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跨文化文本重构路径研究

2021-03-08 00:31罗明燕
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跨文化重构

罗明燕

新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进入中国旅游市场,也包括红色旅游市场。红色旅游外宣翻译就是针对外国游客的需要,将旅游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旅游服务信息和红色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翻译和对外宣传。高质量的红色旅游外宣翻译,有助于促进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以及红色旅游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在新时期红色旅游国际化的背景下研究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自明。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红色旅游翻译”的研究主要有四种框架[1]:一是功能学框架,注重翻译的文本功能及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二是生态翻译学框架,强调译者在翻译生态过程中的选择和适应;三是语用学框架,关联理论侧重作者意图和读者认知的关联性,顺应论强调对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四是跨文化传播学框架,强调翻译过程中信息的跨文化传播。

上述成果是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但存在的不足之处依然明显。一是研究层面较单一。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研究主要在词汇层面,缺少句法、篇章和修辞层面的研究。词汇层面的研究又以对少数特色词汇和简单词汇特征的分析较多,对核心词汇的规范化等问题缺乏思考。二是研究框架的适用性有待加强。部分研究应用理论对译文的分析较为机械,理论框架对译文的分析过程指导性不强。

二、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特点及外宣翻译问题

红色旅游外宣资料除具有旅游外宣资料的共性,如说明性、导览性、宣传性等,还因其特殊的功能和目的而具有历史性和客观性、政治性及军事性、教育性和感召性等六大典型特征[2]。从其文化内涵来看,还有以下特点:一是红色文化特色词多,包括地名、政党名、机构名、战役名、会议名等;二是地域特色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等;三是革命故事、重要讲话和红色诗词等红色文史资料丰富。

红色旅游外宣翻译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外宣意识缺乏,二是外宣译本缺失,三是外宣误译较多。笔者所在的四川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实地走访主要红色旅游景点后发现,伟人故里景区比较注重外宣翻译,且翻译质量较高;而其他红色景区外宣翻译工作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外宣译本较少,以旅游景点介绍为主,地域特色文化和红色文史资料等外宣翻译力度不足;有的景区甚至完全缺乏外宣翻译。现有外宣翻译文本资料中存在不少差译和误译问题,包括语法结构的规范、专有名词的统一和文化内涵词的译法等方面的问题。

三、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跨文化文本重构路径

红色旅游外宣翻译应该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挖掘、传播、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显著特征,也是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核心和显著特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十分明确,即通过向国外游客提供红色旅游外宣翻译文本和资料,让国外游客在参观中国近代以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珍贵历史遗迹和文物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以中国革命历史和民族精神为主的红色文化,进而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奋斗历程。在挖掘文化核心、分析外宣资料的文本特点、明确翻译目的的基础上,译者应制定红色旅游外宣文本在词汇、句法、篇章和修辞层面的翻译策略,并对其中的差译、误译进行跨文化文本重构。

(一)规范专有名词译法

红色旅游外宣资料涉及大量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政党名、部队名、组织机构名等,这些专有名词的译法应该准确、规范、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淆。部队名“红四军”被翻译成Red Fourth Army,语序不符合英文习惯,正确的翻译应是the Fourth Red Army。再如,川陕革命根据地地名“七里坪”“星星峡”的原译文是Qiliping和Xingxingxia,采用的是全汉语拼音的音译法,没有突出两个地名的地貌特征,重构时应采用半音译法:Qili Level Ground和Xingxing Gorge,突显了“坪”和“峡”两种地形特征,使外国游客能更好地了解革命根据地所处的自然环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也象征着热情和勇气。在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红色早已融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血脉——红军、红旗、红星、红灯、红梅、红岩、红太阳——这些文化符号都凝结着革命的精神和力量。红色也已经成为西方人眼里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象征,所以红色文化可以直译为red culture。上面提到的其他红色文化符号词也可以相应译为red army、red flag、red star、red lantern、red plum、red crag和red sun。此外,红色旅游外宣资料中有很多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词。不同的文化凝聚成语言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词,在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例如,朱德故居为“土木结构三合院农舍”。土木结构不同于砖木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在英语文化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也不能借用英文中的civi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因此,可以根据其主要建筑材料译为adobe and wood structure(土坯和木结构)。

(二)确保句法结构完整

汉语句式属竹式结构,借助动词,按照动作发生顺序或逻辑顺序,逐层展开,犹如节节相连的竹子;英语句式属树形结构,主、谓、宾主干结构突出,定语从句和其他短语依附于主干,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汉译英时应特别注意英语句式结构的特点,避免汉语思维导致英译句子基本结构不完整的情况。例如,“(朱德故居)始建于嘉庆末年(1820),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三合院农舍。”由于原文前半部分省略了主语,译者也忽略了主语,导致译文无主语和谓语动词。文本重构时,译者应补充主语并将非谓语动词变成谓语动词,译为“Built at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qing(1820), Zhu De’s former residence covers an area of 336m2.”

(三)突出篇章显性逻辑

汉语重意合,篇章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隐性——不依靠关联词而注重语意上的连贯;英语重形合,篇章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显性——依靠衔接手段且注重形式上的连贯。汉译英时应正确理解汉语篇章内语句之间的隐性逻辑关系,并在英译中补充出相应的逻辑衔接词。例如,“红四方面军战斗历程图浓缩了从七里坪出发,到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5年红军开始长征到星星峡所走过的路程。”由于原文两个分句之间缺乏关联词,翻译时应补充连词and表示并列关系,译为“The road map of struggle course of the Fourth Red Army epitomizes the departure from Qili Level Ground till the establishment of Sichuan-Shaanxi Revolutionary Base in northern Sichuan, and the journey to Xingxing Gorge during the Long March that started in 1935.”

(四)再现文本修辞特色

汉英语言中都有丰富的修辞手法,且大多数常见的修辞手法具有共性,如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拟人(personification)、对仗(antithesis)、夸张(hyperbole)等。汉译英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采取对等的修辞格,或能达到同样修辞效果的不同修辞格。例如,“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中的新世界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胜利、粉碎旧政权的统治、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应保留原有的暗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再现原文的修辞特色,译为“Creating a new world with axe and breaking away from old times with sickle.”

四、结语

红色旅游外宣翻译跨文化文本重构是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提升红色旅游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门要重视红色旅游外宣工作,发挥主导作用,构建红色旅游外宣立体平台,以实物、印刷品和网络为载体,整合红色旅游景点介绍、公示语,以及其他外宣文本资料,组织有资质的翻译人员对红色旅游外宣翻译进行跨文化文本重构,并构建由译者、本国读者和外国读者组成的外宣翻译文本质量评估系统,从翻译目的和读者意识两方面评估重构后的外宣文本质量和效果,形成政府部门主导、译者读者协同的外宣翻译新体系,使红色文化以新的面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永恒的魅力。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跨文化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