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殷华桥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进而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时常处于被动的局面。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不高,极易产生对体育课程抵触的情绪。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学生并不仅仅只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更应当是知识学习的“创造者”。教师只有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才能够逐渐热爱体育学习,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终生锻炼的体育习惯。
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自身行为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体育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及工作态度,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倘若直观、生动、风趣,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而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样也能促使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应有的学习状态。
对于高校生而言,该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飞速增强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深度性。为此,高校生对体育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就会掌握更为透彻,其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与此同时,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中心,教师都辅导,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构建以增强课堂教学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切实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将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切实激发出来。在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对学生的各种体育动作进行要点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跟随教师开展模仿性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难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意识。
为此,教师应当切实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挑选更具针对性、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并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进而将这种教学模式转化为学生想要积极开展的一种学习行为。为了能够保障公共体育学科其教学内容足以丰富多样,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知识学习,展现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学生而言,每名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尽相同,为此在实际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一切学习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压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利用激励的方式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推动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而只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教师的认可以后,学生才能够充满学习的信心,切实感受体育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为此,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对学生进行观察,找到学生自身学习的闪光点,并结合科学有效地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表扬,不断鼓励学生,避免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使其感觉自己备受教师的重视,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展现自我。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教师应当转变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竞赛性的有效活动,利用流行音乐的旋律,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而强化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体育活动课引导尽量选择在户外进行,倘若遇到雨雪等极端天气,体育教师也要积极利用课堂中的现有资源为学生传递体育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结合音视频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了解体育,认识体育。
教育是动态的、多样的以及客观的认知活动,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入手,及时了解主体的兴趣特点和体育爱好,有目的、有组织、有策略的展开授课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其中、融入其中、享受其中,并体会体育运动的快乐与愉悦,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师生关系,活跃学习氛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反馈,进一步激发和调动运动的兴趣,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其一,信息教学。相较于传统示范性学习,以生动形象的信息图像为依托,更易于高校学生对体育技能和运动技巧的理解与掌握,使其巩固理论基础,深化体育印象。如在体操类的技巧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三维成像、慢动作分解、举例示范等功能,使学生从中了解动作的难点和重点,以此纠正和熟悉动作要领,保证下一阶段的实践效果。其二,生活教学。体育作为强健体魄、锻炼意志的一门基础学科,与日常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发展关系。对此,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入体育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技巧的学习兴趣,认识体育在生活应用中的重要性,还使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更易于理解,降低其认知难度,保证动作的规范性和适宜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常识,如“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休息,不可马上洗浴”“注意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等,并组织一些讨论会和辨析会,让学生从中了解健康生活、科学锻炼的必要性,以此培养其科学的体育观念。
激趣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品质的重要手段。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如两人三足、趣味投篮、小组比拼、夹球过河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趣味活动渗透一些体育精神,培养其协作意识、拼搏精神等优良品质,这对高校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要切合学习目标。趣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并不是单纯的进行游戏娱乐活动,教师还应注意活动的目标以及组织的任务,既要满足高校学生对趣味体育的心理需求,又要实现体育技能的训练目标,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其二,要丰富活动类型。多样化的活动引入,可以更好的调动和激发学生个体的运动热情,使整体教学更加和谐、高效。另外,在活动类型的选择上,教师还应把握运动量、协作性、参与度、体验感等要素,避免学生过大、过量的剧烈运动,也要考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和互动,使体育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和学习动态,努力开发和提升学生的个性优势,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挖掘学生个体的内在潜力,实施个性化指导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运动、终身体育的发展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合实际需求、满足主体发展的教学策略,这既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创新,又是对主体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首先,关注个体。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从个体出发,及时关注每一位个体的运动情况和训练状态,针对相应的学习问题或疑难之处进行“开小灶”“一帮一”等教学服务,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得到积极发展。其次,调整形式。激趣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激趣策略、激趣内容以及激趣方式的运用应符合课堂主体的发展规律,从而保证激趣活动的真实效益和实施效果。对此,教师可采取“帮扶小组”“学生导师”“学习志愿者”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优势,以传帮带、互相学、自愿帮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夯实整体的运动基础。第三,和谐共处。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和谐共处的教育关系,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反馈平台,全面了解、及时掌握、积极传递,既可以保证教师策略的针对性、个性化以及实效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体验感,进而促进其多元发展。
互动是师生教学的关键,也是激趣实施的重点。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教学的思路与理念,将学生立于中心地位,并坚持多措并举、多元开发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个性,融合学生的共性,增强学生的动性,使课堂互动更加有趣,也更加有效。其一,鼓励为主,教辅结合。受限于生理基础和思维意识的影响,学生对体育技巧的学习难免存在差异性,进而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参与情感,对此,教师应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基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并对其优势项或行动力给予相应赞扬,培养其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体验。此外,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相应的语言鼓励外,还应基于学情的考虑,组织个性化的训练活动,以此保证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和发展。其二,提出质疑,协作解决。正所谓“学贵有疑”的道理,在高校体育激趣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关动作或技巧提出质疑,一方面使学生更为深度的了解技能,掌握关键要点,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强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发展动力和互动效益。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结合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价值展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