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晓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300)
创新是近些年在我国官方媒体频见的主流词,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热点话题。按照唯物辩证法,现象与本质相互对立统一,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本质由事物内在矛盾所决定并制约事物的发展。创新一词能常见于媒体、常被学者们提及,反映创新本身至少是一种历史发展必然状态下出现的社会现象。
设问创新应否作为应然价值而存在,既是对创新的本质性探究,也是对高校思政如何摆正创新位置的功利性思考,具体我们可将创新设定为以下各式存在进行比较和考量。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功利性是指对国家、社会、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推进作用的正面积极评价。
首先,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于同一存在,普遍存在与作为价值的存在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所有的存在都是现象,如果将人的价值观作为工具对现实众象予以划分和比较,则不难看出普遍存在自然偶发性,不仅自身存在时效短、对外界影响力也较弱,从而地位较低。作为价值的存在则多具有必然能动性,不仅自身存在时效长,对外界影响力也较强,从而地位较高。如吃西餐,因腹饥随便吃一顿西餐是普遍存在,因喜欢而经常去吃西餐是带有价值诉求的存在。吃西餐这一自然行为的本身并不产生现实地位和影响力等社会功利性判断,但人毕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社会性动物,把人放在西餐厅这一具体时空,西餐厅要长足发展就肯定更欢迎带有价值诉求的存在,因此会努力运作以营就和巩固作为价值的存在,由此一方面西餐厅能发展得更好,另一方面具有价值诉求的主体因西餐厅的发展而更加受益,双方彼此会愈加信任和依赖,所以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我们可以认定作为价值的存在比普遍存在更具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于同一存在,作为应然价值的存在与作为一般价值的存在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何谓应然价值?应然一词源自西方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与其相对应的是实然。应然是指应该的样子(What should be),是人类基于对自然和社会运作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对现实存在及未来发展在状态和方向上的理性价值诉求。实然是指实际的样子(What is),即人类理性价值诉求的客观兑现。实然与自然的叠合度越高,证明人类的理性能动控制力越强,理想成就越丰满,社会发展会越来越有利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由此可见,应然与实然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可非唯法哲学范畴而为任何业界所鉴用。应然价值与一般价值有区别。正常的人都有价值诉求,我们可将这种常人都有的价值观称为一般价值。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因而一般价值往往具有主体性、多元性和自然性等特征,理性并不是构成一般价值的客观要件,但应然价值却必须基于理性才能成立。如诚信,某人一次的诚信诉求让人很难判断他是否理性,所以它是一般价值;某人一生的诚信诉求则是应然价值,因为此人若无理性就不可能一生诉求诚信,两相比较,应然价值显然因更具理性而比一般价值更有内聚力、定力和引领力,从而社会地位更高。
由上可以推知,在具体的社会时空条件下,如果创新只是普通的存在而非作为价值的存在,它很难在社会上形成固化的地位,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其生命力的强度和长度等都相对有限。即使创新是作为价值的存在,但如果它仅仅是作为一般价值的存在而非作为应然价值的存在,那么它对人类文明的正向推进作用也因凝聚力不足而相对有限。所以,无论从价值层面的社会引领功用,还是从现实层面的社会改造功用,如果不想让创新成为虚空的概念和口号,也不想让创新仅仅满足于一事或一时之用,那就有必要奉创新为应然价值,如此创新才能被社会普遍地理性认知和内化,进而转化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持续能动力。
尽管有必要让创新成为应然价值,但创新自身能否担当得起应然价值这一角色?对于此,我们需要通过解析其内在规定性进行判断。
首先,创新是人的先天本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有很多先天本性,好奇心是其中的一种,它最可能导致创新。人类的发明、发现往往先是由好奇心驱使、继而对偶然的遇见努力进行一系列的假说、解释和推论,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发明电灯。
其次,创新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即人作为社会存在而非个体存在所体现出的类的自然性,这种类的自然性既是自然的本义,又是实然的担当。某种价值只有不失人自然的类的本性才有最起码的资格成为应然价值,因为只有类的本性才能为社会最大多数人所平等拥有,才能形成类的规范,否则即使这种价值具备高度的理性,但它只能为少数人拥有,就不能成为社会的大众的自然,从而也就失去作为特定时空应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再次,创新作为人的能力具有稀缺性。创新仰赖人的理性思维。创新虽然多出自人的好奇天性,但如果缺乏理性就只能停留于动物般好奇而无创新。理性思维只有通过特定时空特定人的特定教育(含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具备,因而创新只能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正是这种资源稀缺性使它具有作为应然价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最后,创新能够推动自然、社会和思维向善的方向发展。历史上最不变的就是变。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变是善变,反之则是恶变。善变往往功成于自励创新,恶变则往往归因于僵化保守。不创新,就灭亡,古今中外的正反案例可谓不胜枚举。
由上可见,创新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同时兼具自利性和利他性,总体来讲既不失共性自然,又彰显个性稀缺,所有这些聚相为创新的内在规定性,正是由这些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所支撑,创新方能担当得起应然价值的角色。
如果说内在规定性让创新具有担当应然价值的可能性,那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背景则彰显将创新确立为国家和社会应然价值的历史正当性。
首先是时不我待的正当性。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可谓得之者兴,失之者衰。当下,世界正迎来以智能生产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历次工业革命都因创新而起、因创新而兴,中国必须以创新为主要抓手奋迎这一历史机遇,争取后来者居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是舍我其谁的正当性。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目前我国这么大的经济总量,单纯靠传统的资源投入、投资驱动,难以从根本上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西方明里暗里的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更加凸显能源制约和高科技断链的风险。同时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峰值,老龄人口比例将占25%左右,人口红利不能再继。这要求我们必须谋求新型式发展,实现经济、文化等从制造向创造、从数量向质量、从大国向强国的系统型转变,这既需要道的价值指引,也需要器的科技保障,当下,能够兼挑道器、自利利他的角色,除了创新,绝无其他。
4.1.1 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他的“钱学森之问”,同时他还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对于“钱学森之问”,也许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能带给我们启益。全球1 千多万犹太人,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却取得了29%的诺贝尔奖。杰出的犹太人并不限于科学界,而是分布在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毕加索、卓别林、门德尔松、基辛格、巴菲特、比尔·盖茨等都是犹太人。犹太人最看重的学习成果是受教育者的主控角色、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正是这些能力成就创新,继而成就杰出人才。如果我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也能不唯知识、更唯能力,尤其是唯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下及不久的将来也必能培育出杰出人才。
4.1.2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确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党的意识形态的关键校园阵地,是保障青年才俊们在即将迈入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之前思想上进步、政治上成熟的集中孵化地。思政课在,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在;思政课强,执政党的后继人才强。因此,思政课必须保持与时俱进,学校必须鼓励和支持创新,教师和学生必须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如此高校思政课才能教出彩、育出才、学出情怀。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专业课是辩证的统一,思政课通过创新不断深化学理,给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最大化世界观和方法论支持,如此专业课师生才能“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自觉采纳先进价值观和创造性运用科学辩证思维等,从而有效的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国家进步接轨、与时代进步接轨、与文明进步接轨。因此,创新不仅是思政课自强自利的价值诉求和功利手段,也是利他强他的价值指引和功利手段,它不仅应该作为应然价值,也必须作为应然价值。
4.2.1 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思政教育的主体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创新性教学必然会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相应科学制度保障下,专业思政教师必将更加解放思想、更新思维、深化原著学习和学理研究,学生也将更具主人翁意识,并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自主创造性学习,深入社会实践,培育和造就能学、能思、能创、能产地让自己与社会双赢的创新型人才。
4.2.2 有利于纠正不创新、伪创新
创新一旦被真正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然价值,原有的不利于创新存在、发展和壮大的不良机制就会被创新进行自发和及时的生态性修正。真正的创新不会能为而不为、也不会消极而为,由是一些不创新、伪创新行为就会被真正的创新所修正或取代。
4.2.3 有利于高效整合和利用思政教学资源
高校思政教学资源的配置相对一直较为薄弱和稀缺,创新列为应然价值必然带动高校对思政人才、资金、场地等实然支持,并带动高校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成效评估,强化资源的科学配备、高效整合和节约利用。
4.2.4 有利于带动高校的创新性整体体制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研室、学院虽然是小舞台,但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敏感性和受众广等特点,一旦思政创新作为应然价值诉求在实然层面取得积极性社会实效,那么校方高层不可能不关注,其他兄弟学院也不可能不关注,善的东西总是乐于被人接受和学习,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由此会促进高校的整体性改革,创新应然价值本身也因此传播更远、惠人更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