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磊
(太原工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太原 030008)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融汇文化传播机制的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要求突出文化传播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以文化人成效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映射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道路中,更加坚定受教育者对当代中国政治价值认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成效的集中彰显,其中精准脱贫工程引领深度贫困地区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保障如期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新时代集大成实践体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需要予以理论维度关照。《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收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富裕本质要求出发,阐述精准脱贫攻坚战工作部署与落实路线,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理论文献,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行文风格做到道理与事实的相互印证,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的制度优势,具有宣导性强的理论宣讲优势,为高校思政课讲好精准脱贫故事提供可行教学原则,有利于引领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讲好精准脱贫故事中实现一体化融合。
高校思政课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作为理论教学知识谱系,要求讲好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政治实践故事。[1]69-70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在于公正自由的社会主义人民主权政治制度保障,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民主权政治理念及其实现道路展开国家建设。开展理论教学的宗旨在于开启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认知。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旨在实现全社会平等占有物质资料消灭剥削的愿景,在社会生产与分配的制度性平等作用下,促使社会成员公平享有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社会工具性自由效应,凸显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以人的发展能力提升作为意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强调指出,精准脱贫政策落实见效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要求精准落实贫困地区社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发展方针,以增进全体人民民生福祉,这是扶贫工作走向精准脱贫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827,832两相结合可知,讲好精准脱贫政策需要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主权层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学理要义与逻辑进路,讲清楚精准脱贫政策的学理依据脉络。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精准脱贫政策的逻辑起点,保障贫困群众受益于社会公共产品均质化供给带来发展能力提升效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以真正实现社会自由主张,关照中国减贫政策根本方位所在。精准脱贫工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十三五”时期生存性贫困群众中的全覆盖,这一目标在2020年年底如期完成,在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基本上解决生存性贫困在中国社会的发生现象。[3]61-62两不愁、三保障是新发展理念强调效益与公平主张[4]在减贫领域落实路径,要求政府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出发,精准识别生存性贫困群众内生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公共服务需要,在共建上开展减贫专项式产业开发,在共享上进行服务减贫目标的社会保障措施投入,赋予生存性贫困群众以“维持人们生计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5]115这一生计资产,消解他们在行使发展权利上受到的生活困境制约状态,积极制定具有经济产出功能的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政策,为他们提供能够带来福利效应的资产积累策略,设计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经由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作用,使得这些资本内在的资源禀赋在综合利用中得以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性,用于普惠支持贫困家庭获得资产建设意义上的资源配置能力效用,具备规划与实施可持续生计策略的可行能力集,从而摆脱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脱贫政策发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积极性,要求通过精准识别制定帮扶政策,为政府出台精准帮扶政策并整合全社会的扶贫力量形成脱贫合力提供依据,坚持从贫困群众脱贫实际出发精准提供社会基础设施服务,做到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有效行使自由发展权利准备资源利用条件[6]40-43,其中的政策理性依据蕴含深刻的社会主义人民主权道理,这是社会主义人民主权具体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实表征。社会主义人民主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坚持走基于劳动尊严的政治共同体建设道路,主张社会性生产带来的社会公共产品极大丰富局面服从于人的自由在全社会的平等增进要求,以社会性生产的社会性支配逻辑[7]111,组织社会民众公平合理创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自由权益,形成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政治正当性理念与实践路径予以制度保障,具体到当代中国社会,体现为人民群众在党的群众路线下组织起来,建立起基层党组织领导群众的社会基层治理模式,一方面注重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公共产品均质化供给的决策部署到基层;另一方面注意收集社情民意,集中基层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性共识,为上级党委和政府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政策制定方面的决策依据。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高效发挥政府供给社会公共产品职能,保障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基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措施,有利于人民普遍获得社会公共产品资源支持,可以充分行使自由发展的基本权利,使得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实质性建立起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整合的要义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制度优势,在深度贫困地区聚焦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进行社会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为精准脱贫战略与贫困群众行使自由发展权利之间建立起相互对接的实施通道,实现人民群众在享受社会基础设施资源上的均质化,具备同等的自由发展权利行使条件,在社会主义人民主权关照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进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现代人权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精准脱贫政策就是要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通过精准脱贫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取信于民的根本举措[6]29-30,表明精准脱贫政策举措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信用的彰显,反映中国共产党以实质民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社会主义人民主权要求社会中的政治以民本为取向而非以资本为取向,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基于财产限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制度的超越。政府遵循实质民主的原则要求贯彻面向全体人民的施政方针,为全体人民提供均质化的社会公共产品,弃置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制度这一作为贯彻资本意志的国家管理体系[8]71,摆脱选举民主下的政府面向有产阶级提供公共产品的有限施政原则束缚,在国家治理上遵循政府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共产品的民族国家全民政治要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贯彻实质民主精神。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领导政府对全体人民共享均质化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负起根本责任,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国家治理制度建设上依据实质民主政治伦理,将党的最高政治权威具体体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党以人民为中心对社会事务进行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度行动,以社会利益作为国家政策目标,以人民事务作为国家治理内容[9]37,全面向、全领域、全过程为全体人民提供均质化公共产品,主动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十三五”时期还存在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尚未整体脱贫现实短板出发,在“十三五”规划中贯彻精准脱贫方略,坚持五位一体发展观下的改革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本义,反映社会主义实质民主精神要求党和政府对全民负责的政治伦理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脱贫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责任的学理逻辑。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为大学生建构认知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的经验性情境,这一经验性情境支持从“表象中的具体”到“思维中的具体”的抽象认识内化[10]81-82,强调大学生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一抽象的价值判断论域出发,开展具象经验上的确证性印证的寻视活动,形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思想觉悟的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很大篇幅集中在精准脱贫工作实践方面,全方位阐述省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落实制度,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中央精准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关键看落实的坚定态度,特别强调指出了精准脱贫攻坚战从中央到地方的联动政策,其中中央负责顶层设计,为地方创造脱贫所需要的政策、资金等条件,省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将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地方实施方案,市县从实际出发出台各种举措落实实施方案[11]36,并加强凝聚各方力量投入扶贫工作力度[6]50-51,真正做到精准脱贫见实效。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均做到就地转化,精准脱贫政策的力度和举措精当可行,精准脱贫政策的成效有目共睹,深度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注重政策落实落地,实质上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施政原则,为大学生提供在高校思政课实践中主动进行寻视性学习的机会,赋予课程以实现从抽象到具象印证认知精准脱贫的知行合一学习前景。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讲好精准脱贫故事,要明确认知从贫困群众脱贫成效中见证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社会秩序场境学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国情,认识到精准脱贫工作场所就是具有时效性的实践教学场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脱贫政策落实落地相关论述集中于贫困群众获得感,强调地方从实际出发落实精准脱贫部署,凝聚各方力量来推动精准脱贫围绕贫困群众获得感实现有效转化,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在落实政策时要和贫困群众一道形成有效的举措共识,为此以社会主义人民主权作为价值方位的社会规则场境自然形成,其中的学理在于精准脱贫政策落实形成的举措共识符合社会行动意义认知逻辑。社会行动意义认知要求体悟与品评社会规则对于社会行动的意义表达,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侧重基于真实体验的瞬间感悟的形式逻辑要求。[12]102社会行动的意义属性指向社会性行为的主观动机与参与期望,通常经由社会规则的形式予以体现,反映社会行动参与者互相期望以承诺一致同意的规则行动背后的价值观认同,显示行动作为价值观的印证实践这一本质属性。[13]57一致同意的规则行动规范在于社会行动参与者对于主观意义的一致性认知,走向表达一致性价值观的共同行动规范,这一共同行动规范以意义为中介构建符合行动意义的参与规则,经由相互之间的互惠共识汇聚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准则式关系,也就是保障提供意义的相互认同持续稳定生成并转化为行动的社会关系体系,提供以共同认知的意义为出发点的对于特定行动的互惠承诺信守的社会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脱贫政策落实准则在于党和政府与贫困群众达成共识,一切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转化政策,做到一户一策、一村一策,通过结对共建、定点帮扶、分类施策等规范化管理手段[6]39-43,形成基于共识的规则,真正将脱贫攻坚聚焦到精准二字上面。共识规则化就是要求党和政府决策时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人民群众参与性意义上负起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意识,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的执政使命感,反映党充分尊重与保障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参与权的优良传统,在人民群众参与中做出决策与落实政策,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精准脱贫政策出台与制度建设的依据。从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落实贫困群众参与权的具体规则化实践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得大学生体悟人民主体性的制度保障现实,可作为实践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14]56的具体化实现方针,发挥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教育功能。
实践教学旨在引导大学生具体观察精准脱贫实践中的共识规则化过程,为此要在强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性意涵上下功夫,讲好精准脱贫故事。大学生在参与精准脱贫实践中,通过观察党和政府从脱贫群众实际出发制定与落实政策过程来把握精准要义。由于这种观察是要站在群众主体性上体会的,所以在精准脱贫主题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就自然会置于群众的获得感上来。实践教学组织方也要有意识安排学生走访脱贫群众,引导他们观察精准脱贫项目的组织实施策划方案与实施效果,突出精准施策中对于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的切实保障,以脱贫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实践教学方案与内容设计标准。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会从脱贫群众获得感上切入进去形成主体代入感,在共识规则化的过程性感知中,体会社会主义人民主权在精准脱贫攻坚中的意义所在,感知精准脱贫作为党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秩序的机制作用,作为实践主体自觉主动思考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规定性,在精准脱贫实践场境中形成意义认知,真正做到实践印证理念,理论联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培育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性,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主人翁意识,意指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充分供给贫困地区社会公共产品的同时,还要积极激励贫困群众主动走向市场,在社会基础设施资源与市场相结合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权,摆脱贫困。《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七部分以“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为题,集结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做出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始终要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在于制定与出台精准脱贫政策要明确长效机制,真正做到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必须在培育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方面下功夫,做好教育扶贫与文化扶贫项目工作,在贫困地区营造公共资源供给丰富且分配公正的社会发展机制,用教育、科学、文化的力量培育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通过造就与维护机会均等、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贫困群众具有可依靠的扎实脱贫通道,使得贫困群众经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能够获得真实脱贫的公平回报,保证党和政府的公共资源投入最终转化为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11]131-144其中的学理意蕴在于,实现全民共享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收益,必须鼓励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中主动运用市场规则投入与配给资源要素。这是因为市场是资源配给的有效手段,社会基础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资源配给必需的能力养成过程和载体,市场则为这一能力之于资源操作提供可实现规则,以市场中基本的价格信号机制指示资源操作要实现的公共利益所在,为经由资源操作形成在提升社会工具性自由上有价值的标准化产品规定了路径,也就是指示了符合成本—收益原则的资源操作方向,发挥市场的要素配给功能,使得个体活动的价值具备满足社会普遍需要的效用,从而因符合社会公共价值需要获得个体活动在经济上的可盈利性效益,形成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公共产品实现个人自由发展权利的局面。
高校思政课宗旨在增进大学生对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情意识,树立起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明确作为大学生所肩负的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激发群众主体性的精准脱贫政策学理意蕴体现出这方面的教育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精准脱贫实践进程中总是将发挥群众主体性放在首位,积极主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为贫困群众充分落实自由发展权提供机会,通过开辟发挥贫困群众自主性的精准脱贫道路,实现扶贫摘帽可持续效应,体现精准脱贫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落实贫困群众的自由发展权,这就统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意蕴,赋予了这两方面教学实践以宗旨性质的基底理论,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一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可循学理脉络。这种统合作用的意义在于启发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发展权的真正落实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中国社会,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带领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秉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所要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扶贫开发工程才扎根中国社会,而精准脱贫政策的实施从根本上也是为了打通扶贫开发最后一公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落下一个人,真正落实每一个中国人的现代人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性论述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主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培育人民群众国家主人翁意识的政治领导原则,指引高校思政课在讲好精准脱贫故事上要以坚定大学生对党忠诚信念作为根本遵循。大学生正处于增长才干打好知识基础的人生成长关键时期,通过精准脱贫阐述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群众自由发展权利的道理,对于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而言,具有与他们成长阶段相适应的天然亲和力,能够在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理论诠释上面取得实效性,使得大学生经由对于精准脱贫实践的观察与思考,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人民主权建基于对人的自由发展权利的保障与落实,这是现代社会最大的人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中国人民自由发展权利的保障与落实要持续下去,大学生就负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责任,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实在道理,形成明确的价值体认,这就是把社会主义建设好与发展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大学生将来在国家建设各个方面要发挥专长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对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权利的落实,精准脱贫实践就说明,中国共产党实实在在为每一个中国人创造自由发展机会,领导各级政府为广大人民提供公平有效利用的社会公共产品资源,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把好事办好宗旨的根本体现。所以,大学生立志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成才,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学生还要进一步认识到,个人的价值体现在社会认同上面,只有为社会做出了利他主义的贡献,个人才有价值,树立起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感就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在落实精准脱贫工作方面注重保障贫困群众自由发展权利的实现,为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获得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明明白白的真理实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脱贫要落实群众主体性的思政教育蕴涵所在。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意识到坚定听党的话为国成才是落实自身自由发展权利的根本之道,形成为国家贡献自身知识和能力专长的高尚思想情操,拥护和捍卫社会主义人民主体性道路,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为自身的成长成才动力和为国奉献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局部署中就已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6]50这正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所以,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贯彻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增强高校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时效性与实效性,用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理论将精准脱贫故事讲活、讲好,为培育大学生对党忠诚观念提供实实在在的具有亲和力的理论指引。