认同与执行。二是提高党团组织在大学生“胡杨精神”培育中的工作水平,切实发挥“胡杨精神”育人的功用。首先,将“胡杨精神”教育工作融入党建全程,抓好党团组织的思想作风及道德等建设,使党员在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立场等方面与党中央同步,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忠于党和人民及祖国的思政品质,发扬党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作风,发挥党员教育工作者与党员干部等主体对学生或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示范引领等作用。其次,在党团组织建设中,需注重组织力与领导力的提升,切实发挥党团组织宣传先进思想文化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团支部管理与教育党、团员的效力,肩负起对大学生的服务、凝聚、组织等职责,发挥践行与弘扬“胡杨精神”的引领作用。最后,积极培养大学生先进分子,发挥其在学生群体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学生认同与践行“胡杨精神”。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开设党课,举办各种形式的“胡杨精神”主体团建活动,从党情的角度向更多学生提供接触与认识“胡杨精神”的机会和平台。

(二)完善课堂教育

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思政课全程,将思政课作为“胡杨精神”育人的重要载体,将“胡杨精神”的要求与内容融入思政课教育中,使思政知识的传授过程成为“胡杨精神”的传播过程,通过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整合,发挥“胡杨精神”育人的润物无声效果。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授、思想传播、发扬真理等历史使命,肩负着生命与灵魂及人才塑造的时代责任,课堂教育水平的提升,对“胡杨精神”培育效果的强化有着积极意义。要想完善课堂教育,需注重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整合,潜移默化地渗透“胡杨精神”。教师需营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积极传输正能量,转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切实提升“胡杨精神”培育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育

积极开展与“胡杨精神”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形成劳动崇高观的同时,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区情与国情,强化社会责任感。“胡杨精神”理论需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并能够指导群体实践,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整合,实现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灵活转换。在思政课中学习“胡杨精神”,教师需拓展传输“胡杨精神”精髓的途径,强化学生对“胡杨精神”的主观认识,并逐步掌握要义,培育“胡杨精神”的使命目标。需以发展目标为基础,通过具体的阶段性逐步达成,同时要求目标具备超越性与连续性,尤其是在思政课中的“胡杨精神”培育工作的展开,各阶段的使命目标,需具备作用逐步扩大与要求逐步提高等作用。明确目标后,解决实现目标的精神状态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思政课堂的基础上及实践教学中加强探索与检验真理,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实现知行合一。

(四)优化环境

首先,优化培育大学生“胡杨精神”的社会环境。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逐步落实,为新疆高校大学生的“胡杨精神”培养与思政课中的渗透夯实了经济活动环境与物质基础。新疆高校应将“胡杨精神”融入办学思想与党建及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胡杨精神”是兵团教育事业发展中积累得来的精神财富,也是新疆高校教育发展中积累的精神产物。“胡杨精神”的特质决定了高校大学生精神培育的政治性,确保了“胡杨精神”与思政课整合的可行性。在培育目标方面,应教育学生坚定政治信念与立场,关心国家的发展与前途,投身于新疆的伟大建设,为美丽的新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等。在培育内容方面,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丰富学生的生活,明确发展规划与目标,推动学生加速自我完善。通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途径,加强对学生“胡杨精神”的培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将革命文化与兵团文化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胡杨精神的载体,通过文化性与政治性整合,推动“胡杨精神”与思政课的深入整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发挥文化对“胡杨精神”培育与深化实践的推动作用。

其次,优化校园环境。加强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与“胡杨精神”及思政课内容的整合,可为大学生“胡杨精神”的培育注入活力。在新时代背景下,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力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支撑保障。围绕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梦本质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投入推动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加大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改革力度,通过施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促使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通过宣传榜样事迹、展演校园情景剧等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使胡杨精神培育与思政课整合等工作顺利展开。

五、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新环境、新矛盾、新目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出积极调整,提高对“胡杨精神”应用的重视度,完善“胡杨精神”的应用路径,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更多“留得住”的人才,为实现新疆发展总目标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胡杨培育新疆
千年胡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家风伴我成长
胡杨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