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蓉
【摘 要】语文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语文是一门关乎学生自身修养以及生活质量与品位的一门学科。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语文能为他们解决很多思想及情感上的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到适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生活经验,学好语文就是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对语文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应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34-0169-02
Analysis of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and Upper Grades in Primary Schools
(Yunxiao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ZHANG Shurong
【Abstract】Language originates from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returns to life. Chinese is a subject related to students' self-cultivation, quality of life and taste. For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Chinese can solve many ideologic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for them. Therefore, in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i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In a sense, learning Chinese means learning life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Chinese means improving one's own mental state. For language learning, teachers can choose some common situations in life to teach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words】Middle and upper grades in primary schools Chinese;Teaching application;Interest in learning
一、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较低的原因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如今的教育环境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较为关注学生的做题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在座位上不能集中注意力,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思想固化,对语文中的事物发展及作者的情感发展没有十分明确的了解,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没有过多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的效率较低。
(二)对核心素养教学没有过多的重视(未与核心素养相联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在教学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关注较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有些脱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抵触的心理。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自身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重点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新的语文学习体验,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阅读教学较为刻板,教师的教案模式化
对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讲,教案是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但是课堂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总是按照编写的教案进行发展的,这就导致了教案和课堂的实际情况没有办法进行统一整合。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都是受过专业的培训,对教案的编写也是十分详尽,对教学的内容也都是充满着包涵性的。这样的详尽教案下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会完全按着教案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生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多关注,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发挥的思想创作时间;二是教案的内容并没有完整地实施,很大的情况是由于教师所编写的教案过于详尽,而后对整堂课的节奏把握并不是很到位,一节课的时间并不能把内容讲解完全,这种情况时常会导致学生掌握不了课堂的主题内容。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与教案的理想预期教学结果发生了偏离。以上出现的两种教学结果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要明确的是,固定的模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十分不利,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十分不利。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要想学好语文,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语文涉及范围较广,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带领学生不断积累。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局限于课堂。但是,语文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师要打破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实现语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实践。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校园内外的知识融进课堂,使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使语文变得更加灵活。信息技術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向学生传递出正确的价值导向,传递正确的人生导向。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讲述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此外,对一些课文的教学,教师还可以上网下载资源,学习一些优秀的授课方式及授课模式,给学生讲述一些拓展性的知识,让学生从中汲取较好的学习内容和思想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明确教什么、讲什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三月桃花水》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朗读,让学生找到文章中那些描写桃花水的优美语句。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找到一些关于三月桃花水的图片,找到网上的一些文章朗读视频和音频,向学生展现出优美的情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找到与课本教學内容相符合的课外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述,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学习也是十分有趣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互动式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互动式教学是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一步步的分析,找到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传统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感到语文十分枯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就可以营造出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火烧云》这一篇时,在课前教师可以找一些比较优美的背景音乐和一些火烧云的背景图片,在上课时播放,供学生进行欣赏。通过这样的案例讲解之后,就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一些文章中的一些语言,如“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在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一些句子的时候,可以在比喻的一些地方进行一些肢体动作的虚拟模仿,再结合一些多媒体上面的视频图片软件营造出一种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一种实际情景下,可以考虑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谈一谈通过这些语句是否能够想到什么、听见什么、感受到什么,以此不断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趣味性。
(三)注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确定采用“变式”的教学方法。如运用讨论法、演示法、抢答法、自学法、游戏法等,让小学生自始至终一直处在新奇、兴奋的学习状态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身的主观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井底之蛙》时,教师在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后,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尾进行想象,让学生发表自身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尾进行续写,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青蛙是否能跳出井底观看外面的世界?还是说青蛙依旧在井底,不敢跳出所处的井底,固执地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十分有利。
三、结语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相关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婷.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2013(25).
[2]周书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J].课外语文,2016(02).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