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财 王成龙
【摘 要】人类对环境污染越来越大,主要污染物源于生物垃圾、工业垃圾等,但是其中生物垃圾是源源不断产出的,随意丢弃在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带来不可磨灭的灾难。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逐渐恶化的趋势,学校对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越发重视,运用环保知识带动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教育,让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要学会垃圾分类知识,帮助环卫工人减轻压力,也有利于固体垃圾重新成为物品参与再利用的循环。由此,学校要培养学生固体垃圾分类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固体垃圾;分类;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35-0175-02
A Brief Talk on the Cultivation Education of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for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Luojiawan Primary School, Wulan Town, Jingyuan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FENG Yucai
(Dongning School, Beitan Town, Jingyuan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WANG Chenglong
【Abstract】Humans are increasingly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main pollutants come from biological waste, industrial waste, etc., but the biological waste is continuously produced, and discarded in the environment at will bring an indelible disaster to the ecosystem. Due to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y, school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us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nowledge to driv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garbag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s, learn garbage classification knowledge, and help sanitation workers reducing the pressure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recycling of solid waste into the recycling of items. Therefore, the school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Keywords】Solid waste;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education
一、强化垃圾分类知识,促进环保意识养成
固体垃圾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也是产生数量较多的,要养成学生对固体废物的分类意识,學校要对学生在意识迸发阶段上形成有效教育,要让学生对生活环境充满发现美、保护美好环境的自然向往。在生态逐渐趋于恶化,人类生活环境逐步失去宜居性的情况下,固体废物分类再利用的意识培养是对社会生态的有效保护手段。学校应该发挥作用,从德育和实践出发,从意识上引导学生要爱环境,从行动上要践行垃圾分类,让学生从垃圾分类中养成环保靠大家的自觉意识。
小学学生因年龄上的因素在意识存在朦胧无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养成提供有利途径。教育上要把握学生对事物的浅薄认知,要通过图片、漫画资料的引导,学生通过学校分发的环保分类图片找出应该分成哪种垃圾的种类,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让学生从意识上对环保有清晰的认知。要运用好动漫工具,学生因年龄问题对动漫有着深刻喜爱,让学生在观看关于环境保护对生态造成破坏的动漫资料,但资料播放要有根据。这样学生在动漫的理解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灌输,学生在观看动漫资料后会主动要求教师解释环境问题和如何保护环境,教师要趁热打铁,从视频资料和生活中节选垃圾分类意识对学生进行理念疏导,让学生更清楚知道固体垃圾应该如何处理,从学习垃圾产生的缘由,到垃圾分类进行再循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强化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会在生活中运用固体废物分类知识去影响家长以及更多人。
二、注重课堂设计,融入分类知识
由于学校的环保理念在各方面的运用,学生心目中已经有一定的环保分类印象。由于小学生在观念上是浅薄的,环保分类不能持久存在,学生在实际进行垃圾分类时容易遗忘。想要将固体分类理念和实践完美形成系统,就需要各科目的教师利用好所学知识与环保和分类相结合的手段,在课堂中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学习科目知识同时兼顾环保分类理论学习,更好促进垃圾分类知识在心中扎根。但是,教师专业要和环保分类进行有效组合,就需要教师相对环保理念和固体垃圾有清醒的认识,教师在环保上必须是有深刻理解并运用实践的。教师要结合当前教学内容融合环保意识和分类理念,运用好每个教学空隙,让环保无处不在。小学每个科目所涉及的环保知识和固体分类是不一样的,学校要让教师发挥好每个学科的独特优势,从学科教学中融汇固体垃圾分类知识,在课内外进行各种环保知识的传播和宣传。
三、积极采取实践,提高学生分类能力
学校在课堂结合与实际宣传上已经引导学生思想认识深刻,但是在学生实践进行固体废物分类上还存在不足。学生想要进行垃圾分类实践要经过三个部分统一,学校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或者街道进行垃圾分类实践,家长要参与其中,才能让学生在学校中践行,在社会中运用垃圾分类知识。
学校应该将垃圾分类实践纳入学生德育和思想成绩中,在考评德育时要结合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实践和对环保理念的认识度。要对每个班级学生有相同要求,要让学生不管出于何种场地都要进行固体垃圾分类。在学校采购垃圾桶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对学校区域进行清扫时便于开展垃圾分类的需求,垃圾桶要有明显分类标记和分类图案,让学生在处理垃圾时方便放入合适的桶内。
要在学生之间成立垃圾分类监督委员会,让监督委员会监督班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促进学生良好分类的养成。要鼓励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可以和学校附近街道或者社区合作,让学生深入社区为路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制止路人随意丢弃垃圾的习惯,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垃圾分离活动,帮助环卫工人进行垃圾处理。要强化学生敢于对不分类丢弃的行为说“不”,也要让学生把垃圾分类的理念带回家,与家长分享,在家中教会家人进行垃圾分类,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鼓励更多人参与固体废物分类和再循环利用。
四、优化考评机制,鼓励固体分类育成
学生在学校的帮助和家长的鼓励下不断进行垃圾分类,在社区的密切配合下有效进行实践,但是学生在其中想要获取成就感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合理赞扬。这是延续学生不断进行固体废物分类的动力,是有效增加学生环保意识的手段。学校要和家长结合,建立起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评价制度至关重要。基于学生年龄问题,在意识践行上需要有动力去支撑,就要有适合的评价语言,以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的信念。
五、创设垃圾再利用实践,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学生只是单单通过固体分类去将垃圾分别扔进不同的垃圾桶内,但是却不知道固体废物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适当开展固体废物再利用环节,在其中融入环保理念宣传和垃圾分类养成意识指导,让学生找到废物的价值,更好体验废物再循环减轻垃圾处理压力。学校可以开展固体废物再利用比赛,让学生从固体废物垃圾中找寻适合再利用的方式,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再利用的设计,分派不同教师担任每个小组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敢于想象,教师指导学生将理想实践化,更好运用固体废物来美化环境和美好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固体废物只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就可以造福人类,就能将不美好转化更美好,让环境更清新,生活更舒適。
六、结语
学生要把握与社区和家长之间的枢纽,从中由学校进行固体废物理念疏导,家长鼓励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和再利用,通过社区和生活小区进行固体废物宣传和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环保知识,在思维认识对固体分类更清晰,保障学生进入社会有明确的自然观,成为社会环保的践行者。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评价学生垃圾分类行为,保证学生爱护环境成为常态。
注:本文为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校园固体废弃物及其回收处理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09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万明杰,虞璐嘉,吴晓云.浅析城市固体废弃物减排之垃圾分类[J].科技风,2020(09).
[2]陈国宏.垃圾分类活动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J].时代教育:下,2020(02).
[3]王颖.中小学生在垃圾分类中行为与作用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6.
[4]杜明堂. 西部中小学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及应对策略[J]. 科教导刊,2020(18).
[5]张小英,魏春英,江晖,等.赣州市中小学开垃圾分类课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12).
(责编 侯 芳)
16495005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