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化创意产业的产教融合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1-03-08 00:31徐丹丹
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扬州产教文创

徐丹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制造产业发展相对势弱,而具有强大创新性、融合性和辐射性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产业”)吸引了世界各国更多的瞩目。《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1]。各级政府应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并加大对其的投入,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载体渠道、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的不断革新与完善。

一、扬州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

扬州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足以生动说明扬州之美、其文化之丰。但如何突破历史局限,实现现代性转型是扬州在文化发展上一直思索并力图打破的困局。目前,从数据统计来看,扬州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类园区9个、文化企业近500家,但其发展规模位列江苏省第七位,甚至低于经济体量较小的淮安市、镇江市等地区,文化发展明显滞后。

(一)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不优

扬州颁布《市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规划建设‘一带四片区’特色文化产业板块”,其中“一带”是指北城河两岸文化产业带,“四片区”包括明月湖片区、古城片区、蜀冈—瘦西湖片区、广陵新城片区。但是,扬州在具体推进中缺少系统的思维和整体的谋划,如瘦西湖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是2010年由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共同授牌,但至今未培育足够的文化企业进驻;又如,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拥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文化科技产业园两块牌子,但目前原址基本已无企业。

(二)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乏力

扬州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禀赋独特,但就目前其文化发展现状而言,它难以匹配历史的盛名。近年来,扬州市人民政府也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上,成效确实有一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自2015年以来,对于该地着力打造的486非遗集聚区,扬州市人民政府专门划地158亩以打造扬州新地标为目标,全力建设非遗园区,但截至2020年底,虽然486非遗集聚区拥有了如国际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等重要的文化建设名牌,但是其运营状态并不理想,自2018年以来几乎鲜有声音,知道该地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这与它开幕式的轰轰烈烈形成了强烈反差,其经济转化效益远低于预期。

(三)文化+产业融合成效不明显

文化产业因其独特的渗透性,与其他业态“嫁接”实现“文化+”已成为当前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模式。但是,扬州的文化产业融合还处于产业单向渗透支撑的初级阶段,文化与科技等业态融合短板明显。2016年年底政府统计报告显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全年营业收入仅120亿元,江苏(扬州)信息产业服务基地全年营业收入仅18亿元,其中一些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如广电传媒集团全年营业收入只有4.8亿元,这与产业融合处于中高级阶段的一线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

从综合分析来看,导致扬州文创产业发展产生掣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动力供给不足。联合国发布的《2010文化创意经济报告》中提出,创意经济的发展受到三大驱动力的影响:技术、需求和旅游[2]。扬州在技术驱动力方面存在明显劣势,文创产业科技含量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发展基础要素匮乏。“城市要发展文化产业,在众多城市资源中,第一个要考虑的是人力资源。第二个资源是经济条件,即地方经济发达不发达。”[3]据统计,每年扬州籍的高校毕业生回扬州就业的人数比例仅为30%左右;在资金投入方面,扬州的经济体量一直位于江苏中下游,政府可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有限,而企业融资渠道受限,严重缺少发展资金。三是发展空间布局受限。扬州文创产业主要以制作为主,以服务为辅,大部分文化企业因创新能力有限只能坚守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无望。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扬州规模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83.74亿元,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87.9%,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约为10.8%,创新值微乎其微,且其制造产品多为重复商品,竞争环境比较恶劣。

二、产教融合对扬州文创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4]。对于文创产业发展而言,深化产教融合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文创产业转型升级的“稳定器”“助推器”和“催化器”。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资源

文创产业离不开“创意阶层”的劳动与付出,然而或多或少它都会遇到人才缺乏的问题,尤其稀缺既懂文化创意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化解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引进,二是培育。扬州属于二线城市,与毗邻的一线城市相比,其在人才引进上缺乏政策和环境上的优势,唯有在人才培育上下功夫方为上策。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整合利用扬州本地高校、企业及专家等各类优质资源,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特别是对传媒、设计、金融、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进行复合型培养,为文创产业尽可能多地储备高素质人才。

(二)汇集技术创新动力

文创产业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体现了科技创新和内容创意相融合的双重创新[5]。这种双重创新必须依靠一种力量来汇聚,而这就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可以促进技术创新集聚的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通过研发与实践的“真融”“真合”,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助推产业繁荣发展。扬州有7所综合性高校和近500家文化企业,如果使高校和文化企业在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制作加工、营销等方面通力合作,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实现扬州文创产业的飞跃式发展。

(三)打造优质转化平台

如何从“历史文化名城”转变为“现代文化名城”是扬州一直亟待破解的困局,加强文化产业现代性转化,不仅在人力、技术上需要更新换代,还需要有优质转化平台的支撑。想要建立创意无限转化的优质平台,就必须搭建一个能够使“创意阶层”与市场畅通交流的渠道,且应尽量减少由各层级利益相争而带来的内部损耗,而具有公益性质的高校应是最佳选择。高校所具有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都是转化平台最有利的支撑,这足以使得文化创意源源不绝地产生和转化,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建构城市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格局

(一)建立以政府驱动为主的统筹规划发展体系

促进文创产业的产教融合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等通力合作,其中地方政府的政策驱动显得尤为关键。缺少政府的宏观调节和政策支持,深化产教融合很可能仅仅停留在职业教育层面。大多数时候,企业和学校在政策没有明确要求时几乎不会,也不敢去发展文创产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资源共享、制度完善、网络齐备的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将地区及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完善文创产业链条,发挥文创集聚效应。

(二)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主的科研协同创新体系

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多数科技成果植根于高校,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品推广则更多需要依靠企业。而目前校企在科研创新上的合作关系相对脆弱,一些企业不愿意在与高校的合作中损耗运营成本,尤其是文创企业融资渠道有限,无法在前期开发中投入大量金钱。因此,必须提升高校科研效率和转化率,以共享技术专利等方式调动和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二者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建立以虚拟集群为主的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体系

文创产业虽然是一种典型的空间集聚的新经济业态,但随着全球网络的蓬勃发展,文创产业发展对于地理资源、空间集聚的依赖度有所降低,依靠网络的“虚拟集群”逐渐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新特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文创产业应积极建立一种以虚拟集群为主的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各种教育资源、实践平台扩充,将人才培养打造成一种“网络共享”的综合体,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扬州产教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