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扬长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2021-03-08 01:05谈留芳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源素质技能

谈留芳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扬长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以个体长处为核心,通过“以长促长,以长促全”的教育方法,培养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人格健全的公民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体制等的总称。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过实践探索,但由于高考制度和社会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过分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成败,终究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巢臼,一直难以真正落实和实施。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没有升学压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的专业,利于个人特长发挥,职业教育实施“扬长教育”切实可行,大有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实施“扬长教育”,让学生人人成才,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1 高职院校开展“扬长教育”的动因

1.1 高职院校生源多样性的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职业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单一的普通高中生通过高考入学形式,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中职生通过技能高考入学、单独招生考试入学、现代学徒制招生入学、中高职联合培养“3+2”等多种生源结构。生源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能力、综合素质差异很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采用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培养学生。

1.2 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要求

即使是同批次录取的学生,录取分数差异很大,高的接近或超过本科分数,低的是最低专科录取批次线,相差近200分。由于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有的涉猎广泛,有的专长于某一方面,对专业的认知水平也不一样。生源个体之间的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个人行为习惯等有着较大的差异。

1.3 就业岗位差异性的要求

同专业学生就业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差异很大,不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专业学生就业同一行业,同一企业,但岗位也不尽相同,工作要求和能力要求也就不同。如:同样是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到某企业工作,甲学生可能在江浙一带负责销售工作,而乙则在河南等中部地区负责销售,由于区域经济和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不同,营销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工作要求也不同。

1.4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阶段性差异的要求

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新的经济体,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在互联网背景下,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对社会、产业结构、生产管理等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职业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毕业生。不同时期的毕业生,社会对他们的工作要求也不同。

1.5 教育本质要求

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素质和能力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教育和评价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发挥学生个体的长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扬长教育”的理念与“因材施教”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扬长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开展扬长教育,真正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实现教育公平,让学生人人成才,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特征分析

随着近年来高考和招生工作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由原来单一的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高中生源,逐渐增加到技能高考录取的生源、院校方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的生源,中高职衔接“3+2”转段进入高职院校的生源、现代学徒制录取的生源、专本联合培养“3+2”录取的生源以及高职院校承办的社会再就业人员或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学员等。不同生源的基础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差异较大。此外,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全国招生,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水平、社会背景、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也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较大。要实施扬长教育,就必须认真分析和了解不同生源的特点和差异,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2.1 普通高考生源

基础教育阶段,在高考的压力下,学校、家长偏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化在学习上,学生每天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因此,他们的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相对不足;由于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高压力、高强度的学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受到一定影响。

这部分学生经历了普通高考,与被本科院校录取的高中同学相比,他们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录取到高职院校属无奈之举,心有不甘,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影响,情绪比较低落,有混文凭的想法。

2.2 技能高考生源、单独招生考试生源

技能高考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中考而未能考上重点高中,进入职业高中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中职毕业后通过技能高考录取到高职院校。由于没有经历普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考生源相比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学习自觉性不高;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兴趣不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

中职学习阶段,他们经历了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大多数学生还参加过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因此,这部分学生经历较为丰富,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较强,相对理论学习,他们对实际操作更有兴趣。

这部分学生中职毕业后本可以就业,但他们选择了通过技能高考升学继续学习,说明他们的学习意愿强烈,学习目的明确,多数能主动学习;能通过技能高考升入高职学习,是他们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成功,重新树立起了自信心。

由于经历过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锻炼,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较高,他们与人打交往的沟通能力较强,情商较高。

2.3 中高职衔接“3+2”生源

这部分学生与技能高考生源特点相近,中职学校为了让学生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一般没有安排企业实习或社会实践等实训环节,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相对不足。

2.4 专本联合培养“3+2”生源

这部分学生基本特点与普通高考生源相似,由于他们的高考成绩相对较高,从高职院校毕业后能继续进入本科高校学习,与普通高考生源相比,基础文化知识掌握更牢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自信心更强,对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强,更适应传统的教育方式。

2.5 现代学徒制生源

近年来全国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对象为合作企业学徒,学生既是企业学徒又是高职院校学生,是一种企业与高职院校校企紧密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这部分学生情况复杂,有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有的是中职学校毕业,有的是再就业人员等,年龄差异也比较大,个人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有较高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各类生源的学生,个体差异大,特点鲜明。但也有共同点,总体来看:他们自尊心强,有自卑心理;个性张扬,自控能力弱;理论基础薄弱,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更适合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教育模式。

3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扬长教育

3.1 深化教育管理机制改革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分数较低,但并不证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比高分段学生差,笔者长期从事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理论课学习成绩不好,但某些方面的能力却比较突出,如:情商高,善于与人交流沟通;还有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大,经常不上课,但在校外兼职,或自主经营门店,小有成就,收入不菲;也有部分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但组织协调能力非常突出,是一个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如何“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这些个性特点鲜明的学生特长,扬长避短,开展“扬长教育”,高职院校学校层面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尤其重要。

3.1.1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学生个性特征测评制度

首先,学生入学前的基础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和素质不同,就必须首先客观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工作。澳大利亚在职业和继续教育方面对学生个性特征测评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学生入学时,学校对每个学生都要进行个性特征测评,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和素质,并针对个人制定不同的专业培训学习包,让学生在学校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完成职业教育基本要求,获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顺利毕业。

其次,对学生毕业条件和资格评审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把现行的课程学分制度变为专业水平能力测评制度,各专业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岗位群能力素质要求,制定毕业生专业水平能力测试办法,作为毕业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结合基础课程学习情况,毕业生毕业前通过专业水平能力测试,才能毕业。

3.1.2建立一套扬长教育实施控制系统

目前,职业院校仍然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实施控制系统,教学控制系统以课程教学质量控制为目标,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主要控制对象。扬长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适应就业岗位要求,以顺利就业。所以教育质量控制系统要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控制目标,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作为主要控制对象。教学团队要从目前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转变为岗位能力模块教学团队。同时要建立健全学生素质教育质量控制系统,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3.1.3改革现行的学业评价体系

现行的学生学业评价主要以课程考核为主,根据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考核,对某专业所有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扬长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岗位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注重专业能力和技能考核,可以采用专业技能模块化考核、专业基础知识考核和素质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占7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考核占30%以下;技能考核可以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分成多个技能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选择技能考核模块进行考核。

素质考核以学生在校表现为基础,建立学生素质“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学生符合规范,应奖励的行为,计为正素质学分,不符合规范,应惩罚的行为计为负学分,每学期计算学生个人素质学分,毕业时汇总学生个人素质总学分,达到毕业素质学分要求的准许毕业。

3.1.4实施差异化培养模式

扬长教育应该实施差异化教育,新生入学后,开展个性特征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按相似原则编排行政班级,班级小班化(不超过30人)。对于不同的生源,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能力,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学生群体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课程体系有所不同,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也可以开展分层培养,分层分类组建班级,让学生在差异化培养模式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同时,充分运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各种素质、技能学习培养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参加社团,教师担任社团专业导师,利用课外时间,开放实训室,定期开展素质、技能培养和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兴趣,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表现和参加社团技能竞赛结果,可以计算素质学分。

3.2 深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扬长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会决定着扬长教育的实施效果,是关键。实施扬长教育,需要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先进的师资团队。必须深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树立和贯彻扬长教育的思想。

3.2.1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关系。教师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使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索、发现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其次,营造健康、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扬长教育允许学生个性不同,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所有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正常表现,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所有学习成果,使他们能感受学习收获的喜悦。

3.2.2树立发掘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允许学生异步发展。由于个性和智力水平的差异,学生的发展状况是不同的。如果在学习上对他们要求一致,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降低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现状,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对学生每一点进步都应该适时作出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能从学习中体验成就感,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3.2.3采取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主,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树立“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教学方式,开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符合扬长教育的思想。

3.2.4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采用视频、动画、图片、虚拟仿真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电子课件,实施立体化教学,以突出应用为原则,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利用移动客户端网络学习平台,以及网络学习资源,开展交互式、教师与学生点对点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开发新型师生交流渠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3 深化课程改革

老师们总觉得高职学生调皮,不守纪律,学习风气不好。事实上,仔细分析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状况会发现,调皮、不守纪律正是高职学生的“优点”,他们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擅长形象思维,乐于实践,勇于创新;学习风气不好,主要是他们不喜欢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形象思维型的学生,更喜欢学以致用,通过老师示范,做练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教学方式。因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用扬长教育的思想构建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的课程体系。

3.3.1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

课程项目化是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3.3.2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3.3.3推进立体化特色教材建设

建设具有扬长教育特色的高职教材,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按课程项目化要求,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的需要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重构,形成由几个典型工作项目按递进关系组合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特色教材。特别要重视与企业合作加强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建设立体化的教材,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影视作品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直观地显现给学生,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 语

扬长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院校开展扬长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职业院校要从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真正实施扬长教育,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人人成才。

猜你喜欢
生源素质技能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图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