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教材中“阅读链接”的价值

2021-03-08 14:24:35侯祥敏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课文语文

侯祥敏

【摘要】“阅读链接”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来自于编者的精心设计。“阅读链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从而助力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素养呢?可以运用瞄准链接时机、丰富链接形式、强化链接效果等方法,最终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链接 阅读教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精读或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这个特别的版块,作为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此版块附于文后,不太引人注意,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这个版块来自于编者的精心设计。它是课文的发展延续,相关联的资源可以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他们从文本走向生活。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从而助力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素养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瞄准链接时机

“阅读链接”虽然安排在课文后面,但是并非每一篇都需要等到课文学完之后再展开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链接内容灵活安排,发挥链接的最大功效。

1.前置,激发阅读期待

对于以诗句、歌词等形式呈现的链接,教师可以将其前置到导入环节,即在课文教学之前就引入相关内容,这样便于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教学的情境之中。

比如六年级(上册)的《三黑和土地》是一首诗歌,描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之后,那难以言表的喜悦。但是现在的孩子端坐学堂、远离土地,他们很难理解一个庄稼人对于土地那份炽热的爱。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阅读链接”中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动听的乐曲中依次呈现麦浪、高粱、禾苗、棉花,还有农民们欣慰的笑容等图片。这美丽的丰收图景和庄稼人发自内心的欢乐,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农民和土地密不可分的情感。此时再引入课文《三黑和土地》,并告知学生课文的写作背景。有了“阅读链接”的情景渲染和背景资料的介绍,学生的情绪已经被教师带动起来,这时他们走进文本,自己就会抓住“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等关键词句,去体会三黑有了土地后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2.融入,助力文本理解

“阅读链接”源自编者的精心选择,其拓展的内容和本单元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都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开展“镶嵌式阅读”,适度融入,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以《好的故事》为例,文中很多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晦涩难懂,此时,“阅读链接”的融入便能为他们适时解惑。教学中,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学生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梦境呢?学生疑窦丛生。教师随即出示“阅读链接”——冯雪峰的《论〈野草〉》。学生能快速捕捉到这段资料中的关键词“希望”,教师再联系文章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出示课前精心筛选的资料——王泽龙写的《论鲁迅一九二五年前后的创作》。

在默读中,学生感受到当时鲁迅的孤独、苦闷。他们回归文本,找到了暗示社会黑暗的词句,并再次质疑:“鲁迅先生,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又让你如此苦闷,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那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总是记得那一个‘好的故事呢?”此时,教师出示“阅读链接”——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以及鲁迅乘船剖析自己当时心境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慢慢走进鲁迅的内心。

本課所属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阅读链接”是在学生积极思考的状态下融入的,在这种融合中,学生不但突破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对鲁迅先生有了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他“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斗争精神。

3.延伸,拓宽阅读边界

更多时候,课文是一个故事或一个完整的篇目,“阅读链接”和课文之间虽有关联,但并不适合插入文本,打乱文本品读的节奏,这种类型的“阅读链接”就可以在课文学完之后再引入课堂。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文后的“阅读链接”是《除夕》片段,课后习题中,编者给出了明确的思考方向:“斯妤的《除夕》片段里也写了过春节的情景,和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呢?”在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比较,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各地民俗风情的不同。

此时,教师适时提问:“其他地方的春节有什么样的习俗?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各地又是怎样过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他们对于节日类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自己去看相关文章和教师推荐的《中国节》这本书,还开展了主题交流。

二、丰富链接形式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我们对于精读和略读课文的研究可谓不遗余力,教学形式可谓“百花齐放”,“阅读链接”的教学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1.迁移,聚焦言语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课本就是极佳的学习材料,我们要善于把握和运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为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波义耳、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三人的事例。“阅读链接”中的《詹天佑》却是一篇记叙文。如何用好这个链接呢?笔者将目光投向课后“小练笔”,它紧扣单元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证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等。

既如此,何不将习题和“阅读链接”结合,以写促读,达成语文要素的训练呢?于是,在教学完课文之后,笔者出示学习单,分别提供了牛顿、华罗庚、陈景润、拿破仑和蒲松龄的简短事例,请学生默读,选出三个最佳事例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观点,并说说选择的理由。以上选择给学生提供了范例,接下来用链接搭建实践的平台。学生默读《詹天佑》,仿照书上事例和教师给的范例,以詹天佑为例,写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片段来替换华罗庚的事例。有已经准备好的阅读材料,有经典的仿照事例,学生很快就写下了相关的片段。

告别常规的“一读了之”,教学中,笔者打通记叙文和议论文之间的界限,把“阅读链接”中的内容作为一份学习材料,通过“小练笔”的支架,有效衔接了阅读和言语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詹天佑》一文的内容,更习得了用事例证明观点这一方法。

2.比照,体悟互文魅力

“阅读链接”中拓展的语段或语篇,或和课文本身有着内在的联系,或和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指导学生发现关联,在互文阅读中感受文字魅力,体悟学习方法。

以《草船借箭》为例,课后拓展的片段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描述的是曹操派人向江面射箭,诸葛亮成功借箭的内容。《草船借箭》隶属于名著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根据古典名著改写的,其余三篇:《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都是古典名著原文的节选片段,这对于习惯现代白话文阅读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为此,《草船借箭》课后借“阅读链接”出现了名著片段,给学生铺设了阅读古典小说的台阶。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和课文对照,先找出文中对应的段落,再具体到对应的语句,如“阅读链接”中:“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对应的就是文中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说的那段话。而后采取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将古文和现代文对照着读。在对读中理解古文的意思,在对读中感受古典文字的简洁,在对读中再次体会曹操谨慎多疑和诸葛亮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

3.创设情境,感受阅读乐趣

少数“阅读链接”的形式本身就很特别,既不是寻常的语段篇章,也并非相关的诗句歌曲,令学生耳目一新。遇到这样有个性的“阅读链接”,教师自然要结合课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分发扬“个性”的教学中实现“悦”读。

以《西门豹治邺》为例,文后的“阅读链接”是一个剧本的开头,习题给出了明确的选做要求:剧本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在教师的指导下,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

表演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帮助学生先弄清课文依次写了“调查民情、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三部分,而学生要改编的课本剧主要是“惩治巫婆和官绅”这部分内容。再根据习题的提示“剧本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以“阅读链接”中西门豹和老巫开头的对话为例子,把西门豹在漳河边惩治巫婆和官绅们的情节通过对话表现出来。接下来展示优秀剧本,并挑选合适的小演员进行排练,最后在班级和年级中展演。在动手改编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故事情节有了更深的把握。

三、强化链接效果

把握了“链接”时机,丰富了“链接”形式,我们还要注意强化“链接”效果,使“阅读链接”真正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1.纵横比较

比较是进行“阅读链接”教学时常用的手法,因为在比较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鉴别、理解等思维能力。

比较可以是横向比较,即比较同一类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如《威尼斯的小艇》文后有两个“链接”语段,分别是朱自清的《威尼斯》和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这三篇都是散文,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三位作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提到了威尼斯特有的交通工具——小艇,也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威尼斯进行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

当然,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即同一话题的不同版本、不同文体之间的比较。比如,《普罗米修斯》文后链接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话故事,学生经过比较,能够发现这两篇文章对火种来源有不同的解释,这和东西方文化密切相关。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兴致盎然,此时教师引入各国对世界起源的不同解释,再适时推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书籍,让学生的阅读从一篇走向多本。

2.反复介入

“阅读链接”并非一次性的学习材料,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策略,可以在课堂中反复介入,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以丰子恺的《白鹅》为例,“阅读链接”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由于两篇文章描写的对象都是鹅,比较式阅读自然成为首选,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又能了解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

但这种比较不一定一次性完成。既然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鹅的步态,那教师在第一课时中,把《白鹅》一文“步态”这个部分学完后,就可以把《白公鹅》中关于步态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这两只鹅给人的感觉都是高傲的,但是丰子恺是通过鹅和鸭的比较来突出其傲慢,还把它比作京剧里的净角,叶·诺索夫却是对鹅走路的样子进行了正面的细致刻画,一系列动词、连接词的运用,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使我们对鹅的每一步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第二课时中,在全文学完以后,可以再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有了之前的比较经验,此时很快就能发现相同点:都先介绍鹅的特点,再进行具体描写;都用了拟人手法,反映了鹅的傲慢;都用了明贬实褒的手法,来体现对鹅的喜爱。不同点也很明显:《白鹅》描述了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详写了吃相;《白公鹅》除了描述鹅的吃相,还描写了戏水、抢占地盘和公然吞食鱼饵这三方面;两位作家写作风格也不同,丰子恺擅长善意的揶揄,把白鹅称为“鹅老爷”,叶·诺索夫语调轻松,把白公鹅比作“海军上将”。而这不同的风格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两次比较,收获翻倍!

3.弹性把握

“阅读链接”基本上是一篇或一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需要如此固定。真正的处理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弹性把握。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原先的“阅读链接”是叶挺的《囚歌》,全诗感情炽烈,和该单元的主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非常契合。但最新版本中,“阅读链接”换成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揣摩编者意图即知,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主题,还要考虑和课文一脉相承的语文要素。

但是,这篇文章很长,如果全文品读,课堂上就容易喧宾夺主,笔者建议两步走:第一步,从文本整体入手,让学生默读并比较《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和《十六年前的回憶》有何共同之处,学生很快就从内容、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这三方面发现了两文的共同点;第二步,聚焦到最感人的一段:董存瑞炸毁暗堡。接下来教师用语言渲染氛围、营造情境,反复引读此段。像这样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花在文章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学生的收益最大。

综上所述,每篇文章的“阅读链接”特点不一,在充分认识到其价值的基础上,我们只要瞄准时机、合理使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切,就能让学生开创一方阅读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一粒沙里看世界
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