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婷劼 刘港 吴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群为例,提出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搭建汽车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等建议,以创建“一体、两翼、三极、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双高计划 区域产业集群 专业群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136-03
2019年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双高计划”正式启动。与以往的示范校、优质校评选标准相比,“双高院校”的评选在项目设置上突出了专业群建设的位置,专业群建设成为进入“双高院校”的基本条件。开展专业群建设是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是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支撑。《意见》强调了“特色”和“专业群建设”,如何结合区域优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需求,对接国家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与人才链的高度衔接,构建深度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群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完成“双高计划”的关键所在。
一、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问题
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就出现了“专业群”的概念,提出“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紧密结合、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此后,经历了骨干校、优质校以及“双高计划”的评选,专业群建设的地位日益突出,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专业设置未能紧扣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缺乏院校特色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规避单一化发展带来的风险,在专业设置上,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追求规模庞大、覆盖面广。有些高职院校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研,缺少对区域产业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盲目追随市场热点开设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同质化。没有紧贴市场开设专业,使热点领域人才培养过度饱和,造成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下降。多元化、同质化弱化了院校的特色,削弱了核心竞争力。
(二)专业群组建缺少集群理念,缺乏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延展性能力培养
中国已进入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正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组建,仍多是围绕狭义的产业链,人才的培养未能适应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对岗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例如汽车类专业群的设置,多是围绕汽车产业的前后市场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和车身维修技术等专业。表面上看已经涵盖了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实际上缺少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延伸,特别是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延伸,不符合“双高计划”对“双高院校”提出的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要求。
(三)产教融合推进困难,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
一是选择产教融合的合作企业困难。中国仍处于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阶段,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而中低端产业通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需要的劳动者大部分并不要求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因此,此类企业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二是校企协同育人的磨合期较长,产教资源对接效果不佳。以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为例,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并不希望接收大量学生来拉低生产效率,也不愿意让其技术骨干分散太多精力来参与实训教学设计。习惯用系统学科知识开展教学的专任教师,因缺少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深入剖析和技术积累,简单地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来设计实训项目,开展的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不能紧扣企业一线生产实际,产教融合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
二、“双高”背景下服务区域产业集团、跨学科组建专业群的探索
《意见》指出,“双高计划”应“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并“鼓励‘双高计划’学校大胆试、大胆闯”,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专业群建设之路。
(一)广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2010年,汽车产业被确定为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17年以来,广西财政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为加快培育汽车产业发展新业态、新动能,多措并举筹集资金63.81亿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风险补偿、财政补助等多种形式,以构建广西特色现代汽车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助推汽车产业加速驶入高质量绿色发展“快车道”。其中筹措资金24.32亿元,支持培育发展现代工业园区,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建设柳州市乘用车及商用车产业集群等11个地市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广西汽车产业集群。
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汽车产业具有庞大的前市场和后市场。以广西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广西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实现了年产销量超过200万辆目标,位列国内车企产销量前列。其中年销量更是跻身国内单一车企销量榜第一名,奠定了广西汽车前市场和后市场庞大的基数。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前市场和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单个专业已经很难满足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单个专业相比,高职专业群体量大,开放性强,企业参与度深,辐射带动性明显。专业群内各个专业既资源共享又相互融合,能充分发挥跨专业的优势,更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群紧扣广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布局,选择龙头企业广西汽车集团等为深度合作伙伴。面向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与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瞄准现代汽车领域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等产业高端,聚焦汽车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的需求,依托校企共建的汽车技术中心,对接汽车前市场、后市场产业链职业岗位群。以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为核心,融合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和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大胆尝试跨学科构建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专业群。打造升级汽车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服务广西“三大战略”,辐射“一带一路”。对接产业、动态优化,着力打造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高水平专业群。
三、跨学科专业群框架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是高职院校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指南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群抓住“双高”建设契机,重点对接广西汽车集团、广西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汽车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一体、两翼、三极、四融合”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为一体。“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为两翼、“工学交替+以创促学+现代学徒制式订单培养”为三极、“教学过程项目化、能力培养层次化、企业参与全程化、工程实践岗位化”为四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如图1所示。
(一)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跨学期重组专业群,要重构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以达到专业群培养的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本专业群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实现专业群内课程的共享与互通,联合行业企业,重构对接国家标准的“基础共享、核心分向、三极育人”的三层递进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共享平台课程为专业群通用的专业基础课程;方向课程为模块化的职业能力递进系列课程,融合了岗位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顶層课程为达成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综合实践类课程。
课程体系的重构,并不是对各专业原有课程的简单重组,而是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单元进行重新整合,将不同学科知识、理论、技术融入同一门课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能力,满足产业集群化对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整合课程”模式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联系、运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将质量管理、智能制造生产线应用技术融入“汽车装调技术”课程中,使学生具备宽厚的知识储备,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的挑战,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整合课程”的核心是教材改革,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的对象和目标均不相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和共享教学资源,是跨学科专业群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开发活页式教材,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利用活页式教材兼具“活页”与“教材”两种属性的特质,在设计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将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按“基础、核心、拓展”三个层次进行编排,同时融入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及生产案例。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根据每一个专业的教学侧重点,在活页式教材中选取“本专业知识基础核心模块+其他专业基础知识模块+标准文件+企业生产案例”重新组成该专业该模块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教材。如“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在“汽车结构件凹陷修复”这一教学模块中,需要用到本专业的车身板件修复核心知识、“企业维修技术标准”,也需要用到“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中汽车车身装调技术的车身板件冲压及焊接基础知识、“数控技术”专业的紧密检测技术基础知识,以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基础知识。因此在该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几门课程的活页式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重新组成适合自己的学材。分层次编写活页式教材,在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共享各专业的教学资源。
坚持“思政育人、双创技能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以学生为中心,将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贯穿教学全过程。按照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思政课程模块及双创课程模块等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落实“1+X”证书制度,创新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训结合的认证培训模式。
(二)构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是“双高”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本专业在“双高”建设期间,凝练出“三师引领、五团队协作、六维能力提升”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为国际职教界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师资团队培养提供机电模式。聘请行业权威担任产业导师;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作为学校客座教授,建设高凤林大师工作室;培养国家名师作为教学标杆,构建“产业导师+大国工匠+国家名师”引领的三大强师计划。以产业导师为引领,培养专业带头人;以教学名师为引领,打造团队教师模块化协作教学能力;以“大国工匠”为模板,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组建协同教改“五团队”,融合思政教学团队、专任教师团队、企业兼职教师团队、双创教学团队和职教研究团队。五大教学团队科学合理地分工协作,开展集体备课、协同教研,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教学设计。“五团队”集体备课、协同教研组织形式具体见图2。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及双师培育计划”。通过实施讲好一门课程、主持一项教改或科研课题、指导或参与一项技能竞赛、打造一项成果、对接一个企业、联系一位企业兼职教师(名匠)的“六个一”计划,着力提升专业团队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模块化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即六种能力),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三)搭建汽车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
“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并肩行走,甚至走在产业发展的前面,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创业的拓展能力尤为重要。本专业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广汇汽车集团)等共建专业群交叉共享的汽车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该平台既能满足项目化教学需求、教师的科研成果应用与推广需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一个优秀的创业项目,同时也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的产物。该基地为学生提供与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合作共事的机会,达到学会合作、激发头脑风暴的目的。在这里,学生有机会将已掌握的不同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整合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学习能力,提高双创项目的落地概率。
“双高计划”的目标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因此,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布局,根据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三链合一”的指导思想,大胆尝试跨学科重组专业群,探索区域产业发展特色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集群化对高校培养人才资源提出的新要求,是完成“双高院校”建设任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晓.专业群建设:困境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 (22).
[2]何志婵.广西财政助推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J].当代广西,2019(24).
[3]李伟只.“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
[4]章云,李丽娟,杨文斌,等.多专业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
[5]黄政魁,韦兰花,陆颖荣.产教协同培养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9(6).
注:2019年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建设项目(桂教职成〔2019〕64号)
【作者简介】罗婷劼(1984— ),女,广西陆川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刘 港(1979— ),男,重庆荣昌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吴 慧(1988— ),女,广西河池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车身修复技术。
(责编 黄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