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萌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2019年5月16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中强调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正在为教育变革赋能,并在课堂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习中心课堂的旨趣在于追求最大程度的学习自主化,以学为本、少教多学。人工智能为学习中心课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但也存在着一些实践困境,那么,人工智能背景下学习中心课堂的困境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突破路径究竟是什么?这都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亟需回应的现实问题。
从已有研究来看,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是我国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学习中心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1]。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从教学的主体性来看,是以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为主体;从教学的时间来看,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占据主要课堂时间;从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看,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人工智能为学习中心课堂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习中心课堂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使课堂泛在化。传统的课堂都是固化的学习空间,将学生固定在教室中进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取的来源也都是课堂的正式学习。而人工智能技术则实现了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的互补与融合。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一个真实性的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堂氛围,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状态,还可利用知识图谱、VR等技术模拟真实的实验,具有情境教学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知识重点、难点。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习中心课堂使课堂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学习资源差异化。如何优化课堂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差异性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以学习中心,一直是学习中心课堂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这个问题得到了改善。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以及兴趣等进行评估,从而差异性地提供学习资源,这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能为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习中心课堂丰富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使学生成长个性化。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具有客观性,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并且每个学生对同一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是不同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差异。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通过机器的深度学习,不断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风格以及阶段性学习效果等因素,逐渐生成学生的自适应学习路径[2]。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帮助其摆脱“盲从式”、“从众式”学习的困境,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个性化,使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占据主要课堂时间。
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为学习中心课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对师生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来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习中心课堂可能遭遇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困境:
“人工智能+学习中心课堂”不同于人工智能本身,人工智能本身作为一种高阶智能技术,它具备与生俱来的工具特性,具有明显的工具价值,计算的速度、数据处理的强度以及算法的适切性等是衡量其有效性的重要技术指标。而学习中心课堂构建的核心在于教育,“人工智能+学习中心课堂”的本质归宿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更偏重于教育价值,教育具有自身独有的内在发展价值和运行规律,它具备自身独特的育人诉求。工智能技术能不能顺应和转化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构建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中心课堂才是关键。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直接照搬其他领域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应用于学习中心课堂的范畴,仅凭这种“直接嫁接”的组合方式,只会导致盲目的技术主义倾向、科技感泛滥,从而使学习中心课堂失去本有的精神价值。而人工智能与学习中心课堂并不仅仅是简单技术层面的相加,当教师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从而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时,人工智能的工具价值往往会吞噬课堂独特的育人价值,学习中心课堂就会丧失其教育价值从而发生异化。
关于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讨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之后开始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来界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王策三学者为代表,提出“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要与学生主体地位一致;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是径直的过程;要具体研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形式”[3]。而在具体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将“教师主导”等同于教师支配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未真正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联系起来。
在学习中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者本体。人工智能为学习中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间,使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凸显,却也从另一个角度严重轻视和否定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很明显的误解在于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的主要时空混同,而学习中心课堂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占据主要时间,二者之间的认识偏差往往导致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忽视。应该明晰的是人工智能为学习中心课堂延展了时空、丰富了学习自由,但“闻道有先后”,教师“闻道”在前,学生尚未“闻道”,教学内容、教学方向等都需要教师从中加以把握和衡量,人工智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但更要辩证地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今不断涌现的学习理念,都凸显利用技术实现学生学习自由的重要性。技术赋能学生学习,改变着学习方式、环境、空间等,使学习者获取主动、自由的权力,实现自我的完善[4]。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学生缺乏学习自由的权利,弗莱雷所描述的“存储式教育”——作为存储者的教师一味地向作为“金库”(容器)的学生单向的灌输信息[5],在当今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
任何自由都意味着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束缚,当行为失去制约时,也就标志着不自由的开始[6]。学习中心课堂的理念致力于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人工智能为学习中心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正因为人工智能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在实际课堂操作中会出现学生学习自由的度难以把握,误以为给学生自由的学习时间就实现了学习自由,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堂材料就是实现了学习自由,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就是实现了学习自由。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给学生自由选择和学习的权利,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选择适宜的学习材料,学生在这之中往往会处于一种盲目的学习之中,不知道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是适合自己的、怎样的学习安排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而这样操作的结果会导致学生自由过度,主动学习变成盲动学习。
人工智能与学习中心课堂的契合度还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人工智能下的学习中心课堂应注重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性,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探寻人工智能背景下学习中心课堂的突破路径。
人工智能下的学习中心课堂需要明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两面性,合理审视其工具价值并规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正面效应,从而促进学习中心课堂教育价值的达成。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于学习中心课堂的初衷是应该扮演好自身的服务者角色,坚持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服务、为育人服务的价值取向。做好师生的“助手”,完成一些师生难以兼顾的事情,比如课堂纪律的管理等,缓解师生的课堂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合理审视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避免盲目推崇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消极后果,避免沦为技术的奴隶。学习中心课堂需要保留自身的价值判断,降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性,合理评估人工智能技术所能发挥的教育作用,降低期待值,从而达到实现其教育价值的目的。
人工智能下的学习中心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权”的让渡,更不意味着教师的退场,不能抹杀教师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学习中心课堂强调“以学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契机的捕捉、对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的了解以及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目标和方向的把握。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的条件以及学习中心课堂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集中起来发挥影响,教师的角色应是一个学习的向导,学习的道路是正向还是偏向、顺利还是困难都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人工智能下的学习中心课堂不仅应当“求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致性,以学生课堂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还要“存异”,人工智能下的学习中心课堂应具有更强大的包容性,顺应学生自然天性的发展,探索学生成长的多样性。回归学生本身是人工智能下的学习中心课堂所要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
规律寓意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本质且固有的联系,它的特点是不易发生变化。学习中心课堂的自身规律就是要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实现“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人工智能下的学习中心课堂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一方面,人工智能下的学习中心课堂应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主体交互性,防止出现“人-机”异化的现象。人工智能应及时诊断学习中心课堂中的干扰因素,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加强教师、学生以及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真正的学习中心课堂是实现学生学习自由的课堂。人工智能应当创设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平台,帮助教师筛选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得以适宜地运用,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唤醒学生的学习自由,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使学习中心课堂更加泛在开放、高效互动以及智能精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课堂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更自由自主、独立创新。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必然向善,在根本上可能就是带有歧视和违背公共利益的[7]。因此,人工智能下的学习中心课堂都要坚守教育的立场,遵循教育的逻辑与规律,回归教育的本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工智能技术只有真正融入学习中心课堂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