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馨 朱劭芸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动作学习不仅对人体生长发育、个人生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在体育技能发展及全民体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作学习是指指动作从不会到会,从不太会到非常熟练的过程(Bower,1981)。动作的学习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全方位影响的学习过程,包括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同时应用于各年龄段及各类运动项目。过往研究成果倾向于拓展学科视角分析动作学习中的过程机制,缺乏对动作学习固定模式的探索。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动作学习的角度切入进行了脉络梳理,并将相近角度的文章进行区分和对比,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心理学领域将动作学习以认知、情绪、思维及记忆等原理解读。从认知原理来看,肖化移(1999)整理为闭环系统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产生式系统理论。闭环系统理论认为初学者在动作学习的启蒙阶段,能够主动调动其经验情况,继而调动知觉追踪来整合学习中的各类反应。信息加工理论则将信息的接收、加工、储存及再输出作为动作技能学习的核心内涵,认为其直接导致动作行为的有意识活动。产生式系统理论即在对知识的加工、编辑中,加入了启发过程。除此自外,同样阐述闭环系统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的还有丁俊武(2007)及沈卫林(2010)。
在此基础上,许崇高(2001)则借助元认知理论,在动作技能学习研究领域对动作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问题展开讨论,指出人们从事何种学习,皆以先前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动作经验作为基础去领会新的更加复杂的动作技能的。而傅健(2007)将认知原理细化为体育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言语和文字了解所学动作的要领通过对示范和相关媒体的观察了解动作的形象与过程。
从情绪角度,根据情绪对动作学习的影响,颜军(1992)指出动作技能学习中产生的情绪障碍,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个体正常技能学习行为和体育运动活动效能的负面情绪状况。在思维及记忆角度,杨鸣亮(2015)通过记忆巩固原理阐述的当终止相应动作练习后,脑部活动并没有相应终止其信息加工过程,此时大脑内部正在进行知识强化并调整新习得的动作技能。
生理学领域同心理学一样,研究从多方面围度展开来分析动作学习过程,如条件反射、空间感知及反馈等。Adams(1987)及丁俊武(2007)在梳理动作学习原理的演变时阐述了条件反射中泛化、分化、自动化等核心概念来解释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他们认为动作技能形成的底层机制就是在学习者的大脑皮层上形成稳定且牢固的神经联结系统,或将此过程称为建立自动化的运动条件反射系统。杨叶红(2018)指出小脑在人类的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主要贡献为进行时间节律调整、反馈与动作记忆的作用,皮质—基底节和皮质—小脑通路为捕捉动作空间信息的关键。
动作的学习势必与教育的方法关系密切,在涉及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动作学习原理依旧是被反复提及的热点。卢竞荣(2008)提出随着体育教育科学理论层面的不断拓展,其所指导实践的体育教学手段愈发丰富,创造出相应的间接学习方式,从而达到高效率的学习目标。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反馈学习的应用在朱晓峰(2008)的阐述中更为具体,如教师提供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动作错误以及形成更利于动作目标需要的动作类型。
随着教育学发展,在通往自动化阶段的教学方式也被人多次提及,如梁坤(2020)提出教师可以在确保幼儿已经掌握简单化动作模式的学习基础上,对动作组合中所有环节的若干动作构成进行打乱重组或混合搭配,创造出较为新颖的动作组合,进而根据动作结构的改变使学习者获得更为复杂的运动动力定型,使动作各部分构成之间联合一个有机整体。
动作学习可以是终身化的过程,而严谨的动作学习原理指导下的应用方法可以冲破年龄的壁垒,使各类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但幼儿及青少年的动作学习始终是研究的主流,也拥有较为完善的体系。
(1)幼儿动作学习。
与幼儿体育教学原理所密切相关的教育理念使周毅(2014)得出幼儿的动作技能发展潜在表达了其身体机能发育状况,其中包括机体大肌肉群动作结构及手部小肌肉群动作协调的发展情况,同时动作发展也与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内在联系,幼儿期是身体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动作技能的协调发展是其日后适应社会环境所必备的黄金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张莹(2015)得出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幼儿动作技能获得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行为探究、动作模仿、语言理解及触摸感觉四种类型。至少三种学习方式构成一个新获得的动作结构,不存在单一方式的学习。纵观其学习的核心原理,幼儿动作学习主要是通过各类感官进行,视觉及听觉共同刺激组成探究学习与模仿学习;语言理解学习则主要以听觉刺激为主;而触觉及本体觉刺激构成触摸学习。刺激来源的不同并不影响其最终的反应程序与相应选择。在柳倩(2018)最新的研究中,指出儿童动作发展与学习品质可能与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有关。动作技能水平高的幼儿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自我效能感强,进一步引发个体产生积极动机去重复参加相关体育活动,将动作学习再次与心理学结合。
(2)青少年动作学习。
青少年所涉及的动作范围已超出了简单动作的范畴,大多属于运动项目动作等复杂动作的认知与学习。故宋学岷(2012)在实验后指出技术动作学习能力的四要素结构模型,将心理调控、运动认知、身体运动及策略运用四种能力作为模型的支撑能力结构。
动作技能更为精细复杂的学习研究中,张诚(2017)得出人类所依赖的基本动作模式包括下蹲、剪蹲、四足撑体等10项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阶段为学习掌握关键动作技能的阶段,包括跑、加速跑、单腿跳等12项内容。青少年必须通过反复练习与系统锻炼才能掌握关键运动技能能力,它们不会跟随幼儿至青少年的成长而自然获得。
不同运动项目的动作学习虽有相似之处,但专项性也应在研究中加以体现,既有共性规律又有个性定律,动作学习的模式发展才能向前推进。李晓静(2000)在研究体操项目精进动作的过程中,运用动作学习的原理,指出从分析体操专项动作结构作为切入点,将庞杂的体操动作规律整合、系统训练,对之后同类动作的学习营造积极的正向反馈,进而加速新的动作技能掌握。和立新(2014)在探究铅球项目动作学习时则指另外一种习得模式,即学习者先通过教师的提前讲解与观看相应动作录像,对于习得新动作有积极影响。但在高难度技能练习之前应先进行拆分练习与正向引导。由此得知,在动作技能练习时,程序性与陈述性知识互为前馈信息,理论指导实践方能有利于技术的提高完善。
回顾动作学习近年来的研究方向及母学科回归完善度,我们可以看出,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中的动作学习原理探索已经拥有显著成效,但在动作学习的通用模式研究略显缺失。动作学习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能是因为在探究中的变量及不稳定因素过多,实践具有脱离原理的多样化碰撞。
基于上述论述,在展望未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从实践入手,反向推导出适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动作学习应用模式。将学科理论知识作为辅助,融合生理学、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技能,指导动作学习实践。无论是面对特殊人群的大众健身,还是学龄儿童的学校体育,亦或是紧张激烈的竞技体育,当拥有了面对不同人群不同项目的成熟的动作学习体系时,我们将在体育动作的学习实践中拥有更系统化人才培养,才能更加积极响应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号召,进一步推动国民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体育强国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