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2021-03-08 01:05胡晓松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艺术课程教育

胡晓松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1 课程开设的目的及作用

“公共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指的是当代文化现象,其涵盖诸多领域和方面,并非单纯的文化概念或者文化流派,其专业性也很强,而且其中包括对于“公共性”学术的研究和理解,是21世纪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的综合研究课程。

艺术教育源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艺术教育运动”,并迅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理念已经跨越了既有的“艺术与人文学科”界定,其中的一种说辞是这种教育不是课程,它只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通过参与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慢慢积攒得来的,或是通过吸收、借鉴别人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学习来的;通常配之以“整套课程”。在上个世纪,美国艺术教育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改革实践,相关领域的学者也进入了广泛的深入和研究,并得出一系列具有借鉴价值的成果。特别是随着“大学城计划”的深入落实, 公共艺术教育开始和其他课程深层次融合,并形成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综合教育课程,实现跨领域教育的目标,其教学手段、大纲以及课程体系等均出现相应调整,其教学成果也更具有时代性。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一门对本科生开放的选修课,依托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欣赏,同时将艺术理论分享给学生,此外,还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感知艺术,例如艺术展览、艺术表演、艺术体验等,通过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接触艺术,强化学生内在的审美意识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提升其对美的敏感度,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通过培养其情商而提升其社会的适应能力。

2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2.1 因人设课,质量不高

在公共艺术课程开展过程中,很多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足,而且内容匮乏,特别是因人设课的问题比较突出,课程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较低,课程设计以及安排过于随意。对各大高校而言,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因素是限制其课程开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美术、影视、音乐等方面的鉴赏,教育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相对较比滞后,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最近几年,高校引入了多媒体设备,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丰富度虽然大幅提升,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特别是部分教师的艺术素养不足,对艺术的理解程度较低,对相关问题不求甚解,公共艺术课程活动存在明显的形式化问题,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部分学校艺术课程教师拘泥于传统理念,教育质量较低,特别是顶层设计不到位,在培养学生艺术素质方面难以实现突破进展。公共艺术课作为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重视不足,通常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对教学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重视不够,管理不力

管理结构混杂不清。在多数高校公共艺术开展过程中均存在这一普遍性问题,管理部门的权责不清,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教学秩序不佳。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其主要是响应教育改革的需求而建立的,因而在管理工作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在通常情况下,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是由各个学院教师或者社团所管理的,这就使得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上没有统一起来。

传统的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种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多以赏析类课程居多,而实践课程则多以表演类课程居多。两类课程对需实现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要求,而且教学模式以及采取的手段也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任务要求。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安排学生看看电影或者听听音乐,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无济于事,甚至对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此外,高校在公共艺术教学方面没有提供统一的教材,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对象往往没有艺术类专业背景,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根据具体需求自行取材,但是由于取材的自由度过大,导致难以在整体层面上评估教学效果,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模式落后、单一

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模式方面缺乏创新,没有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一般性知识,艺术的感性较强,因此,教师的讲解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互动和实践不到位,则会导致学生难以感知到艺术的内涵和精华,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嗅觉以及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都不会产生明显效果。目前,教师在教学手段方面相对滞后,教师也是多半是照本宣科,艺术课堂往往变成了一个死记硬背或者是为了完成学时和课程目标所学习的。

也有一些高校是因为在基础设施不全面导致的教学模式传统、单一。这种大多数是音乐课,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基本还是以书本中的知识为主,并没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期末也是通过让学生们提交一篇小论文,草草了事,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不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3 创新公共艺术课程模式探索

3.1 加强课程教育基础建设,转变教学思维

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质量,因此,学校有必要立足自身条件,综合各方面因素加强艺术类教师的培训,在软硬件等方面为艺术类课程教师的建设提供更多支持,不断提升艺术类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调研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支持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建立常态化的慕课机制,提升相关教研活动的整体效果水平,以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法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素材收集和整理方面应该与时俱进,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最大程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并利用媒体网络,依托于网络平台而组织相关活动,传播正能量音频视频、美文 美图,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探讨,使学生易于接受,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建立创新型公共意义课程体系具有一定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兼具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教学路径,其中,前者强调邀请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知名人物等开展交流活动或者资讯共享;走出去则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非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包括音乐会、演奏会等。

与此同时,高校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运用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在对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上,高校依托于各方面因素,立足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相关课程不足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设置综合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艺术修养,因而在选择时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广泛性。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内容上要能够结合实际,对于一些艺术基础与实践能力较薄弱的理科学生,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设置得较为浅显易懂;而对于艺术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在内容上进一步扩展其艺术视野。这种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

3.2 培养艺术团体,组织艺术活动

对艺术课程教育而言,实践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如果没有实践,则理论教育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但是发展至今,部分教师依然不重视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所以,教师在加强艺术课程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艺术类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其艺术素养。

在高校中,参与艺术相关的社团团体活动,是公共艺术课实践的最好机会。可以举办各种大型的艺术表演形式的晚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艺术的内涵,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喜爱者。在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中,艺术团体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校园艺术团体活动的载体,艺术社团在第二课堂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活动丰富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展现自我能力的重要举措。

很多高校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艺术情怀,每个节假日会请学生艺术类社团或者当地有名的艺术团队到学校大礼堂做演出,并在学校广场或者大厅中派票,这一做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作为高校学生在学习之余很乐意参加晚会来放松身心。在艺术的熏陶中不仅能够增加对公共艺术的了解、还可以保持身心愉悦。在学校,艺术社团在艺术活动、艺术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对于营造艺术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艺术教育机制,强化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等均具有积极意义,是构建基于能力的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力。

3.3 倡导艺术的多元文化,强化艺术修养

高校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纳入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课程,从而凸显地域特色,弘扬区域艺术文化。在教师的引导和主持下,演奏具有特色的民乐曲目,帮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形成情感上的认知,为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艺术文化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和学生积极参与民俗活动,或者组织各个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开展讲座、交流、教学,让学生与最纯正的民族音乐零距离交流。

创新型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体系,涉及到多种艺术类型。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教学导入、姿态、风格、语言等,将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分享给学生,并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表达意见,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提升其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并基于美的认知和理解,强化艺术综合修养。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相关的社团活动或者研讨会活动,通过灵活的课程安排和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相关课程以及相关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意愿。

3.4 建立完整的艺术教育考核管理体系

传统考核模式存在较高的局限性,难以凸显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的特征,也无法反映学生的进步或者成绩,不利于全面而且客观的评价学生艺术素养。所以,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维,调整和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以达到公共艺术评价的教学效果。

在艺术课程教学评价方面,有必要设置全面而且科学的标准体系,坚持公正、客观的基本原则,兼顾实施细则、组织原则、评价要素等,综合各方面因素而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实现对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反馈,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效果。

评价内容与指标:第一,判断课程和教学理念、手段或者模式是否高度契合,判断新课程是否满足国家或者学校的课表内容要求,以及是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二,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方面是否满足具体需求。第三,教师编制的教案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教学的整体水准是否符合课程要求。第四,对课程教学内容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涵盖了诸多领域。第五,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学生对课程是否满足,课程内容是否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完成相应的统计,并得出最终结论。

在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需要进行更加广泛的教学管理,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规范化水平,一方面,基于素质教育要求而设计教学大纲,缺乏课程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具体要求,引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措施,基于大纲要求而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另一方面,建立规范化的艺术教育课程的申报审批体系,提升艺术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明确课程审批和试听流程,确保其满足要求。

4 结论与展望

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虽然并非主要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各方面重视,但是其对学生人格、审美、发展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借助艺术的作用,会使人更具创造力。公共艺术课程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特有的作用,为培养时代新人做贡献,所以搞好公共艺术教育特别要引起关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教育的多元化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总结经验,加强自我学习,对艺术教育进行深层次研究,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为培育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艺术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